冯良山的“粮山”梦
2019-03-25牛泽群刘向宇
牛泽群 刘向宇
【人物简介】冯良山,男,198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辽宁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生态协会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分会理事。在旱地耕作与清洁化栽培研究领域,取得获奖成果10项,其中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授权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获得“辽宁青年五四奖章”“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他听得见麦苗喝水的声音,他看得清玉米拔节的速度,他的心与农民的心同频共振。
农家娃——农学博士——农民的贴心人,身份在变,冯良山不忘初心;辽西北——非洲——美国,地点在变,冯良山步伐坚定。“作为一名青年农业科研工作者,更应该肩负使命、敢于担当,搞好科研,发展高品质农业,真正实现总书记讲的‘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坚守、拼搏 他是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1980年,冯良山出生在大连庄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地里摸爬滚打度过童年的冯良山热爱农业,更坚信能够通过科技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高考报志愿时,他不假思索地报考了沈阳农业大学。
依靠助学贷款,冯良山完成了本科学业,连年获得奖学金,还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毕业生”。2004年大学毕业后,他被推荐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工作。
参加工作之初,冯良山印象最深的任务,就是去阜蒙县沙扎兰村“蹲点”。当地毗邻科尔沁沙地,风大沙尘多,无孔不入的沙粒常常钻得满身满脸,上下牙一碰,嘴里就“咯吱咯吱”响。冯良山和同事们最常吃的是自己种的萝卜和白菜,睡在设施简陋的平房里,依靠电褥子取暖。为了连续观测试验数据,每次蹲点都要待上十天半个月。有一次,一场“倒春寒”延误了春播,冯良山在那里待了20多天,去时冰封雪飘,回来时沈阳已花红柳绿。
“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马虎,农业科学更是如此。为了一个关键数据,我们等上几天甚至几年都是常事。”冯良山谈起科研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为了明确秸秆还田碳氮水互作效应及对土壤耕层结构的影响,耕作栽培研究所进行了12年定位试验;为了探明旱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规律,耕作栽培研究所进行了30多年的连续监测……冯良山和他的团队每年到辽西北农村蹲点100多天,收获了累累硕果:
“旱作農田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首次制定了以县为单位的辽宁省作物生产潜力和旱作农业类型区划,构建了林粮复合和蓄水保墒作物高效用水模式,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2012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明确了褐土和棕壤高层耕层标准参数阈值,首创了年际交替间隔深松、贴茬免耕种植等配套耕法和耕作体系,制定了地方标准,2015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旱作农田防蚀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项目,针对旱田风蚀水蚀严重的问题,构建了地上、地表和地下(耕层)立体协同防蚀系统,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农田风蚀降低28%-35%,水土流失降低36%,实现了农业增效与保护生态环境同步,作为种植业唯一成果获得“2018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攻关、创新 他是高品质农业的引领者
在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冯良山也时刻关注着农业和农村的变化。他发现,农民常问的问题从“种什么品种好”变成了“种什么作物好”,学技术的积极性也有所降低,有时甚至要“央求”村民听讲座。有一次,一个村民不屑地说:“玉米高粱种得再好,能多卖几个钱?还不如我出门打工划算!”
时代在变化,农业科技的着力点也要随之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辽西北等“镰刀弯”地区如何优化种植结构成为冯良山的重要研究课题。冯良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发展绿色农业、高质量农业的要求,带领团队开展了以提高农业品质和效益为核心的科技探索:
从增产向增效拓展。冯良山创建了花生谷子间作种植模式,并与美国YP Supplier公司合作开展设施立体种植和水肥一体化研究工作,使温室草莓种植密度增加了3倍,效益实现翻倍。
从“白色”向绿色转变。为了减少地膜白色污染,冯良山主持研发了秸秆、地膜、土壤三段式分离技术,研制的残膜回收机具获得国家专利,又与加拿大EPI公司合作研发出与普通地膜价格持平的可降解地膜,实现了增效与环保两不误。
从无机农业向有机农业进军。通过微生物—蚯蚓耦合系统处理方法,实现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并研发功能性有机肥等产品,从而提高植物免疫力、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冯良山的科研攻关之路走得稳健而踏实。2013年,他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17年,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担当、奉献 他是中国科技的传播者
2010年,是冯良山非常难忘的一年。2月,岳母病重、妻子生产,他照顾一家老小,瘦了十多斤;4月,他考上了沈阳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6月,他接受院里的委派,远涉重洋去往位于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参加援非行动。
携带物品超重,为了保证将准备的40余种粮食作物种子和多项农资材料带到非洲,冯良山将自己的大部分行李留在了国内;为了尽快建好“中津民间友好试验园”,他一下飞机就和同志们投身到工作之中,当地提供的简陋农具用起来不顺手,他就直接用手挖坑埋土。在田间地头,在培训会场,冯良山抓住一切时机对当地农民进行详细的技术指导,得到当地农民及相关组织的高度认可和好评,将中国农业科技和中国人民的友谊牢牢印在了津巴布韦人民心中。
“总书记讲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我的理解是,文化自信也包括科技自信。”多年来,冯良山主动传播交流科技成果,为科技之树添上了属于自己的一抹绿色。2015年11月,他公派出国,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和科技交流,参与了中美“食品、能源、水”协作网学术交流,并合作申请了中美国家自然基金;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合作开展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被国际著名出版社Elsevier授予《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杰出论文评审人奖。
“我能取得一些成果,要感谢省农科院的光荣传统——为时代服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感谢身边这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冯良山说,“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农民增收、农业升级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