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未停止奋进的脚步

2019-03-25程晓松

共产党员·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沈阳研究所工业

程晓松

【人物简介】于海斌,男,196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化工业控制。曾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高水平国际国内期刊和高层次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自动化学会卓越技术创新奖”等诸多奖项,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

这是他带领团队取得的一张张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单:

紧扣制约自动化仪表产业发展“少核”的问题,研制出我国首款符合国际标准的现场总线芯片及协议,改变了我国仪表产业“无芯”的状况,支持10余家国内仪表企业通过产品国际认证,已经为国内主流仪表企业采用;

抓住自动化系统“无线”升级的历史机遇,构建了高能效、高可靠的工业现场无线网络技术体系,作为IEC和IEEE国际标准颁布;

在突破异构设备互操作、事务型信息实时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可重构智能制造管控平台,用于装配制造的“批量定制生产”,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智慧的光芒照亮希望的天空,让知识的雨露浇灌创新的花朵,让科学的理念汇聚发展的海洋。

30余年砥砺前行,30余年奋勇登攀。在科研之路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杰出的科技成果,以自主创新和实干担当践行着科技强国的中国梦。

敢为人先,永争一流

在于海斌的办公室,悬挂着一幅“海纳百川”的题字。孜孜以求、不懈探索、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是于海斌科研之路的追求,也是他不凡人生的写照。

于海斌长期从事以现场总线和工业无线为代表的工业物联网、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我国工业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先行者之一。“追求卓越、迈向科学高峰是每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梦想,搞工程技术的科研人员,更应该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于海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工业无线网络是自动化界公认的革命性技术,其标准制定是欧美等先进国家竞争的焦点,于海斌和科研人员提出了一套抗随机多频窄带干扰的介质访问控制机制和能够自动适应负载变化的高效休眠方法,攻克了抗工业干扰、多网共存、传输可靠、低功耗运行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面向流程自动化(WIA-PA)和工厂自动化(WIA-FA)的工业无线网络技术,与国外同步制定IEC标准,其中WIA-FA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满足工厂高速自动化应用的无线标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专利群,不仅取得了国际话语权和竞争优势,也为建立中国自主的工业无线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建立了工业物联网精密测控的新模式,推动了批量定制化制造的应用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批量定制生产是智能制造时代的代表性模式。异构设备的互操作、高通量管控信息的可信实时计算,是实现定制化生产的基础要求。于海斌建立了异构设备互操作模型,研发出支持跨协议访问的透明网关及符合国际标准的设备适配器;提出面向事务处理的计算集群任务调度和容错控制方法,带领团队研发出满足定制生产的车间管控平台;基于该平台,设计了集中-分布式调度系统,实现了控制与调度的多级闭环反馈。于海斌和他的团队为汽车零部件、军工、电子电器等多个行业20余項工程开发了可定制的生产系统,部分应用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挑战极限,追求卓越

20世纪80年代,在动画片《铁臂阿童木》里,勇敢、聪明、正义,有10万马力,可以上天入地的小机器人阿童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心。时隔几十年后的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类机器人已经走出科幻电影,真实地走进了制造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

天宫对接、蛟龙探海、南极科考、马航搜救;焊接机器人、排爆机器人、飞行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无论我们是否做好准备,在各个领域,机器人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摘得这颗“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顶尖的科研机构在所长于海斌的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果。

2017年,“海翼号”水下滑翔机3次突破水下滑翔机的世界下潜深度纪录,最大下潜深度达6329米,海上连续工作时间超过3个月,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有跨季度自主移动海洋观测能力的国家。次年,在我国第3次万米深渊综合科考中,“海翼7000”水下滑翔机创造最大连续工作深度、最长时间深渊观测应用等多项纪录。

2017年,“海斗”ARV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赴马里亚纳海沟,7次潜入万米深渊,获取首批超万米深度的全海深温盐数据,首次实现了万米深渊海底的视频实时传输。最大下潜深度达10888米,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深度记录。

2018年,“海星”号深海ROV首次开展科考应用,最大工作深度6001米,创我国ROV最大潜深纪录。同年,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组织飞行机器人、无人水面艇、远征二号、探索4500和海翼滑翔机等5大类8台套机器人装备开展国内首次空海一体化立体协同观测联合试验。

此外,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极地科考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反恐防爆机器人、废墟搜救机器人、电力检测与维护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旋翼飞行机器人系统、微纳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康复医疗机器人、面向制造业的机器人化装备均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

面向未来科技发展,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积极优化科研布局,牵头组建的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在2018年正式成立,标志着创新研究院发展进入新纪元。同年,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在研究所揭牌;“工业物联网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批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于海外揭牌;“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能力建设项目”通过辽宁省发改委组织的验收;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栉风沐雨数十载,春华秋实谱新篇,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已经走过了辉煌的一甲子。未来,于海滨将带领研究所继续以实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力争建成“科学研究、工程应用、检测评估、标准制定”四位一体,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立科研机构。

为了让中国的自动化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于海斌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未停止奋进的脚步。

猜你喜欢

沈阳研究所工业
睡眠研究所·Arch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心力衰竭研究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