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年,西部大开发带来了什么?

2019-03-25张洪瑞

中国报道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卫生态发展

张洪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指出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20年前,为扭转东西差距不断扩大,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现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那时候,西部地区受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

在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10条意见。同年9月,十五屆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0月,国务院将内蒙古和广西列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之中,至此该战略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市。

如今,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西部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特别是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8.9%,高出全国增速1.8个百分点,使得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20年,是西部12省区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的20年,迅速成为推动中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成为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布局的关键举措。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肖渭明表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152项,投资总额规模3.75万亿元。其中,铁路累计开工重点工程23项,宁西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增建二线,呼和浩特至张家口铁路,西成高铁、兰渝铁路等一批连接东西、串通南北的铁路相继建成。公路累计开工重点工程35项,“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全线贯通,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地区路段基本建成。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等机场改扩建工程相继实施,基本形成了以成都、西安、重庆机场为区域枢纽,乌鲁木齐、昆明机场为门户枢纽,支线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体系。

截至目前,西部地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61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万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114个,占全国比重近50%。

“现在,从西安到成都也就3小时左右,重庆、四川、陕西这三个在西部经济总量比较大的省份实现了建成3小时交通圈的良好愿望。”肖渭明说。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还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西部地区累计开行4579列,占全国开行总列数的47%;宁夏、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广西凭祥、云南瑞丽、内蒙古满洲里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此外,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5年间,有超过一半的西部省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肖渭明表示,多个省份微型计算机、智能家电、新型数码产品等销售额保持2位数增长。以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养生等功能为核心的旅游康养产业加快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这显示出我国西部地区强劲的增长势头,也说明了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总体形势喜人。”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对《中国报道》记者说。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外贸方面表现很好,许多外资正在向西部地区转移。随着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成立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西部地区将成为我国经济的前沿阵地,基础设施等条件有望大为改善,都将成为未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条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营造更具竞争力的‘软环境,提高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以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活力,着力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群众办事难的突出问题,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进一步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消费环境,鼓励发展网购、文化、健康等新兴消费,释放西部的市场消费潜力。”肖渭明说。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青藏高原、三江源头、塔克拉玛干沙漠……长久以来,提到中国西部地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众多的高原、山脉、河流、沙漠,这些冰冷的自然景观与中国东部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通过大规模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将过去处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版图“谷底”的西部建设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世外桃源”。

如今,到西部各省区市去走一走,用“跨越”两字来形容西部社会事业的大发展,恐怕一点也不夸张。2017年,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万元和1.1万元,是2013年的1.38倍和1.46倍,年均增长超过10%。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5年来超过35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前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全部下降到10%以下。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 “三江源”,也被称为“中华水塔”,但是由于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常年寒冷,土壤贫瘠,很多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在这里的多是妇女、儿童、老人。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的情况司空见惯。青海面临着“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艰巨任务。

为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2004年,青海省从财政扶贫资金中拿出1.1亿元,直接分配到县,用于179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各地从贫困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将扶贫资金与行业、部门的发展项目结合起来,重点建设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等项目,改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2004年,全省共安排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项目228项,扶持贫困户2.75万户,涉及贫困人口13.1万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干部与当地民众认识到要想真正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的发展蜕变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前沟村过去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小麦、马铃薯、油菜籽等农作物和饲养牛羊为主。据2017年统计,全村共318户1294人,然而劳动力只有699人,贫困户38户129人。没有集体经济、生产方式单一、因病不能外出务工人员多等问题造成了村子的贫困。经过生产模式调整,该村成立了村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级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借助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争取到了300万元的旅游扶贫项目,建立了所有权为村集体的20公顷的树莓采摘园,一边发展种植业,一边为乡村旅游树立品牌。但是,如何发展旅游业,如何打造特色品牌,大家都一筹莫展。

2016年4月,湟源县就业服务局和申中乡党委、政府协调配合,驻村工作队牵头,结合在前沟村开展生态旅游农家乐的工作目标,与西宁紫峰职业培训学校举办了为期45天的农家乐技能培训班。待培训结束且考核合格,将由培训学校颁发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提供相关就业援助服务。这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到2018年11月,青海省政府公告显示,青海省已有13个贫困县、区(行委)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指数不断上升。

“接下来,要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坚决兜住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用‘互联网+等新模式使边远贫困地区享有更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提高西部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肖渭明说。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我国西部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远离海洋,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平原、盆地等绿洲生态系统与荒漠、草原、戈壁相对;喜马拉雅山、唐古拉山、昆仑山、天山等巨大山系层峦叠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都从这里发源,可以说,没有西部地区的山与水,就没有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推进,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投入,重点生态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點生态工程稳步推进。

肖渭明表示,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一直强调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个要求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这里面,生态补偿机制发挥了很大作用。

生态补偿,即生态受益地区向生态价值提供地区给予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补偿,从而提高生态保护地区或者生态价值提供地区的环保积极性,减少污染冲动。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正式确定了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流域上下游以及市场化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促进了生态补偿机制正规化、机制化、法治化。

目前,我国已在西部地区设立了37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近5年来,西部地区安排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3865.6万亩,面积累计达1.26亿亩,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中卫位于宁夏中西部,是宁夏、内蒙古、甘肃三省份交界处,地貌类型有黄河冲积平原、台地、沙漠、山地与丘陵,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每到冬季、春季、呼啸而来的西北风裹携着沙尘铺天盖地,村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连根带苗毁掉,中卫经济发展也一直难有起色。面对黄沙肆虐,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成了中卫发展的关键。

中卫以“草方格+灌木林”的治沙方式为基础,结合封山育林、栽植农田防护林和压沙地栽植枣树、钙果、枸杞等形式,攻克沙丘流动和土地退化、沙化等难题,逐步积累起了荒漠化综合治理经验。

中卫还创新研发了扎草方格是固沙的办法,但是风吹日晒会使草方格风化,失去固沙作用。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卫治沙人在草方格间播撒沙蒿、沙米等植物种子,种子随风落到麦草方格周边,发芽后在麦草间生长形成植物草方格,达到了永久性固沙的目的。同时,为提高沙漠植树成活率,中卫治沙人在春季造林的基础上尝试秋季造林。在人进沙退的过程中,中卫治沙人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便捷式沙漠造林器”,使用这种工具后,栽植柠条的成活率达到70%以上,种植效率也由以前每人每天种植200株提高到400株,还能保护苗木根系、保持沙漠中的水分。

如今,在探索前行的路上,“中卫治沙模式”确保了长效项目顺利开展,荒漠化综合治理效果显著。沙漠植被覆盖率由最初不足1%提高到现在的42.5%,沙生植物由最初的20多种发展到了现在的453种。人和沙的距离从6公里扩大到20公里。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初,我国曾提出,要用50年左右的时间,分阶段稳步推进,力争到21世纪中叶将西部地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西部。如今,经过20年的新发展,西部地区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人民生活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落实,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超越东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多个城市被列为适宜人类居住城市,与东部沿海城市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在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更高水平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将取得更大发展,西部人民的生活质量将更上一层楼,西部的绿水青山将成为我们取得更大发展的金山银山。

猜你喜欢

中卫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卫:如何从“贫瘠甲天下”到“中国凤凰城”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治理中适生乔木选择初步研究
中卫,一座城和它的美好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