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提升的微课应用策略

2019-03-25韦丽仪

科技视界 2019年2期
关键词:微课应用

韦丽仪

【摘 要】以钠及其化合物为例,阐述了利用微课在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三阶段教学中提升学习理解效果、强化应用实践能力、激发迁移创新活力,实现化学学科能力提升的微课应用策略。

【关键词】化学学科能力;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2-0091-00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课为主的现代化教育方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们关注和应用。微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具有省时、高效、针对性强,还可以反复观看的特点,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提升,成为校内学科教学的落脚点[1]。本文结合钠及其化合物教学实践,谈谈用好微课,提升化学学科能力的策略。

1 利用情境创设型微课,提升新授阶段的学习理解效果

情境创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引入,借此发现、提出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使得问题与生活相联系。真实情景能帮助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认知结构,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即生活,学习是丰富的、实效的。情境创设型微课可以把生活中真实的化学问题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讲《钠及其化合物》时,笔者用新闻视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导入新课。新闻介绍了某火灾现场,消防人员正准备对着火点采取高压水枪喷水扑救的时候,从厂方得知,在离着火点不远的另一车间储存了约10吨易燃物金属钠,金属钠一旦遇到高温和水,就会发生剧烈反应,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爆炸,消防人员立马调整扑救方案,迅速采取隔离措施,将火灾现场与易燃物车间严密隔离。播完视频后提问“从视频中可以获得关于金属钠的什么性质?”,学生能回答出金属钠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还可能会引起爆炸,金属钠要密封保存等。接着演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结合新闻视频、实验演示,能概括出该实验“浮熔游响红”几点现象,并能将现象与物质对应性质作出正确关联。

火灾场景下的危险化学品处置问题,是实验室或课堂中难以模拟的。利用微课将钠的应急处置情景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于课堂,学生真切体会火灾场面的紧张感、解决问题的迫切性,进而产生深入学习金属钠性质的欲望,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提升了学习理解效果[2]。

2 利用重点讲解型微课,加强复习阶段的应用实践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或陈述性知识,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多。如何能让学生既掌握具体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又形成较强的分析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在复习阶段采取任务驱动: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等重要文件,结合学生练习反馈信息,筛选体现知识重点、难点、易错点的练习题,布置学生用手机(或摄像机)录制习题讲解微课,制作微课的技术与技巧以适用为标准[3]。

学生为了要讲清楚、讲明白某一知识点,常常要经过“请教老师同学、自己内化理解、理顺讲解思路、多次演练录制”的过程,如此历练,学生本人对该知识点已经非常理解、熟悉。如在讲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时,学生先要理解清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物质拆写的判断方法、离子方程式守恒的判断方法,再从“判断”的角度整理思路,依据“原理正确、拆写正确、守恒正确”的逻辑顺序排练讲解过程,最后录制定稿。当讲解的题目需要实验辅助时,学生会要求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把实验过程录像也作为讲题的佐证,这样一来,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如在讲解“向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和向稀盐酸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现象的不同”时,学生仅演示分步书写方程式不足以让受众产生形象深刻的记忆,此时学生要求亲自试验,将实验录像剪辑添加到讲题微课后,大大减低了该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学生的记忆也更深刻。

学生完成微课录制后,由教师逐一观看学生的微课成品, 筛选出具备“画面稳定、聚焦合理、语言清楚、逻辑清晰、科学正确”等优点的微课作品。若学生们在某一习题的理解、讲解上均出现困难,讲解不清,则由教师亲自录制该题的讲解微课。再将这些优质微课上传至“微课之家”网站,生成一对一关联的视频二维码,再将这些二维码有序整编,统一印发给学生,并同步发布至微信公众号[4]。学生可以就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用手机扫描对应题目的二维码,观看同学的讲解,必要时可以反复观看,直至理解。

学生分工录制重点讲解型微课,既提升了分析解释、表达输出能力,又加强了对理论知识、实验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笔者任教的两个平行班,其中仅对实验班实施了“录制《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讲题微课”活动,在该单元测试中,实验班的测试平均分反超对照班。

3 利用实验探究型微课,激发活动阶段的迁移创新活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知识的生长点,探究实验更是学生持续深入学习化学的兴趣点、动力点。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化学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并将实验过程中的关键设计、关键意外及学生的实验汇报过程录制成微课,且将微课用于课内播放,全体同学讨论交流,在思维碰撞中解决学习问题。

在钠及其化合物探究活动课中,笔者先让学生提出课内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讨论后,做了以下探究实验:

1)将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2)将等量Na2O2粉末分别投入FeCl3、FeCl2溶液中

3)Na2CO3溶液與稀盐酸互滴

实验1中,学生预测的实验现象与真实实验现象不同,如表1实验①。“反常”现象使学生既惊讶,又兴奋,继续又尝试了将小块金属钠投入MgSO4溶液、FeCl3溶液中的探究。

氯化铁溶液”实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得出结论:金属钠投入溶液中,总是先跟水反应置换出氢气,生成的NaOH再与溶液中的MgSO4、FeCl3、CuSO4反应成Mg(OH)2、Fe(OH)3、Cu(OH)2沉淀,高温下Cu(OH)2还会分解产生黑色的CuO。

实验2中,学生的预测与真实现象依然产生很大偏差,如表2实验①,又促使学生再设计对比实验②、③进行继续探究。

FeCl2溶液、水”实验对比

分析对比后,学生能得出结论:Na2O2有强氧化性,将Fe2+迅速氧化生成Fe3+,又因部分Na2O2遇水反应生成NaOH并放出少量氧气,Fe3+遇OH—立即生成红褐色沉淀,所以①反应中看不到白色、灰绿色这些中间过程,且①反应产生的氧气也比②③少。

通过这3组探究实验,促进学生在陌生、复杂、系统的情境下,进行推论预测、简单设计、复杂推理,在层层递进的学习实践中促进了迁移创新能力的提升。笔者将实验1研究成果的微课视频在各班播放,用于对“钠与水反应”知识点的拓展提升,学生们看到自己的同学在讲解汇报实验成果,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出对探究实验的极大兴趣。实验探究型微课的适当运用,扩大了探究实验成果的影响面,激发了学生更大的迁移创新活力。

4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逐步流行开来。实践证明,微课能为化学教学提供多彩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提升了学生在新授阶段的学习效果;针对教学重难疑点的微课制作,加强了学生复习阶段的应用实践能力,切实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利用实验探究型微课,激发了学生活动阶段的迁移创新活力。但微课不能滥用,不能用微课代替学生亲自实验,不能用微课完全代替教师真人讲解。总之,合理运用高中化学微课,将微观世界学科知识与具体的物质联系起来,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化学难点,变成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知识点,为提高学生化学学科能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聂玉霞.高中化学微课应用实效探索[J].考试周刊,2017,(5):158.

[3]杨淑红.关注应用效果 理性看待微课[J].中小学电教,2015,(9):38-39.

[4]鄒国华.微课在化学用语复习中的设计与开发[J].化学教与学,2016,(5):18-20.

猜你喜欢

微课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