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9-03-25鲁金萍
鲁金萍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制造强国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等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认识加快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更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四化”同步推进、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国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用了200多年先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推进“四化”发展,达到现在的水平。而我国要发挥后发优势,“并联式”推进“四化”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同步推进。“新四化”同步以“协调、共享”为核心理念,以“补齐各领域短板、推动各领域深度融合和实现各区域现代化优势互补”为核心内容,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已进入中后期,需要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单靠任何一个,都容易导致农业萎缩和引发“城市病”。在“新四化”之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化是重点,城镇化是关键,信息化是引擎。
(二)“新四化”同步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新四化”同步发展道路,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面推进,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更要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新型工业化是前提,新型城镇化是趋势,而高度信息化是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通过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促进生产力大发展和生产关系大进步,进而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我国“四化”发展存在融合不够、互动不足、协调不力的问题。按照“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更高要求,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路径不同,我国是在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开始信息化建设,两化融合在快速推进的同时,面临着平台支撑能力不足、应用水平不高、核心技术薄弱、安全保障能力有待加强、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城镇化推进进程中仍然存在与工业化之间缺乏互动、发展脱节的现象。城市群内部产业功能定位不准、产业分工不清晰、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性,很多中小城市、小城镇产业支撑相对薄弱、服务功能不强、人口承载能力不高。农村居民进城缺乏合适的就业岗位,成为城市闲散人员,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被边缘化,被沦为弱势群体,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难以为工业化提供需求支撑。三是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长期以来,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农业比较效益低,影響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占用了大量土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受户籍制度所限,其在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服务和待遇,城镇的聚集和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带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信息化引领我国“新四化”同步发展态势
(一)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态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制造强国建设任务和目标”、《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两化融合协同工作机制逐渐形成,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为制造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对于传统企业的提升作用显著,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61.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5.4%,制造企业竞争优势日益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在数据采集、IaaS部署、PaaS环境建设、工业APP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阶段进展。超过50%的平台企业已经建立或正在筹备建设开发者社区,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阿里云、航天云网等平台开发者数量突破十万。企业通过装备数字化改造、核心业务系统上云、应用“双创”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方式,纷纷提速数字转型进程。目前,我国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上云比例达到约60%,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过75%。制造企业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可穿戴智能产品、移动智能终端等产业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抓手,催生了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和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二)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发展态势。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是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
2017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发布《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一是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中东部地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领先全国,西部省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二是多数城市专门建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机制,推动当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些省市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下大力气推动当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三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集群化建设态势已经显现,在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城市群、西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等重要的城市群/经济带集中布局。
(三)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态势。“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重要焊接点,也是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动能的重要途径。2016年5月10日,农业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旨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深化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农业农村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截止到2017年底,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30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超2800万个;全国合计建立了20.4万个益农信息社,为农村居民提供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兽药基础数据、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等四大平台相继建立,70%的省市开展了农产品大数据试点,逐步实现用数据管理服务。
信息化促进我国“新四化”同步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同步发展之后,国家层面迟迟没有出台整体的推进方案,既没有“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整体设计,也缺乏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以及以信息化推进“新四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大多数地方和部门制定出台了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单项规划或政策文件,通常根据职能分工来推动,导致政出多门、政策也缺少连续性,而且由于缺乏“新四化”同步发展顶层设计,同步发展进程缓慢。
(二)信息化自身发展存在突出短板。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我国在关键领域难以取得突破。二是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速度缓慢,针对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供给薄弱,导致城乡数字鸿沟有扩大风险,不利于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水平不高,政务服务创新不能满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四是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网络安全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门网络安全风险意识淡薄,网络空间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三)信息化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成熟,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信息化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一些瓶颈问题。如互联网+现代农业面临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落后、复合型技术人才缺乏、互联网+现代农业顶层设计缺乏、农产品电商渠道窄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两化深度融合存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核心技术薄弱、行业支撑平台服务水平不高、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亟待构建、工业数据权属清晰度不足等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两化融合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各省份发展明显不均衡,信息资源基础保障作用也尚未充分发挥。
(四)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制约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仍然存在,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还不健全。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制约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妨碍了土地规模经营,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管理、政府过分干預市场、行政审批环节多等问题,对于激发市场活力,推进“新四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此外,科技体制偏重于研发而忽视产业化,科研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大量科技成果不能顺利转化和产业化,也是制约“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和新模式新业态的大量涌现,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信息化促进我国“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不仅引领科技进步,而且对其他“三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渗透、覆盖和拉动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数字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信息化对其他“三化”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强化“新四化”同步顶层设计。针对“新四化”同步发展工作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定期召开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工作会议,并制定出台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发展目标、路线图和重点任务,提升“新四化”发展的整体性、全局性和耦合性。加强对地方的分类指导,引导地方加快制定出台“新四化”同步规划,并从政策支持、改革放权多方面予以保障。二是建立“新四化”同步发展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落实重大决策,解决相关问题,制定滚动实施计划,督导推进任务落实。推动地方健全“新四化”同步发展推进机制,组织试点示范,及时发现和推广有效经验。三是加强规划统筹衔接。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统筹安排工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项目布局。推动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村规划、主体功能区等的融合对接,做到“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提倡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助推乡村快速发展。一是加大农村地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扩大广播电视、移动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形成政府主导、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按照“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效能优先”的原则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二是以“互联网+”农业为抓手,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有力引领和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通过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建设现代农业载体、扩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等方式,不断强化智能农业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三是加快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制定农业农村电商发展规划,明确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积极开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等领域电子商务示范试点,依托电子商务开展扶贫工作,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电商创新发展活力。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紧抓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一是健全平台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双创”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功能迭代、服务创新、行业落地和智能演进升级。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标准互认、协议兼容、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造系统化、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围绕要素汇聚、能力开放、模式创新、区域合作等领域,推动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二是推动数字转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构建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支持自动控制和智能感知设备、系统,以及核心芯片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企业数字化力度,促进企业核心业务的高端化、柔性化、敏捷化。推动企业建立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的新型组织架构,创新责权利一体的组织管理新模式。三是壮大工业数字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发展智能工业,推动信息技术嵌入、渗透、覆盖工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形成以智能、柔性和服务型制造为特征的新型生产方式。深化信息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实现信息和数据的传输与共享,提升企业生产控制管理,推动新型工业化持续发展。
(三)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在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和运行、生产和生活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嵌入、渗透和应用,既拓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范围,又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是高起点做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明确未来一段时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二是加速构建高速、泛在、智能、感知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升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三是加快推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为主要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智慧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形成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小镇、智慧小镇、互联网小镇、城市数据大脑等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开创智慧城市建设新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