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博物馆迷人的光影世界
2019-03-25程奥冰
程奥冰
来到位于草場地艺术区边上的中国电影博物馆,20个展厅,近3000米的展线,将中国电影人走过的脚步一一呈现了出来。建筑、音乐、舞蹈、诗歌、雕塑、绘画、电影,被称为七大艺术。其中电影是最晚出现的艺术。它因技术的进步而诞生,也因技术的发展而快速成长。从默片时代到有声时代,从黑白到五彩斑斓,从胶片时代到全数字化时代,这些发展历史在中国电影博物馆里都可以一一看到。
功不可没的爱迪生
进入中国电影博物馆,首先要穿过一个斜插入地的星形大门。推门而入,来到一个超现代的中央圆厅。在这里,无论你是选择典雅的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还是沿着犹如展开的胶片的环绕坡道缓缓而行,都能让你体验到一种非凡的感受——我就是电影主角。
这里既然是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技术含量自然也是顶尖的,比如对电影发明史的各种科学展示。电影的发明起源,绝不是一次偶然。
来到第一展厅,可以全方位了解电影诞生的过程。早在1824年,英国人彼得·马克·罗杰特就给英国皇家协会提交了一篇关于人类所具有的视觉暂留的功能及其与运动物体的关系的报告,这篇报告可称为电影诞生的理论基础。而后,从圆盘缝隙中能看到活动画面的“诡盘”,以及能从缝隙中看到活动图画的戴达镜、活动视镜影戏机等物品的发明,让电影逐渐从理论成为实现。
不过,真正迈入电影发明倒计时的还是1839年照相技术的正式推出。作为电影发明中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基础,法国的舞台美术师路易斯将拍下来的影像保留在金属上。这种保存方式能让影像多年不会受到影响。虽极易保存,但成本却十分昂贵。
到了1878年,这一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乔治·伊斯曼发明了软胶片,随后他于1880年开创了柯达公司,专门生产和销售照相干版。摄影的工具此时也逐渐演化。在展馆中,一个枪状物让人匪夷所思,这杆枪并不是为了发射子弹而设计的。因为拍摄的英文是Shoot,它的由来就是源于摄影枪的发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不只发明了灯泡这一技术,他在电影方面的发明更令人敬仰。1890年他发明了活动影像摄影机,次年又与别人合作发明了活动影像窥镜。这两项发明直接让电影不仅能留存,还能放映;让影像不仅只停留在单格画面上,而且能连续运动。不仅如此,1892年他还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机械录音和还原音的有声电影。他当时所使用的胶片的宽高比例是1.33:1,而且每格打4个片孔的规格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展厅的展览,生动地还原了第一次放映电影时的场景。那是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放映了世界上公开售票的第一场电影。他们在爱迪生等人发明的基础上,通过在胶片上打孔,解决了拍摄与放映时胶片的传动问题,成功地还原了被拍摄者的动作。当天晚上9点,由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完成的10部影片正式售票放映,第一批36名观众买票观看了电影。于是那天成为了电影的诞生日,比中国电影的诞生早了10年。
弥足珍贵的文物展品
了解了电影是如何诞生后,来到了近代电影展厅。
走进近代电影展厅,中国近代电影开创者任庆泰、郑玉秋、黎民伟、夏衍、袁牧之的雕像肃立眼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展厅内展示着电影中的服装、书信、生活用具等等,它们大多是根据拍摄需要制作出来的“赝品”。有趣的是,电影博物馆中所保存的许多道具,由于年代久远,如今都变成了价值珍贵的收藏品。如,王铁成饰演周恩来时所穿的中山装、李连杰在《少林寺》中的僧服、《绝代佳人》剧中人物的定装照,还有《红番区》里成龙骑的摩托车和《大决战》中的作战国等等。在这里,影片的分镜头剧本、完成台本、场记表、导演工作台本、获奖证书、群众来信,都只能算是一般展品;有意思的还有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收藏的十余种电影连环画和《白毛女》导演使用过的看片镜;中国最早的摄影机和延安时期拍摄过毛主席的摄影机等展品,更是堪称世界电影史上的文物。令人大开眼界的还有上影集团的影视拍摄基地模型,场面宏大、制作精美。仔细一瞧,旧上海的南京路上,人头攒动、洋楼错落、灯红酒绿,好不热闹。
听讲解员介绍,不少展品都是电影人、电影人的家属和喜欢电影的人们向博物馆捐赠的。在展厅中还陈列有中国电影的第一位导演郑正秋的书桌、藤椅和书柜,这些都是他的儿女们赠送给博物馆的。透过磨光了的桌面、破损的柜角、凹陷的椅座,郑正秋废寝忘食的工作场景仿佛就在我们眼前。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等人成立了新民公司,承包美国人在上海成立的亚细亚影戏公司的工作。自此,像新民公司一样的电影公司在中国相继成立,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社会片、伦理片、爱情片、神怪武侠片等各种电影创作类型日臻成熟,而“明星”“天一”和“大中华百合”三家电影公司也逐渐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京剧开始的中国电影
来到二层的展厅,闻听“哒哒哒……”一阵清脆的马蹄声由远至近。殊不知这惟妙惟肖的声音是由手中几个橡胶圈敲击而出的。用手揉捏着一个装有滑石粉的布袋,就有了在雪地上走过的沙沙声;转动一个套着帆布的木头转轮,耳边就能传来呼呼的风声……在电影录音展厅的动效配音棚里,每件物品都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让人们不断发出惊叹。
还记得电影《黄飞鸿》中十三姨拿着摄影机吓唬阿宽的场景吧,电影在中国也的确度过了一段“入乡随俗”的时间。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的昆曲名家家中,名为徐园的私家园林成为中国第一次公开卖票放映“西洋影戏”的地点。不过此时的电影并不是主角,仅是配合焰火、杂技等游艺项目一同表演的项目。直至1905年的秋天,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才拍摄完成。电影的内容是当时中国人最喜欢的京剧,演员更是名角——谭鑫培。为了庆贺“伶界大王”谭鑫培60岁寿辰,这部大戏《定军山》截取了“请缨”“舞刀”“交锋”等最精彩的片段,并在前门外大栅栏的大观楼影戏园放映。这出戏虽然看过的人众多,在当时对影片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它却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而放映这部电影的影戏园也是任庆泰开办的国内首个横排坐看电影的影戏园。那个时候,电影明星就已成为人们除京剧名角外追捧的新星。展柜中收藏的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胡蝶、阮玲玉的画册在当时绝对是一册难求。当时不仅她们,周璇、赵丹、白光、上官云珠、王人美、白杨、黎莉莉等一批当红电影明星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展厅中一组由泥人张制作的电影角色泥塑颇引人瞩目。《野猪林》中的林冲、《东进序曲》中的黄秉光、《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杨排长等新中国成立后耳熟能详的电影角色都集结于此。到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在经历了左翼孤岛、日伪统治、国民党时期后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当时中国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长春、北京、上海、八一四大电影制片基地。作为新中国最资深的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5月拍摄完成的第一部故事片《桥》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影片也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嘉奖。
明星海报的诞生
来到三层的中厅,眼前的一面照片墙将1949年以来的50名优秀的中国电影人作了个集合。2005年12月,在中国电影百年华诞之际,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表彰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的决定》,50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被载入史册。无论是老一辈电影人谢芳、孙道临、丁荫楠还是后来的张艺谋、巩俐、冯小刚,他們或凝眉、或大笑、或沉思,都被著名摄影艺术家逢小威记录了下来,留在了这面墙上。
其实,这并不是国家第一次表彰优秀电影人。早在1961年6月,周恩来就邀请三十多位演员到中南海做客,提出要推出新中国自己的明星。次年4月,包括谢添、陈强、赵丹、白杨等22位电影演员的名单上报了文化部并获批准,他们成为中国老百姓第一批悬挂的电影明星。这些明星的招贴画,曾创下过8个月印刷71万余张的纪录。
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影院区就占了整栋建筑一半左右的面积。5个电影厅中包含了巨幕电影厅,巨幕影厅还配有高端的六声道音响系统。无论主角是《超人》《绿巨人》《变形金刚》,还是《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坐在影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电影厅的6号厅经常会播放公益电影,最近播放的公益电影中,就包括《女篮五号》《小花》《阿Q正传》等40部影片。《阿Q正传》男主角的扮演者严顺开,曾获得1982年第二届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充满趣味的互动体验
来到四层博览区,就像走到了电影的幕后。游客在这一展区可以亲身体验电影的拍摄、剪辑、洗印等过程,这往往是最吸引参观者的地方。游客可以走进仿古的林家铺子街道,零距离观赏一下仿制的龙椅,还能在农家小院亲身体验一番内景拍摄是如何运用声光电的效果拍摄出早中晚和风雪雷电的场景。同时,电影的特殊拍摄技巧为人们展现了含苞待放的花蕾、辛勤采蜜的蜜蜂、水下游动的鱼儿是如何制作的。你一定还记得《天下无贼》中葛大爷那一句“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的台词吧,“黎叔”那一手儿赤手剥鸡蛋的绝活也不可能让你忘记吧,这些电影中不能说出的秘密都会在馆内展出。
互动体验,是这座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在一个电脑的触摸屏上,参观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几个镜头组接起来,尝尝剪辑的乐趣;也可以尝试一下化妆师的工作,通过高科技手段,将濮存昕“变”成鲁迅;人们甚至可以将自己置身在一些电影中出现的流血、枪击、车祸等场面中。比如,能亲自当一回演员,模仿自己开车撞到树上的情景,并可以刻录成光盘留作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