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承德心灵相守(下)
2019-03-25杨乃运
杨乃运
咫尺磬锤峰
棒槌山的官名叫磬锤峰,是清康熙皇帝赐的。在康熙帝赐名之前,其名也并不是只有民問俗称的棒槌山,还有石挺、天柱、定海神针之类。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了关于它的记载,其名不是来自山形、地势,就是来自神话传说。棒槌山展现了一种复杂而又深厚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自然与人文的借景艺术文化。它镶嵌在承德山城的山水中,醒目耀眼,只要在山城范围内,是因高望远、邻借、仰借、俯借的种种借景艺术效果几乎都唾手可得,远近高低,它都是咫尺内的胜景。
承德明星棒槌山
走近棒槌山,零距离地仰望棒槌山,观赏它,一直是我的愿望。
棒槌山简直就是山城承德的明星。此次我的承德之旅,到承德的第一天就在僧冠峰景区看到了它。第二天、第三天,在避暑山庄,它又一再自东面进入视野。第三天我到普宁寺,它是在南面出现的,与普宁寺的殿宇僧舍共构成一幅辽阔生动的画面。第四天,到了小布达拉宫、班禅行宫,山坡上,东面的藏式碉房画面中又少不了它的身影,它对我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与我不离不弃地相随相伴,恍若咫尺之间。
咫尺之中还有咫尺,近身与它直面相对时,它又会是何种样子?又会带给我何种感受和体验?
与棒槌山近身相视,只有走进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
棒槌山是很容易刺激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山,它太象形,似棒槌。想想也挺有意思,老百姓叫它棒槌山,康熙皇帝叫它磬锤峰,这两个比拟的形象之间有差别吗?有多大差别?俗雅的不同而已吧。这俗与雅里,却有着极大的文化差异,体现着观赏者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审美情趣。棒槌山这个名称里,深蕴着大众的文化认同。老百姓是吃五谷杂粮的,柴米油盐离不开,搓衣板、洗衣机出现以前洗衣服用棒槌。康熙皇帝不识人间烟火,就是知道棒槌,见过棒槌,也不屑棒槌这个形象,嫌不上档次,于是用了磬锤,比不上棒槌那么形象,那么贴切,但雅,雅里还有着神圣,避开了粗鄙,也与此峰在山城中所处的皇家文化地位相称。
别瞧只是山形引出的名称的不同,但传说却因此而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走向。棒槌峰的传说与洗衣女有关,磬锤峰的传说与僧侣有关。不开传说故事会,故事就不在这里讲了。
捧槌山蛤蟆后的古典二重奏
棒槌山叫山,我总觉得不是太确切,它是山上孤起的一峰,总体看,秃秃的,上粗下锐,借崖危耸,雄霸峥嵘,不可一世。
我对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寄予了莫大的希望,除了想近距离观赏棒槌峰,还想观赏众多的丹霞地貌岩景峰景。
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的丹霞地貌区,在大地构造上属内蒙古台背斜与燕山沉陷带的过渡地带,大约在七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中,不同时代的地层随着地壳的上升而成为陆地,形成低山丘陵地质单元,经岩浆及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蚀作用,产生了各种岩石造型,再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形成了各种奇峰、异石、岩洞、绝壁,构成了丹霞地貌景观。网上看到的简介让我想入非非,在公园的验票口却遭了一瓢冷水泼头。收票员完全是出于好意,她知道面前的这位游客哪怕只是从停车场徒步过来的,登一级级山道上到这儿,也属不易,再向山中深入,长路漫漫,起伏坎坷,是否吃得消?因此建议,顺路往前走三四十分钟左右,那个地方是可一目望两景的,棒槌山、蛤蟆石都在视界里了。不就是来看棒槌峰、蛤蟆石的吗?都看到了,可以往回走了,别再累出个好歹来。
看诸多奇峰异石的欲望就此泯灭。
导览图证实了验票员的说法,环山路线上只有磬锤峰、蛤蟆石、宝山寺、麻祥墓、经幢遗址等景点。
热情之火却未灭,没想到在这森林公园里能看到蛤蟆石!
棒槌山和蛤蟆石是承德市周边的两大名胜,同在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内,各踞一山头,隔谷相望,一目尽览,也是很让人振奋的哟!还有彩秋的森林植被呢!油松、五角枫、白桦、山杨、云杉、紫椴等300余种树木织出的锦绣哇!来就不能白来。
是挺辛苦的,走到磬锤峰、蛤蟆石一目尽收的山梁上,充分体验了腿脚的沉重,还有困。徒步行走了六七个小时,已是下午3点钟左右,午饭只是一两口面包和随身带的矿泉水。找了个躺椅小眯了片刻。
第一次看到蛤蟆石,惊奇,不是惊奇在石的形貌上,而是惊奇在这本不相干的两大天然石峰石岩,架不住联想力强的人类琢磨,生给拴对儿拴到了一块去,还把大禹扯进来,攒成一个古老的传说。说石蛤蟆本是蛤蟆精,禹王爷治水时它老捣乱,偷偷把刚刚导出去的水又吸回来,禹王爷就拿起旁边洗衣妇洗衣的棒槌把它打成了卧石,怕它再兴风作浪,就把棒槌立在了它身后镇着它。棒槌就是磬锤峰喽!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里特别奇特显眼的自然景观就这两个,慕名者大都是奔它们而来,赏景观之余听传说,就像听一首别有风味的古典二重奏。
棒槌山的神婆变幻
不再往前走了?不可能!棒槌峰(还是叫峰好)说话就到眼面前儿了,再努把劲儿的事儿。
山道起伏,坡拐下去又抬升起来。这种上下呈弧形曲线的路都是经过修整的,不是在原石上凿出了台阶儿,就是运来石板铺设了台阶儿。坡度看上去比公寓楼里的楼道不知平缓多少倍,但级级都跟腿脚较劲,上个五层、六层楼梯不算什么,随山路起伏上下,就不得劲儿。这就是山!
山景林景可是不错哟!前面是坡谷层峦,左手边也是峡谷沟崖,是山是谷皆披锦亮彩,色异缤纷。只是天气不作美,岚雾弥漫,罩着一层纱似的,画面不清晰。
棒槌山一直在变幻中。它时不时地会出现在视线里,有时就是一根直立的棒槌,通身上下光裸,没有零碎的岩石;有时则是把椅子,棒根与像椅座似的长方形岩石连着,棒槌成了奇高的椅背;有时则又像只高腰靴子;有时又像高戴冠帽之人的后脑勺儿。是像靴子、是像椅子全看棒根那长方岩石的变化。我当时没有太注意这个形象变化产生的原因,后来回想,是山路方向变化引起的视角变化产生的。棒槌峰类同于小写的英文字母b,当根部的石崖隐到棒后时它是纯棒槌,当根部的石崖在棒槌左侧或右侧出现时,它就是把椅子或靴子。是椅是靴全看底岩的长短与棒的比例关系。底岩不是圆或椭圆形,而是矩形或長方体。
山路旁的树木疏密程度和临坡临崖的远近,影响山谷在视界中的开敞深广程度,站在坡沿儿崖尖儿,眼前无树遮挡,立棒槌峰的那座山便整个呈现在眼前。
走得太累,走到能近距离看到蛤蟆石的岭脊上我偷了个懒儿,看到有羊肠小道能通到棒槌峰,就没有登石条铺设的一级一级向上的磴道。这是一个收获也是一个错误,沿规整的石磴道上去会看到通向蛤蟆石底部的山路的。蛤蟆石腹部有双洞,南北相连,东西贯通,形貌奇异,可以钻爬,会有非常趣味性的体验。还有“爬过蛤蟆洞,到老不生病”“坐坐蛤蟆头,吃穿不用愁”的说法。
走羊肠小道靠近棒槌峰,植被景色佳,那简直就是一条幽曲的五彩路,观赏棒槌山、棒槌峰的角度好,视界里的画面富于变化,棒槌山、棒槌峰多姿多态地呈现,岩崖纹理清晰,爽心悦目的景色中步步都是诗情画意,脚力也确实省了不少。这条山道与棒槌峰隔了一条谷。当这条谷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时,棒槌峰真的已是咫尺之间了。不过登到峰脚的畏惧心理也陡然而生,那可是一道名副其实的天梯,高拔而陡峭,望之真怀疑自己是否有登上去的能力。我不得不坐在这边的台阶上,一边好好歇上一会儿,一边想着自己到底该怎么办,上还是不上面前从谷中陡然升起的天梯,揣想若上,腿肚子会不会打颤。
从对面下来的一位北京延庆中年游客向我渲染性地讲述他的恐惧登爬经历。
上?不上?上!都到跟前了,干嘛不上!
登山石阶最少三个梯段,每个梯段都陡直性地高。面对临近坡顶的那一段又犹豫了一会,还是咬牙坚持上去了。坡的顶端比较平展,但不宽阔。还有一段石阶要登,那就是那道似椅座、似靴头的高崖上的磴道。又犹豫,又咬牙,上到似只有两三米宽的崖顶,下望陡崖,心极恐,风又来捣乱,呼呼地吹个不停。没有恐高症的我也有了恐高症?居然还有游客求我帮忙给他们照相。我为他们拍照时把腿叉得开开的,稳固重心,以防被风吹倒。棒槌峰腰的桑树谜景收在画面里了,它离得那么近,那谜却不能解,只能任其谜下去。为什么秃峰长桑?真是桑吗?什么桑?几株桑?跟腰上长的毛似的!
回身望,奇岭大壑胜景让心怦然而动。有此一景,这道道天梯就算上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