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尼群岛没有破译的史前巨石建筑
2019-03-25檀怀宇
檀怀宇
奧克尼岛地处不列颠岛的“北地”,纬度还差0.5度就进入了北极圈,冬季寒冷漫长,可以看到极光。我到那里时是冬天,白昼时间非常短,太阳升起来没多高就下坠了。很是寒冷,哪儿哪儿都没人。我乘坐渡轮抵达奥克尼岛港口斯特罗姆内斯的时间已过晚上9点,港口旁边是一大片旅游酒店和民宿。临近12月份的普通日子,整个小镇只有我一位游客。冬雨绵绵,寒风刺骨,能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民宿,我那天的运气算是好到爆棚。您也能想象得出,这样的民宿不提供早餐,我只能自己解决了。
奥克尼岛的整个冬季都是旅游淡季,汽车租赁因没有游客而全部歇业。我好不容易租到一辆自行车,才知这里所有的自行车上都没有锁,这里也没有贼,自行车根本用不着锁。40千米起伏的坡路把几个主要景点串起来,这里公路是大上坡和大下坡如波浪一般伸向远方,感觉像在“环法”的比利牛斯山脉骑行。疾风劲吹,顶风的大上坡只能推车前进,要是开车的话就太有乐趣了。我的运气不错,那几天的白天都没下雨,但日照时间特别短,太阳低低的,大约就在南方的30度角的高度上划过,白天也就只有6个多小时,剩下的是漫长的黑夜了。那几天每个夜晚都下雨,所以我并没看到极光,当年生活在斯卡拉布雷村落的古人一定无数次欣赏过极光的美景。那巨大的绿色绒布在无边的黑夜里摇曳,极光的神奇和美丽可能让古人更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感觉到自己渺小的心灵才会“臣服”。只有心灵真正臣服了,才能听到“神明”的呼唤,所以他们一定不孤独。
博德加巨石阵
众所周知,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工具已经出现“磨制石器”,在那个时代,早已诞生了原始宗教,人类文明也已起步。这一切都需要证据,那么,“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就是最好的证据。博德加巨石阵所在地纬度接近北纬60度,是地球上所有新石器时代巨石建筑中纬度最高的,也是所有巨石阵中最年轻的,距今4500年。寒冷艰苦的环境淬炼出人类的坚强品格,那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一个族群或多个族群。就在那些寒冷漫长的冬夜和舒爽怡人的夏季更替之间,他们繁育后代,生生不息。
智人最强大的地方,是他们拥有足够大的脑容量和足够高频率的脑电波,他们由此可以从新高度上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地球有史以来任何强大生物从来没有的,也是现代科学可以拿出的实实在在的证据。在拥有“打磨石器”这一划时代的工具后,人类建造出了第一批“巨石建筑”,而这些巨石建筑也同样是用于解读周围世界的“仪器”。当一座建筑不是用于遮风避雨,那还能干什么呢?您会认为费了这么大力气只是为了“观赏”和“游戏”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还有比“观赏”和“游戏”更重要的事。站在博德加巨石阵的前面,仰头看超过5米高度的巨石,给人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感觉到现代人的渺小。巨石表面已被打磨得非常平整,这在任何没有金属工具和起重设备的时代都是“巨大的工程”。这样的巨石原有60根,有些已风化断裂,现存21根。用小石块将大石块精心地打磨平整并不太难,难的是运输和组装。我在巨石阵间徘徊,发现这些巨石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之间有顺序,选位有讲究,那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面对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巨石,现代科学家们具象的研究工作举步维艰,仍然不能破解远古的文明。
斯坦内斯立石
斯坦内斯立石修建于公元前3300年一公元前3500年,这个时间定位相当精准。这里原来有立石12块,排列呈环状,所有立石都经过精心打磨,形状规整,最高一块高达5.7米,现在只剩下4块。这样的工程在史前是巨型工程,耗费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都有可能。立石中最奇妙的是图中手绘的部分,这种结构很像现代枪械的“瞄准器”,它的功用当然是指示方向。在近处的两块立石的前面,有一块平面石台,这样的结构是用于祭祀。迄今为止,所有的祭祀都是在打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其实是“人与外界之间的关系”与“人与自我心灵之间的关系”的总和。人类有精神世界,而动物没有。
从博德加巨石阵和斯坦内斯立石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类之初处理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就是“文明”。现在所说的“文明程度”就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种民族文化等等,是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度与关照度之和。在人类文明之初,所做的一切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行为,实际上都好理解。新石器时代那是伟大的时代,人类文明的诞生如同生物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奥陶纪生命大辐射,很多事件我们现在还解释不了,这更证明了他们的伟大。
梅斯豪石室
梅斯豪石室修建完成于5000年前,它曾屢次被发现,然后又屡次被岁月尘埃淹没。看到丘陵上的洞穴,人们就会想入非非,什么史前宝藏呀,什么时空通道呀,什么地宫入口呀,最不靠谱的是外星人的虫洞。其实,它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种猜测,但这么宏大和复杂的工程,绝不是能被人一眼看透的。
梅斯豪石室是模仿洞穴式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建筑。有一种说法,说它是一个人的陵寝。但即使在这里发现了尸骸也不一定说明它就是陵墓,原因是哪里会有为一个人建陵墓连续修几百年的呢?而能够修建如此规模的建筑,通常而言,是用于祭祀。
梅斯豪石室的外面有一个入口,我从这个入口进入,穿过大约20米长的通道,发现通道和石室的内壁都是用页岩板材层叠而成。石室修建得相当规整,石室的顶部同样是由页岩板材叠加成复杂结构的封顶。通道正对面有一个石台和石龛,这两个设计更说明了石室的用途是祭祀。最玄妙的技术含量是石室的通道的延伸线,它指向的是冬至那天太阳升起的方向,因此,这一结构的设计突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文明之初的重要标志。
公元12世纪,维京人迷路后来到了这里,他们在此一无所获。几年后,另外一支来自北方的军队在这里躲避暴风雨,百无聊赖的他们在石壁上刻下了涂鸦,这些涂鸦与梅斯豪石室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更多的研究意义。至于这座石室是否有“暗室”与之相连,不能说没有,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
梅斯豪石室是先用石板叠加成通道和厅堂,然后再用大量土方将整石室埋起来,远处看就是一座小山丘。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一些散养的羊在这里吃草。
斯卡拉布雪村落
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地球上的人类是怎么生活的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回答这个问题具有相当的难度。
斯卡拉布雷村落位于奥克尼群岛之上,随着地球气候的变暖,海洋水位不断提升,淹没了原来的路。这是一部孤岛求生的艰辛历程,但人类不怕,人类在生物发展史上是“开了挂的”。首先,人类会用工具;第二,人类会用火;第三,人类拥有想象力;第四,人类会“组队”。有了这些,从此之后,能够毁灭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
1850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风将奥克尼岛海岸的积沙和草皮全部掀开,距今5000多年前古人类的生活遗迹重现人间。这一连串地宫一般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居室”是真正的“石质建筑”。居室墙面是用石块堆砌的,大约不到2米高,里面有石床、石盒和石质梳妆台。所有居室都彼此有通道连接,通道两侧也是石质墙体,在所有的石室中有一间是不住人的,那是“工具室”。远处还有经过精心打磨的石板,边缘被修饰得超级规整,它被竖立在那里不起任何实用或装饰作用,仅有的可能性是宗教祭祀。这样的新石器时代巨石建筑绝非个案,且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要不是亲眼看到,是谁也想象不到的。
在斯卡拉布雷村落景区的出口处,建造了一个经过重建的屋子,置身其中,那种强烈的时空感能把游客带回5000多年前的史前阶段。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地球上还没有埃及金字塔,也没有斯通亨奇巨石阵,但文明之光已经照耀着人类通往未来的路。
对远古文明的追记
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是地球46亿年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智慧生物改变岩石的形状后建造的能够长久抵御自然侵害的居所。这类建筑不同于尼安德特人从洞熊那里抢来的岩洞居所,也不同于晚期智人搭建的草房窝棚,这些建筑是人类真正达到一定智慧和文明程度时才有的表现。时光飞逝数千年,这些建筑依旧不会灭失。
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并不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在那个时代,晚期智人并没有真正走向世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棕种人、印度尼西亚的佛罗勒斯人和中亚地区的丹尼索瓦人全都没有建造任何一座巨石建筑。今天,地球上已很少有还没被人类发现的死角,“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得到足够的研究、认识和保护,即使还没有申遗成功的(如卡纳克巨石阵),已是凤毛麟角。
现状是,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使用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手段,但研究成果却收效甚微,太多太多疑问还没有结论。这不是苦恼的事,就像化石的产生一样的道理,形成化石是个偶然事件,大多数情况下形不成化石,而所有史前巨石建筑都分别是谁建的,从博因河谷建筑群到哈萨夫里尼地宫,还都没有任何突破。毫无疑问,这些史前巨石建筑都是人类的祖先“晚期智人”做的,但他们把这些巨石建筑修好了以后,他们都去哪里了呢?
奥克尼岛上的巨石建筑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才是真正的“石质建筑”,在没有任何金属工具的年代,人类用磨制石器将岩石打磨得非常平整,然后层叠起来,形成坚实的墙壁,隔出完整封闭的空间。这些房间里不仅有“梳妆台”,还有“石床”和篝火堆放位置,这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即使现在有人在这个空间里避难,也不会觉得太难过。那个时代除了食用过的“兽骨”之外,人类不产生其他生活垃圾,人类的遗骸可以被掩埋和烧毁,没有发现金属用品的现象有目共睹,这是重要的现象,因此得出最简单的结论是:这些人类的祖先都已经团灭。
从奥克尼岛给自己寄出几个实寄封,上面使用的是“奥克尼岛史前巨石建筑”的风景。在北京收到这些信封后,再把奥克尼岛上的风景画到这些“实寄封”上,是自己为自己留下的独一无二的旅行纪念品。就在绘画的同时,昨日风景在我的脑海里再次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