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

2019-03-25吴桂韩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新时代习近平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独特创造性、深远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新时代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国情和重要优势,深刻阐明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刻阐明了民族工作关乎大局的重要思想,科学提出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新论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课题,科学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进步的新任务新要求,突出强调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要求,突出强调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突出强调了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重要要求。

关键词:统一战线;民族工作;民族理论;习近平;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 (2019)01-0005-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完善发展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战略和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开拓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更加宽广的前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基本国情、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顺应人民期待,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以宏阔深远的历史视野、世界眼光、战略视野深刻洞察民族问题,深入研究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判断民族工作所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独特创造性、深远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道路、理论和政策、制度和法律、工作和实践等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民族工作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特点和规律等的认识。这不仅实现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贡献了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而且坚定了中国特色解決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引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成为新时代正确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学术界高度重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李贽、金炳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科学、

DOI:10.13946/j.cnki.Jcqis.2019.01.002

引用格式:吴桂韩.新时代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 (1):22-31.系统地回答了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前提、基础、道路、方向、增量、途径、关键等一系列基本问题[1]。乌小花、郝囡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理论的创新发展,包括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财富和优势的理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理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理论[2]。周大鸣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论述有:中国民族工作成功论、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论、取消民族区域自治说法休矣论、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论、“三交”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唯一途径论、法律面前没有特权论、民族工作久久为功论等[3]。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成果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创新性和时代性的研究还不充分。笔者从以下八个方面探讨新时代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

一、着眼中华民族的悠久发展史和灿烂文明史,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国情和重要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分析中国历史和现实,鲜明指出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明确指出了多民族、多文化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和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全党全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和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为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奠定了思想根基。

从历史演进来看,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祖先自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就共同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高度,阐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间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明确指出我国56个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我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入主中原,建立的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承袭中原王朝的正统。这一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是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因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的正确民族观。

从中华文明来看,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风俗异同、经济文化水平发展高低,都有自己的独特贡献和优秀成果。中华文明之所以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一个重要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我国多民族、多文化的强大互补性、巨大兼容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各民族之间互济互补、互惠互利日益增强。历史表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56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来开创。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激发中华民族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稳固基石。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各民族自己的梦。

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来看,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成为历史的主流和各民族的共同意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境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捍卫祖国统一,各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汽、抗击侵略、共御外侮,凝结成一个密不可分、休戚与共、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针对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扶持下,策划、制造“西藏独立”、“东突厥斯坦”、伪“满洲国”等分裂行径,中国各民族也进行了坚决斗争。可以说,对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强烈认同和高度自觉,是深深浸入中华民族血脉和灵魂的政治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百经沧桑而不衰、历经磨难而自强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不仅结下了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深厚道义和情感,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加深入人心、坚如磐石。

站在我国历史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4]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还回顾了历代中央政权经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行有别于内地的治理体系,强调了中国古代“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因俗而治”的政治智慧,认为“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这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深厚历史底蕴的基因传承,也是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在机理。

二、着眼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深刻阐明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如何看待和解决民族问题,不同国情的国家有不尽相同的治理理念、方略、道路、制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各种民族主义与宗教极端势力思想泛滥,各种矛盾冲突此起彼伏,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內战、美国种族冲突、英国苏格兰独立公投等都与复杂的民族问题有关。随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十分复杂。近代以来,在抵抗西方列强侵略欺凌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开始从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化为自觉的民族实体。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不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而且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道路。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历来将民族问题作为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依据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植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

但是,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意识形态和民族宗教问题等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进而企图达到分化中国的目的。2008年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后,有关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苏联模式”的自我贬低之声不胫而走:有的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造成了民族隔阂,提出了全面“去政治化”、讨论“第二代民族政策”;有的主张取消民族身份,通过忽略差异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有的认为我们党的民族理论已经过时,鼓吹要搞西方国家那一套民族政策等。彻底清除各种错误思潮,迫切需要正本清源、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民族工作做得是成功的。他指出:“处理民族问题,我们没有照搬苏联模式,也不能搞西方国家那一套,走的是自己的路。”[5]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就在于我们找到并坚持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民族工作做的都是最成功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5]55在这次会上,他还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首次进行阐述,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正确政治方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提出,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解决民族问题上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强大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

三、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刻阐明了民族工作关乎大局的重要思想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始终是涉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全局的大问题,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6]

从区域战略地位看,我国民族地区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既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又面临发展滞后的特殊劣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集这么多的‘区于一身,足以说明民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了解了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懂得民族工作有多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不容易。”[4]此外,他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还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久之治。”[7]他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西藏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8]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地处祖国北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内蒙古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9]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是从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民族地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的特殊地位,深刻揭示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特殊意义。

从民族关系重要性看,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是我国民族关系的真实写照。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上蔓延的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想对我干扰增加;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破坏我国现代化建设、遏制和打断我民族复兴步伐的战略图谋加剧。与此同时,当今中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在内外部因素影响下,我国民族关系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国内涉民族因素的负面舆情和案(事)件易发多发,“三股势力”及其暴恐活动仍处在活跃高发阶段。历史表明,民族问题有相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甚至政局的不稳。

从新的时代环境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处理好民族关系始终是国家政治生活极为重要的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看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必须深刻把握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正视新情况新挑战,不断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四、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科学提出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新论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课题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0]“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4]152他还把民族团结提到新的高度,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必须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深刻认识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必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深刻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深刻认识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深刻认识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必须依靠包括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各族人民,不能不加区别地把特定少数民族群众同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划等号,不能采取针对特定少数民族群众的歧视性措施和选择性执法,避免对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造成感情伤害;深刻认识加强民族团结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必须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注重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

围绕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习近平总书记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课题,强调了增强“五个认同”的现实要求。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157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命题,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治理民族事务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體现了高度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必须看到,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团结和谐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同时,民族复兴也面临着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严重考验。比如,西方敌对势力大力鼓吹“民族自决”,煽动边疆地区民族分裂,鼓动策援“疆独”“藏独”“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这些分裂势力大都是将其地方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面对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敌对势力越是想借民族、宗教问题做文章,我们就越是要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11]“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7]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是坚持“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要既尊重各民族差异性,又增进各民族共同性,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要看到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在一些有关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也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五、着眼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科学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进步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备更好的社会条件。党和国家明确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教育、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以促进市场要素流动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贯通为途径,把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社、促进民族团结上,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民族地区特点的科学发展路子[12]。

一是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突出强调“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难度较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打好扶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必须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按照中央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和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扶贫攻坚,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

二是紧紧围绕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突出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完善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加大银行、证券、保险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要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要多措并举扩大就业,促进农牧民就业和稳定持续增收;要加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科技、环保、防灾减灾等项目;要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帮扶资金主要用于民生、用于基层。

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目标,突出强调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法治对民族关系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有不少是由于群众不懂法或者不守法酿成的。这些矛盾和问题,虽然带着‘民族字样,但不都是民族问题。”“不能因为当事人身份证上写着‘某某民族就犯嘀咕、绕着走,处理起来进退失据。”[4]154基于此,必须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归结为民族问题,不能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对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对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犯罪分子,不论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

四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斗目标,突出强调“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积极做好双语教育、信教群眾工作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工作;要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水平。

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奋斗目标,突出强调“继续在民族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我国民族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区,又是水系源头区、生态脆弱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这一特点决定了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的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求民族地区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率先在民族地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提高持续发展能力;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

六是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强调“民族地区与全国一样都要搞好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自古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就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如今,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中近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138个边境县(区、市)中109个在民族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边睡、末梢,推向了最前沿、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民族地区将成为支撑和拓展国家发展的新空间,成为最有活力、最有后发优势的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最终还是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必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搞好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通过市场机制与沿海地区连接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5]。党和国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契机,在口岸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六、着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突出强调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经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不懈探索,最终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使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构想变成现实。

1945年10月,党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相当于省级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政府。经过内蒙古的成功实践,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正式确认了新中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标志着我们党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沿着这条正确道路,我国先后又成立了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个自治区,建立了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实施了覆盖71%的少数民族人口、64%的国土面积的民族区域自治。

作为一项伟大创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是“飞来峰”,而是中华政治文明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民族地区,大都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特殊治理体制,比如秦汉时期的属邦属国、唐代的羁縻府州、元明清时期的土司制等。但这些制度是“老办法”,实质是“怀柔羁縻”,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沿用到民国时已经失效。我们党发明在单一制的国家体制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充分考虑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构成特点,既继承了“天下一统”“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合理性,又前所未有地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作为立国根本原则,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一体性的维护,又体现了对各民族多元性的尊重,有利于各族人民把爱祖国与爱家乡、爱中华民族与爱本民族有机结合起来,使各民族凝结成牢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还是对苏联模式、任何形式民族自决的摒弃。民族区域自治从一开始就是针对联邦制的分裂弊病提出的,后来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从中国实际出发、以苏联为鉴进行反思和超越。1946年2月,党中央明确要求内蒙古工作,根据和平建国纲领中关于民族平等自治的要求,不应提独立自决口号。在起草《共同纲领》和《宪法》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一再告诫,苏联加盟共和国或自治共和国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利于防止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挑拨离间。

环顾当今世界,西方国家不仅没有给世界提供解决民族问题的“灵丹妙药”,而且普遍陷入了“多元主义失败”的困境。一些国家特别是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等国照搬西方模式,不仅没有解决民族问题,反倒使国内民族问题愈演愈烈。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西方断言“所有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都将步苏联的后尘”。而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经受住了西化、分化的考验,而且还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面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根本在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我们党采取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新办法,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政策创新发展,不是搞民族政策升级换代、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而是要在坚持中创新、在完善中发展;要把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加强对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规和制度的研究。在新时代,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重要法治保障;必须根据实践需要,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建设,修订完善有关民族工作的法规条例,完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具体措施和办法,确保《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必须加强对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依法保护各民族平等权利,坚决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和宗教极端主义,不断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

七、着眼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空前活跃新趋势,突出强调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明确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3]。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点和规律的新认识,是指引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实践论”和“方法论”。

回顾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加强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在全国2.45亿左右流动人口中,有超过2000万是少数民族。其中,到东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经商务工求学,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居住在城市和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超过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全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口流向少数民族地区。这意味着民族工作在全社会拓展。

必须看到,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互鉴、优势互补。新时代把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大任务来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和历史大势的深刻把握,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基本方向和必然趋势的深刻把握。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出发点是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落脚点是既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又要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原则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现阶段,通过交往交流促进交融,不是要取消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更不是要消灭哪个民族,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

同时,还要看到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利益诉求等方面差异,往往容易出现矛盾纠纷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给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提出新课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市,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方式和管理体制表现出不适应的问题,以及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相对少数民族需求滞后、少数民族遵守城市管理规章的意识需要加强等问题,党和国家强调要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把着力点放在社区,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要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既不能搞“关门主义”,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要以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为核心,依法管理城市民族事务,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八、着眼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突出强调了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重要要求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这是总结民族工作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4]159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关键是完善民族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民族地区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使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维护团结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帜。此外,要坚持好、健全好民委委员制度,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要强化地区和部门间的民族工作协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实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桥梁和纽带。”[4]160实践表明,许多事情由少数民族干部去办,少数民族群众更容易接受;关键时刻由少数民族干部出面,效果会更好。解决现阶段少数民族干部结构不尽合理、政工型干部偏多、专业技能型干部偏少等突出问题,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保持干部队伍合理结构。由于民族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必须善于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做到讲政治原则、讲政策策略、讲法治规范。民族地区的好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

从现实情况看,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与多国接壤、有着较强文化宗教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形势更为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決好;要深入细致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坚决克服和防止简单化、片面化,坚决克服和防止忽左忽右、摇摆不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多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平时多走动、多沟通、多了解信息,发挥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同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统统往民族问题上靠;在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时要看到人民内部、同志之间真正能上升到主义层面的分歧并不多,要防止无限上纲上线,把“两种主义”变成内耗工具;内地维稳工作要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切忌把一个民族整体作为防范对象,切忌采取简单化、伤害民族感情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李贽,金炳镐.习近平新时期民族工作理论解析[J].青海民族研究,2016 (2):76-80.

[2]乌小花,郝囡.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解读[J].民族研究,2017(4):1-10+123.

[3]周大鸣.习近平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109-116.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3.

[5]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53.

[6]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1).

[7]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1).

[8]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4-08-06(1).

[9]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N].人民日报,2018-03-06(1).

[10]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01(1).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9-560.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4-12-23(1).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