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演出艺术创作实践
2019-03-25刘志新
刘志新
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演艺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新技术增强了演出艺术的本质力量吗?这个问题来源于我对电影艺术的思考。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所提出的非线性剪辑和个人电影的概念,已经由当今的自媒体、微电影等手段完全实现。
我以为,从电影和演出艺术角度看,艺术作品的价值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感官层面。现在的技术已经使得我们的听觉感官和视觉感官都得到了充分享受。但我们的技术和艺术只能停留在感官层面吗?显然不是,这只是最低层次。
第二个层面是情感层面。演出藝术的本质力量是能够让观众动情。
但我觉得演出艺术最重要的是第三个层面——哲学层面。演出结束后,能不能给观众留下思考和体悟?这是最重要的。
其次,新技术改变了演出艺术的创作方式吗?可以肯定,完全改变了。电影的线性剪辑到非线性剪辑,艺术特效和创意的虚拟演示,把创意的流程彻底改变了。
那么,接下来引入我演讲的主题:新技术到底带给了演出艺术创作什么变化?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谈:演艺观念、演艺形态、演艺语汇、交互体验,以及上海市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重点实验室的作品。
1 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新技术主要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变化。
(1)新的演艺观念;
(2)新的演艺形态;
(3)新的演艺语汇;
(4)新的交互体验。
1.1 新的演艺观念
在新技术演艺时代,创新性投影、3D全景音效和计算机交互技术使演出艺术创作观念产生了重大变化。
1.1.1 演出艺术的改变
四大新技术正在改变现实: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1)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使艺术想象成为现实。
计算机控制的影像、光色、文字、声音、实录视频以及实时交互技术与演出艺术的结合,为演出艺术创造了很多新的可能性。
(2)新的视觉形态、观演方式与新的空间交往方式。
新的空间形态、视觉体验方式和新的互动交往方式正在改变着演出艺术的创作观念与表现形态,使演出艺术更加自由。
在戏剧史上,有多位致力于新技术与演出艺术创新的艺术家:俄国导演梅耶荷德提出“戏剧电影化”的口号,把电影手法移植到戏剧舞台上来;德国导演皮斯卡托“混合性媒介”的运用,使戏剧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德国导演布莱希特提出“合成的艺术作品”概念;捷克舞台美术家约瑟夫·斯沃博达认为,自己的主要设计领域就是“活动与光的戏剧”。
演变进程:技与艺→技术与演艺→新技术与演出艺术的交融,必然产生新的演艺类型。
演艺创作产生对先进音视频技术的需要;先进音视频技术对演艺创作带来提升。
1.1.2 新的演艺观念的具体表现
在演出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1)不拘泥于行动叙事和人物对白;
(2)聚焦于演出现场能量的释放;
(3)注重于视听张力和交互共振;
(4)重视空间、影像、声音、多重媒体和机械装置的复合结构。
在演艺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小结: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拓开了演出艺术的广阔空间。
1.2 新的演艺形态
(1)在演出空间方面:更多地采用剧场外的空间环境进行构思和创作,演出发生在广场上、教堂内、商场内、车间内、公路上、轮船上以及其他的生活环境之中(见图1)。
(2)在观演关系方面:突破了传统表演区和观众区的严格限制,通过灵活的场面调度使观演空间之间相互侵入、相互碰触,鼓动观众参与表演,形成观者与演者之间交融互动的现场效果(见图2)。
1.3 新的演艺语汇
演出艺术作品中,把身体、空间、投影、声音、装置、泥浆、烟雾、火水、重金属音乐、多重媒体和机械技术结合在一起,构织成一种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跨界的演艺语言(见图3)。
其一:将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演出空间设计与投影、声音相结合,使影像运动与实景、真人表演与影像、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融合表意;
其二:运用同步投影、针孔摄影、手机通讯、交互感应、网络互动等新媒体手段来增强观众参与现场表演的热情;
自动化舞台机械装置给导演场面调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拓展了演艺叙事空间,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1.4 新的交互体验
交互体验是新技术演艺时代特有的体验方式。可分为四种:实景式体验、互动式体验、沉浸式体验、多感官体验。
(1)实景式体验:《长恨歌》、《印象·丽江》强调真情实景
(2)互动式体验:林茨电子音乐演出《极限震撼》互动
(3)沉浸式体验;2006年在柏林戏剧节——环境戏剧《马克·努比的预言显现》、《Sleep No More》、零距离交流
(4)多感官体验:Seven Sisters Group 出品,Susanne Thomas、Sophie Jump编导创作,2013年世界舞美展舞美设计金奖作品《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见图4)
新技术时代是一个注重现场能量释放和演艺语汇创新的时代。今天,演出艺术创作越来越注重个性创新,越来越强调交互体验,越来越突出情感能量,逐渐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演艺语汇形态”。
2 实验室创作
2.1 上海市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合成重点实验室
(1)历程
2004年12月:在上海市科委批准下成立,并得到文化部、上海市教委专项资助;
2008年7月:通过科委一期研究项目验收;
2011年7月:通过科委二期研究项目验收。
虚拟实验室秉承艺术和科学、内容和技术的结合理念,基于新媒体、虚拟现实、网络等数字技术,将集成创新方式与艺术内容创作结合,致力于演艺创作语汇、艺术形态创新及创作工具的革新。
(2)实验室主要任务包括:
新媒体交互艺术创作实验(舞台演艺、影视、游戏、动画、展览展示);
虚拟排演创作工具系统研发(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导演创作、空间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数码艺术设计、媒体创意专业博士、硕士、MFA研究生等)。
(3)代表性成果:VIRP虚拟排演软件第一版和第二版
“VIRP软件系统交互引擎和七个子模块”:底层交互引擎;虚拟舞台设计互动模块;虚拟道具设计互动模块;虚拟角色动作行为设计互动模块;虚拟服装设计互动模块;虚拟灯光设计互动模块;虚拟摄像机设计互动模块;虚拟演出预算管理互动模块。
(4)新媒体演出艺术教育
建立一个基于数字、信息、虚拟现实、自动化等技术的创作实验平台,融合戏剧、影视、新媒体等艺术表现形式,汇集表演、互动、游艺等多种创作内容,创造一个培养复合式演出艺术创作人才的环境。
2.2 实验室创作介绍(略)
3 结束语
新媒体演艺创新的当代意义:
提升演艺作品的视听表现力;
推动演艺形态与演艺语汇的创新;
推进演艺作品的产业化进程;
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新技术时代的演艺创新,促进演艺创作与演艺科技的互动发展。
(选编自第十二届论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