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符号学视角下的“转发锦鲤”行为研究
2019-03-25屈雪花王青
屈雪花 王青
摘 要 国庆“支付宝锦鲤”大火后,转发锦鲤这一行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变得常见。锦鲤作为一种图像符号,以“图片+文字”的方式被转发,这是古代传统锦鲤符号的文化连续和图像符号本身的一个不断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锦鲤图像不仅作为一个现代视觉性的图像符号,更成为一个知觉性的图像符号,反映了当下青年的精神。
关键词 图像符号学;锦鲤;文化编码;狂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1-0004-04
鱼,以两种姿态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一是作为传统美食,出现在餐桌上,二是作为图腾、图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过去,只是将锦鲤作为图案,出现在各种器具、物件上。今年国庆,借助互联网,“转发锦鲤”成为了一次全国人民的狂欢。10月7日,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支付宝官方微博公布了2018“中国锦鲤”获奖者,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网友“信小呆”成为了这个国庆最为人羡慕的幸运儿,她获得了支付宝提供的“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禮包”。信小呆自身也因为转发“支付宝锦鲤”获奖而大火。
随后便掀起了“转发锦鲤热”,此时的“锦鲤”,以“图像+文字”的方式在微博、朋友圈、空间“病毒式”蔓延。这一现象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想要探寻其本质。就研究现状而言,笔者搜索了知网等数据库,关于符号学的研究文章比较成熟,但图像符号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关于“转发锦鲤”现象的研究也仅仅只有一篇。虽然在各大网站可以搜集到部分关于转发锦鲤的现象研究的文章、报告、评论,但它们把这一现象界定为“亚文化”居多。并且,在微博指数页面以“锦鲤”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涉及此话题的人群年龄分化明显:12~34岁的用户占87.62%。本文拟从图像符号学角度,简要分析转发锦鲤的本质和人对锦鲤感知的意义化过程,并结合当下环境,分析青年人对于锦鲤图像符号本质的重构和他们的认知情感。
1 图像符号与锦鲤
在融媒体时代,机械复制下的一张张图像不仅是对物体本身形象的复制,更是对物体的意义升华。对于锦鲤这样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要素的图像符号,在当今社会中仍然被“像似”着。
“像似”,是将图像学研究纳入符号学中的桥梁,是图像最稳定的基本特性,在一切符号学范畴内,一切图像皆像似符。因此,像似是对作用于人类心理感知的对象性所作的文化习得的解释。具体表现为接近性、类比性、引发相互联想,并具有造成认知混同的潜在可能[1]。赵毅衡先生也对符号做了一个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2]。这和皮尔斯的“解释项”和此刻的“像似”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人的感知和符号的确立离不开人们对其的释义和理解。
在像似性的基础之上,对于锦鲤的研究也就有了立足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锦鲤作为图腾、图像、文字,对人们的感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接近性而言,中华文明发源于大河,从原始时代开始,人们就下河捕鱼,鱼就意味着食物,就意味着生存,因此鱼对于他们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就类比性而言,鱼因多子,被人们图像化,作为一种求子和保佑氏族兴旺的图腾出现在各种祭祀典礼和物品上。现代以来,锦鲤同样作为一种图像符号,活跃在生活中,这不仅体现了符号的连续性,更是图像符号自身的一个不断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锦鲤图像不仅是作为了一个视觉性的图像符号,更成为了一个知觉性的图像符号。
2 锦鲤符号的文化诉求
皮尔斯认为人的思想就是符号(thought—sign),而符号的衍义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连续过程(synechistic process),“意义不是固态的、静态的①。“除非所有符号均以死亡的方式突然终结,否则每一思想符号的法则都会被后一种符号所翻译或者解释,无一例外②。因此,我们对于现存事物的理解都会源于先前符号意义的解释,符号之间的意义都是相互联系的,并非孤立存在,我们会对原有的符号进行新的翻译。这也是皮尔斯在社群分析中提到过的“符号连续论”。同样,锦鲤图像符号的意义也是作用于人类心理感知的对象性所作的文化习得解释,在历史上,鱼、锦鲤作为文化符号,人们也对其进行了编码。
2.1 鱼文化与图腾
远古先民大多数是傍河而居,鱼也就作为了重要食物进入人们的生活。从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商周时期墓葬中大量的玉鱼陪葬品等中,鱼已经不仅作为一种食物,更成为一种图腾。经过考古学家们对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的考证,发现鱼已经作为标记氏族的图腾徽记。赵国华先生于1988年在其《生殖崇拜文化略论》里提出,半坡鱼纹不是图腾,而是“象征女阴”,“从表象观察,是半坡先民崇拜鱼类;从深层分析,则是他们将鱼作为女阴的象征,实行生殖崇拜,其目的是祈求人口的繁盛。”[3]鱼无论是出于和女性生殖器官外表的像似,还是和鱼多子的像似,最后鱼都以图案的方式保存下来,并寄与子孙繁衍、民族兴亡等美好愿景。
2.2 锦鲤的愿景
《诗经·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4]在这里将“食鲤鱼”和“娶妻”相对比,可以看出鲤鱼成为了古人婚姻、娶妻生子的美好象征,意义重大。鲤不仅作为了多子多福、婚姻的象征,也成为了“鱼神”,一种可以死后复活的吉祥物;另一种则是与蛇、龙等动物互变。春秋时期,孔子为其子取名为鲤时说道:“嘉以为瑞”,是想希望他以后的生活能够有祥瑞相伴;也有寒门学子希望自己可以鲤鱼跃龙门,这些都来源于在古人的认知中,鲤鱼可以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蜕变成龙,象征着祥瑞、富贵、成功。《山海经》中也曾提到“蛇乃化为鱼”,意思是,龙是蛇的化身,而蛇又化成鱼,鱼龙的相互转换应证了古时锦鲤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深入人心。
2.3 民间的祈愿
唐朝以后,鱼文化很快走向大众化、多元化、寻常化,锦鲤演变为寄寓美好富足生活的大众符号形象,广泛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5]。在这之前,神鱼奉祀、纹鱼彩陶、铸造鲤符等,大多是达官贵人、文人骚客的文化特权,是上层社会的专享对象。随着唐朝文明的逐渐开化,锦鲤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出现了祈愿庄稼丰收、婚姻美满、多子多福、好运连连等更多形式的象征。同样,锦鲤已经失去古时神圣的图腾崇拜对象,变成了人类心理感知的图像,代表着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和精神符号表达。这些图像在年画、图画、剪纸、婚俗、灯饰等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运用。鱼文化贴近民众,也逐渐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网络社交下的狂欢与愿景
学者梁坤认为以“锦鲤祈愿”为表征的“日常迷信”行为是产生于当代青年的网络空间中的俗信,它有着明显的青年亚文化风格[6]。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锦鲤转发的热潮现象背后的社交属性和愿景。
3.1 拼搏奋斗下的期许
从锦鲤转发的内涵来看,它是延续了古时候锦鲤跃龙门的美好追求,而这些追求是通过不断地努力而来的,并非是所谓的好逸恶劳。青年人深知现实生活中的艰辛,也明白不劳而获是不现实的,更不会因为转发了锦鲤自己就从此逃脱困境,只是在偶尔放松的背后,寄托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景。
按照“锦鲤、奋斗、梦想”三个关键词进行微信指数搜索和微博指数搜索,而得出来的数据。
“锦鲤”关键词的搜索在10月黄金周后到10月底达到了两次高峰。其中,最高搜索次数出现在10月12日,高达49 154 251次,这印证了在国庆“支付宝锦鲤”后掀起的锦鲤热潮。在10月后旬的锦鲤热潮后,微信中搜索“梦想”二字的人数,高达23 411 959次,并一直居高不下;“奋斗”二字的搜索也高达3 107 718次,这表示人们在参与这次狂欢之后,更多的还是选择回归现实,追求更好的未来,也就是为什么会在“锦鲤”二字搜索大幅度下降后,回归“梦想”“奋斗”。最后,整体来看,对于“梦想”“奋斗”的搜索普遍是平稳、高频率的,而锦鲤的搜索在10月4日之前和11月后都相对较低。人们整体还是积极向上的,而锦鲤转发这一次现象本质上只是寄托着人们内心的美好追求。
微博的搜索指数。首先看“锦鲤”两个关键字的搜索,和微信指数差不多有两次最高峰,但是不同的是,在10月7日和双十一当天两次“锦鲤”高峰,一是因为10月7日的支付宝锦鲤开奖,推动了这次的搜索浪潮,二则是双十一当天受到了各种商家的推动以及王思聪的微博抽奖和淘宝活动等的影响。其次,对于微博搜索“梦想”关键词的人数也一直居高不下,在10月1日达到了23 558 930人次,当然这是受到了国庆节“中国梦”的影响。但是整体来看,对于梦想、奋斗的搜索,都是比较稳定正常的。最后,在国庆黄金周后,对于锦鲤的搜索大幅度下跌时,对于“奋斗”关键词的搜索却远超锦鲤,达到近3个月的高峰,这和微信指数类似。
同时,在百度指数的数据中,对于“锦鲤”“奋斗”“梦想”三个关键词的搜索也是类似的。通过选取了和人们生活中最密切联系的微信、微博、百度进行分析,在数据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锦鲤大火的时间段基本是在10月、11月,但也只是在这个时间段中热潮席卷中国。而“梦想”“奋斗”一类的关键词都是比较平稳的。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教师写道:“而我也更希望全社会,尤其是很多自媒体从业者,尽量为青年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既不制造‘偶像,也不制造‘恐慌,既不宣扬‘知识无用,也不鼓吹‘金钱至上”[7]当代青年转发锦鲤并不意味着消極懈怠,只是对于这一行为的界定过多的受到了媒介的影响,贴上了太多“亚文化”“丧”的标签,他们也正在努力追求幸福,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肩负起建设这个时代的责任。
3.2 基于社交属性的认同感
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们上网更为便捷,也无形中扩大了他们的社交需要。因此,很多大学生依托于QQ、微信,锦鲤以图片和配上一段类似“保佑我顺利通过考试”“日常转发锦鲤”等方式,来取得自己交际圈的认同。这种认同,来自于社群性:
一是向自己的朋友展示自己也和你们一样了解锦鲤这样的梗,表示这样一种“志同道合”,在得到转发锦鲤的认可时,也是对自己价值观的认可,这样才不会被“大多数”人孤立。当然,其中不乏从众现象。
二是表示我们都需要这种形式来获取自信。这种自信体现在对考试结果或者中奖信息的幸运度的增值。例如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复习不充分而紧张,但此时的锦鲤以“幸运”符号被积极转发,便会增加内心的自信。这也是大多数人都会持有的心态。这种群体性的认同感 ,体现了锦鲤转发的本质之一。这时候锦鲤这个视觉符号的作用微乎其微,更多是表达心灵感受。
我们自己的思想皆是对先在符号的翻译,即符号表意的社群性促使我们思维的形成,那么人使用符号、利用符号进行交流则是另一种符号连续性的表现:传播与交流实际上是符号使用者参与符号连续过程的进一步建构,并由此内在地与对方连接起来[8]。因此,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论上,转发锦鲤可以形成符号下的“社群”,在这个社群中,我们相互交流,为“锦鲤转发”这一行为的本质,增加了强烈的社会属性。这种行为不仅延续了古时的祈愿,也通过“锦鲤”这种图像符号表达内心的想法,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交认同。
3.3 全民狂欢下的营销
“狂欢化”一词来自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他指出这种狂欢颠倒了等级、尊卑,并具有全民性、仪式性和平等对话性。传播符号学中表示,在符号传播过程中,它的所指会受到媒体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变形。
锦鲤转发以图片和简短文字的方式,在微信、空间、微博蔓延。拿高校锦鲤转发来说,当一位同学看到公众号推送时,他转发到自己的空间并“艾特”自己的几位好友,当好友不断回应,随后通过裂变的方式,这次的转发可以高达成千上万。在这个过程中,锦鲤的意义不再是原始符号中的“幸运”,而是代表转发者的态度。同时,商家以转发锦鲤图片,附带礼品长单的方式,进行抽奖活动,达到营销的目的。在商家的推动和群众的互动之下,“转发锦鲤”形成了这样一次特殊的狂欢。在微信指数中,锦鲤作为关键词的搜索指数高 达49 154 251次,其中“支付宝锦鲤”转发分人数就高达300多万,这是符合“狂欢节”的全民性。
转发锦鲤,有的人也认为这只是一次祈求好运的方式,正如古代神鱼祭祀一样,他们转发“锦鲤图片”或者是带有“锦鲤体制”的人像图片,来表达自己的祈愿,只是这种仪式发生了改变,仪式感有所降解。而平等对话则是商家营销的手段之一。在转发商家推广的锦鲤礼单时,他们会借助微信或者微博小程序——抽奖助手,然后在所有转发者中间随机抽取一位幸运者,成为“超级锦鲤”,发放礼品。这种营销策略看来时十分成功的,他们借助于裂变式转发和人们看来都是平等随机抽奖的心理,完成这次图片符号式的营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实际生活中锦鲤的图片还是带有“锦鲤体质”的人的图片,他们都具有了锦鲤的像似性,这些图片也作为像似符,寄托着背后的意义,不断传播。人们转发锦鲤的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内心希望自己能够沾上锦鲤自带的幸运气息,可以在生活中顺心;二则是在商家营销策略之下,受到了获奖者的礼品刺激,在这种利益刺激之下再加上转发这一信息的成本极低,促使了“锦鲤转发”的大火。尽管如此,大批的青年转发锦鲤,并不意味着拜金主义或是消极懈怠,而是正在努力地走上坡路。
同时,通过对于转发锦鲤过程的研究,发现锦鲤的大火只是出现在特定的节日当中,当节日消去,人们的关注点也就不再。在未来,可能又会出现新的一个幸运符号,像锦鲤一样被不停地转发,但是其目的都是一样,即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和象征自己不断拼搏奋斗的心。
注释
①赵星植:《论皮尔斯符号学中的“信息”概念》见曹顺庆.赵毅衡主编,《符号与传媒》(第1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第164页。
②哈佛八卷本《皮尔斯文献》(Peirce,CharlesS.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Cambridge : 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31-1958)第5卷,第284段。
參考文献
[1]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8):31.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和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3]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略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82.
[5]刘波,刘顺,何琳.中国古代鱼文化的隐喻意象与历史演化[J].中国渔业经济,2017(4):93-99.
[6]梁坤.“锦鲤祈愿”与“日常迷信”——当代青年网络俗信的传播社会学考察[J].新闻研究导刊,2018,9(4):45-47,60.
[7]任仕廷.青年人为什么要“拜锦鲤”,真正的锦鲤什么样[N].光明日报,2018-11-24.
[8]赵星植.论传播与社群:一个皮尔斯传播符号学路径[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1):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