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一减四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
2019-03-25游珊
游珊
近年来,凯里市在省、州的安排部署下,根据本地实际,结合省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生态禽、中药材、食用菌“五大产业”的要求,实施“一减四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大产业脱贫攻坚力度,增加凯里市人民收入,优化凯里人民的生存环境,实现凯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全市大力发展商品蔬菜、时令水果等短平快的农业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基地建设,全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截至目前,蔬菜种植11.208万亩,其中:辣椒1.92万亩、西红柿0.54万亩、生姜0.63万亩、大蒜0.23万亩,其它蔬菜7.888万亩,预计实现蔬菜销售收入3.6198万元,辐射带动贫困户2900余户、贫困人口8600余人增收。精品水果产业以百香果、蓝莓、桃、葡萄、猕猴桃为主,辅以其它时令水果,其中百香果完成种植面积0.31万亩,蓝莓改种0.25万亩,其他水果品质低改完成0.05万亩,其它精品水果完成2.38万亩(桃类完成种植0.62万亩、李类完成种植0.95万亩、其他水果0.81亩),辐射带动贫困户3096户,贫困人口10480人。苗木花卉产业以种植红掌、春娟、红叶石兰、银杏、香樟和泓森槐为主,辅以其它苗木花卉品种,其中完成苗木花卉种植面积0.58万亩,完成银杏种植0.34万亩,辐射带动贫困户105户,贫困人口420人。除此之外,全市其它产业还有花椒种植0.2万亩、食用菌0.02万亩、中药材种植1万亩、茶叶种植0.3万亩,辐射带动贫困户763户,贫困人口2029人。凯里市通过“一减四增”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凯里市贫困户脱贫的步伐。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通过“一减四增”实现农民增收的典型乡镇及产业主要有:湾水镇的“凯里香葱”2018年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评审,目前有种植户823户4251人,其中贫困户181户752人,香葱种植户每亩年种香葱3季,单季产量2800斤/亩,亩年均收入达16800元。2018年,通过发展香葱产业使湾水镇1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对凯里市决胜脱贫攻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舟溪镇食用菌种植目前已累计出菇7.7563万斤,每天出菇量在0.6万斤左右,预计已上菌架的64万棒能出菇达到68万斤。待产业园区电力等设施全部完善正常运营,已接茶树菇菌种的176万菌棒全部上架,产量将达到228.8万斤,每斤价格为6元,产值达1372.8万元。同时,园区将引进大球盖菇、羊肚菌等品种进行地面种植27000平方米,预计产量达到24万斤,每斤价格为6元,产值达到144万元。园区一年按两季计算,总产值预达3033万元,除去成本外,每年利润达1089万元。该园区可解决当地固定劳动就业200人,带动舟溪镇青龙、情郎、青山、大塘、里禾、营盘等6村527贫困户1982人脱贫,预计每户增收2000元。下司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涉及贫困户290户,贫困人口1199人。其中淑里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188户704人,贫困发生率达17.04%。该村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从本地实际出发,精准发展“蓝莓+草莓+花海”三大产业。2017年,淑里村建成蓝莓標准化育苗大棚2500m2,蓝莓育苗70万株,蓝莓种植面积500余亩,特色蔬菜200亩,年产值200万元。目前,富龙湾草莓园,种植大棚草莓、露天草莓35亩,年产值120万元,回龙寨花卉项目基地种植月季200余亩,年带动收益220万元集体经济达到23万元,每年稳定收入5万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46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73%,率先实现整村出列脱贫。
目前,凯里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仍有农民不知道“一减四增”政策,进而不理解和不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部分农户发展产业意识不强,习惯玉米“懒管”做法,有的甚至“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发展农业产业。
第三,产业管护和项目推进有待进一步加强。“重建轻管”甚至“只建不管”现象仍然存在,难以实现预期效益。
第四,产业发展中,未能将“产”和“销”充分对接,“产销对接、以销定产”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设施相对薄弱,产业发展基础差。
第五,融投资渠道不广阔,产业零散,不成规模,更无龙头企业。
针对上述问题,有如下对策建议:
1全面提高认识,增强“一减四增”自觉性。强化宣传引导,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强化服务创新,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
2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谋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精心编制方案。把组织动员、目标任务、推进措施、保障体系、进展调度、督促检查落实到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示范基地。
3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强化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外出学习相关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营销经验等,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的提升。加强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管理培训,提高村民劳动技能,使其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
4强化产销对接,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切实加强市场流通主体的培育和市场营销,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实现“凯货出凯、凯货入杭”。销售企业实行订单种植、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充分利用市、州、省扶贫协作机制,加大与邻县、州、省等城市的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多渠道保障特色农产品销售畅通。
5改善投融资环境,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作者单位:556000 中共凯里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