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两优3号在大田县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2019-03-25陈德兴
陈德兴
(福建省大田县均溪镇农业服务中心,福建大田366100)
紫两优3号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紫392S×福恢673选育的晚籼两系杂交稻品种,201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80024)。大田县均溪镇翰林村海拔820 m,年平均气温16.8℃,水田面积17 hm2,土壤质地属灰泥田,肥力中等,单季稻种植,栽培杂交稻品种。2018年在翰林村洋面单季稻田试种紫两优3号1.2 hm2,平均每667m2产量556.2 kg,比对照种金农3优3号增产2.3%,植株表现株型松散、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的特点。总结了紫两优3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为中高海拔单季稻田推广应用提供生产依据。
1 产量表现
紫两优3号于2018年在大田县均溪镇翰林村洋面单季稻田试种1.2 hm2,测产以好、中、差3种类型田进行实割,一类田0.36 hm2,占30%,实割70 m2,每667m2干谷产量596.3 kg;二类田0.66 hm2,占55%,实割70 m2,每667m2干谷产量551.1 kg;三类田0.18 hm2,占15%,实割70 m2,每667m2干谷产量494.6 kg。3种类型田加权平均每667m2产量556.2 kg。同时种植对照种(CK)金农3优3号,面积0.16 hm2,实割70 m2,每667m2干谷产量543.6 kg。测产结果表明,紫两优3号比对照增产2.3%。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全生育期
2018年在大田县翰林村洋面单季稻田试种紫两优3号,播种期4月23日,插秧期5月27日,始穗期8月9日,齐穗期8月25日,成熟期9月22日,全生育期152 d;对照(CK)金农3优3号,播种期4月23日,插秧期5月27日,始穗期8月10日,齐穗期8月26日,成熟期9月23日,全生育期153 d。显示紫两优3号比对照早熟1 d。
2.2 农艺性状
2018年在大田县翰林村洋面单季稻田试种表现,株型松散,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收获前3 d进行田间和室内考种,每667m2有效穗11.6万,株高101.8 cm,穗长24.4 cm,剑叶长27.8 cm,剑叶宽1.6 cm,每穗总粒数205粒,每穗实粒数180.8粒,结实率88.2%,千粒重26.3 g。
2.3 抗性表现
2018年在大田县翰林村洋面单季稻田试种表现,适应性中等,根系发达,移栽后返青快,较耐肥抗倒。秧苗期无发现叶瘟,分蘖期较抗稻飞虱和纹枯病,始穗期抗穗颈瘟中等。
2.4 米质
米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结果:糙米率80.6%,整精米率50.4 %,垩白度5.3%,透明度2级,碱消值5.2 级,胶稠度83 mm,直链淀粉含量10.5%,糙米紫黑色[1]。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适时播种
大田县均溪镇翰林村地处海拔820 m,单季稻适宜播种期4月中下旬,秧龄30~35 d。本田每667m2用种量1.0 kg,湿润育秧。秧田期施用“史丹利”有机肥,每667m2施肥量35 kg。秧田整畦后,每667m2施基肥12 kg,耙细耙平。均匀播种,新鲜火烧土盖种,以不露种为宜。1叶1心期,保持畦面湿润,每667m2撒施断奶肥6 kg。2叶1心期,薄水上畦,每667m2撒施促蘖肥12 kg。移栽前7~8 d,寸水上畦,每667m2撒施送嫁肥5 kg。
3.2 合理密植
采取宽行窄株种植,利于培育健壮群体,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增强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提高稻株抗逆性,减轻稻飞虱和纹枯病发生和危害。便于中耕除草、均匀施肥和喷施农药等农事操作,减少或减轻稻株损伤。密植规格22 cm×26 cm,丛插2粒谷,浅水浅插匀插,每667m2基本苗达4.5万~5.0万。
3.3 田间管理
采取“前重、中控、后补”的施肥方法。每667m2施用“史丹利”有机肥160~165 kg,基肥占总施用量55%,移栽前1~2 d,本田耙田整地时全层施肥。追肥占总施用量30%,在移栽后15~20 d,结合中耕除草,浅水撒施。穗肥占总施用量10%,在搁田或烤田结束后,复水时撒施,促进幼穗分化。补肥占总施用量5%,在齐穗时撒施,促进穗粒灌浆饱满,成熟均匀,熟期一致。水管采取浅水促蘖,够苗搁田或烤田,寸水孕穗、扬花,后期湿润灌溉、干湿交替,收获前7~8 d断水。病虫鼠害防控,秧田期防治稻蓟马,本田期防治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灌浆至成熟期防治鼠害。
3.4 适期收获
穗粒达95%成熟时即可收获,确保丰产丰收。抢晴收割,降低稻谷水分。收获后及时晾晒,提高稻谷的出米率、成米率,确保大米鲜味性、食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