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综合护理干预对策分析
2019-03-25喻丽珂马雁冰王宏运
喻丽珂,马雁冰,王宏运
患者年龄未满18周岁的精神分裂症称之为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1]。精神疾病的病因往往会追溯到童年时期,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有研究表明,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儿童期就起病,表现为孤独、协调功能差、社交自信感低,易产生社会性焦虑,出现运动性抑制和运动性兴奋等,表现缄默、紧张状态或兴奋、冲动等[2]。儿童青少年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易导致体质量增加,影响治疗的依从性[3]。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4],而且,对精神分裂症采取利培酮治疗时实施护理干预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5]。本研究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均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女性41例,男性39例,年龄(13.20±1.30)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10.23±2.84)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11.12±2.4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两组利培酮药物治疗情况利培酮起始剂量为0.5~1 mg·d-1,口服3 d后加量至1~2 mg·d-1,最大剂量6 mg·d-1,在整个服药过程中每周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发育水平和心理特点,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以及对护理工作人员的陌生感,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6]。其次,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并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安全教育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避免患者发生意外事故[7]。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干预:①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做好服药管理,防止患者出现意外事故。②做好体质量管理:服用抗精神科药物期间会出现体质量增加,降低治疗的依从性,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指导。③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和行为训练:组织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娱乐活动、社交活动,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减少因病情或药物引起的懒散和长时间卧床。表现积极者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使其正确对待各种挫折。④耐心引导,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采取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告知家属注重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以及性格特点,尊重患者的思想以及行为,对患者不良行为进行耐心引导和矫正,逐渐使患者恢复正常[4,8]。
1.3评价标准
1.3.1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分为5部分: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兴奋和敌对猜疑评分。所有项目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总分反映疾病的严重性,总分越高,病情越重[9]。
1.3.2治疗依从性可长期进行规范治疗并能及时反馈用药后的反应为完全依从;基本遵从医嘱,偶尔发生不规范治疗,能反馈用药后反应为部分依从;经常不遵从医嘱,无法坚持以及经常中断治疗为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总例数×100%。
1.3.3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采用我院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共计5个主题,20项条目。5个主题包括住院环境、护理技术、生活护理、健康教育和其他。评价标准: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值分别为5分、3分、1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护理服务满意度越高。总满意度=满意+一般。
2 结果
两组经治疗2、4、6周后,BPRS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以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在治疗6周后观察组BPRS评分(55.01±2.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08±2.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BPRS量表评分比较 分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的治疗总依从率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Z=-2.079,P=0.038),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n=40) 例(%)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1,P=0.027),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40)例(%)
3 讨论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是指起病年龄<18岁的一种病因未明,临床上以基本个性改变、特征性思维障碍、感知觉异常、情感与环境不协调、孤独性表现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10]。精神分裂症是儿童精神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在儿童少年期精神疾病中占第二位,复发率高、预后差[3]。如今心理社会应激因素日益增多,如沉重的学业负担、升学压力、紧张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成为精神分裂症的诱因。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针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以及心理治疗,因此治疗中护理干预也尤为重要。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技能和生活质量[8],促使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表明,实施利培酮治疗和全面护理干预2、4、6周后患者的BPRS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以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在治疗6周后观察组BPRS评分(55.01±2.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08±2.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兴奋和敌对猜疑等方面症状均有效缓解。而且,通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加强了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做好服药管理,防止患者出现意外事故,从而误伤他人以及对自身造成伤害[1]。在住院期间护士协助患者做好体质量管理,给予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指导:进食应细嚼慢咽,多吃水果、蔬菜和豆制品,限制糖类和脂肪类饮食,日常加强户外活动和锻炼,减少卧床时间等,通过体质量管理增强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每周诗词背诵和英语单词大比拼提高了患者的学习兴趣,行为训练丰富了患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增强了患者的信心,能正确对待挫折,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出现的性格问题、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矫正和心理干预,提高了患者治疗配合度,使患者逐渐建立完善的自我体系。对患者家属进行正确而积极的引导,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改变养育态度和养育方式,充分利用父母或养育者的能力来改变儿童的问题[10];引导他们对患者情绪变化及性格特点实施关注,打消种种疑虑和担心,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患者,从而带动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因住院而与社会脱节造成的社会功能下降的问题,防止患者病情恶化,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显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经过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Z=-2.079,P=0.038),而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1,P=0.027)。
综上所述,利用利培酮和全面护理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而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更快恢复身心健康,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