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猪蓝耳病的诊断与控制
2019-03-24王邦彦福建省南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南平353000
王邦彦 福建省南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南平 353000
猪蓝耳病病毒是对养猪业威胁最大的病原体之一,其靶细胞主要是快速分化的巨噬细胞,能够导致猪体产生免疫抑制。福建某规模猪场由于从外地引种后发生了猪蓝耳病,此后猪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不稳定期,经过采取多项措施,目前已有效地控制该病,现将多年来该场控制蓝耳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诊断
2014年1月初,该猪场从外场调入后备长大小母猪,引发猪群突然发病。先是母猪,后是保育猪、生长猪、哺乳仔猪,短短1周左右就波及全群。患猪体温升高,皮肤发红,耳朵、臀部等皮肤发紫;多数猪出现呼吸困难;部分妊娠母猪体温升高、流产。笔者临床初步诊断为猪蓝耳病,同时立即采集血样及病料送实验室检测。几天后,实验室化验结果证实该病为猪蓝耳病。此外剖检哺乳仔猪及断乳保育患猪6头,还出现副猪嗜血杆菌继发感染。
2 实验室检查
2.1 抗体检测 采集10份发病猪血样采用美国IDEXX PRRSV X3 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PRRSV特异性抗体检测,检测结果S/P值>2.0以上的个体占检测数的60%,>2.5以上的个体占检测数的30%,未出现>3.0以上的个体。血清检测结果表明猪场猪蓝耳病处于状况不稳定状态。
2.2 病原学检测 采集4头患猪病料送检至福建省某化验室,采用北京世纪元亨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盒进行蓝耳病病毒检测,结果4份病料均为经典蓝耳病病毒阳性,未检出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
3 疫情临时处理措施
母猪紧急普免蓝耳病弱毒活疫苗,仔猪14日龄免疫上述疫苗。此外加强管理,搞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定期带猪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因素。保育舍推行全进全出制度,降低饲养密度,做好猪舍的保温和通风换气工作。为防止副猪嗜血杆菌等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在每吨母猪和断乳猪饲料中添加20%替米考星1 kg以及10%阿莫西林2.5 kg,连续饲喂7 d。2周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4 引种引发猪蓝耳病教训和控制经验总结
这次疫情发生分析主要是引种不慎造成,联系到最近国内某些新猪病疫情发生的教训,皆因生物安全管理不严造成,建议养猪场从外地引种时一定要按国家规定,对拟调运种猪按一定比例采集血样进行相关疫病的检疫检验,合格后才能引种。通过研究此次疫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以及整个防治过程,总结出防控猪蓝耳病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1)强化保育舍管理,做好猪舍清洗、消毒、熏蒸,空栏15 d后再进下一批猪苗,生产过程严格做到全进全出。改善猪舍的硬件设施,做好舍内温度控制和通风控制等工作,控制猪蓝耳病的反复发作。
2)猪场蓝耳病的控制需要从营养、免疫、环境、管理和生产流程设计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蓝耳病病毒可通过肥猪的水平传播感染易感猪群,在猪群中,通常育肥猪存在比较大的感染压力[1]。该猪场发生疫情后讨论决定育肥舍另行选址建设,原场育肥舍改为它用。
3)经过多年发展,淘汰长大二元母猪,从其他大型规范种猪场调入长大后备母猪生产外三元小猪。坚持只从一个无蓝耳病病原的种猪场补充阴性后备种猪,并经隔离、驯化后并群饲养。蓝耳病疫苗免疫程序如下: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每次2 mL/头;经产母猪产后跟胎免疫1次,每次2 mL/头;仔猪14日龄同时免疫蓝耳病活疫苗和圆环病毒病疫苗各1次,每次2 mL/头。
4)猪群在每年5月和9月进行2次蓝耳病抗体的血清学检测。IDEXX蓝耳检测试剂盒检测的是N蛋白抗体,蓝耳病疫苗免疫后抗体的高低与免疫保护率没有相关性,在猪场稳定的情况下,猪场未免疫或免疫经典毒株蓝耳病疫苗,S/P值一般不会超过2.0或少数2.0以上,所以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来评估并掌握猪群蓝耳病感染状态。血清样本采样方案:种猪采集后备阶段、妊娠前期、妊娠后期的血液样本;商品猪采集2周龄、4周龄、6周龄、8周龄、12周龄、24周龄的血液样本,按养殖规模的5%比例抽样进行蓝耳病抗体检测。猪场蓝耳稳定标准为:猪群S/P≥2.0的个体比例<20%为相对稳定;S/P≥2.0的个体比例>20%为蓝耳状况不稳定。检测结果S/P≥2.5以上的母猪,如临床表现出返情、流产率高时要及时淘汰,或后期对其复查S/P比值仍然未下降的母猪也要考虑淘汰。 因长大二元母猪每年更新率35%以上,再结合蓝耳病血清学检测等指标进行淘汰,该场母猪的蓝耳病带毒比例连年下降,最近几年猪场生产一直处于稳定期。该场母猪的PSY指标在多年前为13~14头,近几年已达到20头以上。经过多年发展,原场改建为300头生产母猪的扩繁场,专门生产小猪,经济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