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染织类非遗引入高职服装材料教学改革初探

2019-03-24吕叶馨

纺织报告 2019年3期
关键词:技艺服装教学效果

吕叶馨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金华 321000)

服装材料作为服装专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从纺织纤维经纱线、织布、印染到服装材料的全过程,还包括各类服装材料的性能、鉴别与应用等多方面内容。

中国的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既有“丝绸之路”的古老文明,又有丰富精湛的传统技艺。以丝绸为代表的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纺、染、织、绣、印均能在服装材料加工的各环节上找到对应,将其引入服装材料的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履行了高等院校促进文化发展的使命,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助力。

1 高职院校服装材料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重理论,轻应用

服装材料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容量大、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经常会面临着教学内容繁重、教学课时紧张等问题[1]。因此,服装材料课程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多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2]。课程考核方法则侧重于理论考试,忽视了学生对服装材料的感性认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能在考试时清晰写出“机织物”和“针织物”之间的区别,却难以准确辨别两类面料的实物。总之,教学效果不理想,也与高职教育重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

1.2 学生怵理论,缺兴趣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的主要生源是中职生和普高艺术生,存在学习起点上的差异,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薄弱的情况,缺乏工程背景知识训练[3],较难接受枯燥的数据和深奥的理论,对于服装材料课程的学习普遍兴趣不高[4],甚至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存在抵触心理。不少学生在思想上对该课程存在一定偏见,认为学习服装材料无用,不如学习服装款式设计或结构设计等实践性强的课程有用。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意愿低、能力弱,但大部分学生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动手能力好、参与互动意愿强等特点[5]。

2 染织类非遗引入高职服装材料教学的探索

2.1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工匠精神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对服装材料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改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一步。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染织类非遗项目引入服装材料的课程教学中,以多媒体影像播放、实物展示等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取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消除学生对课程的抵制心理和厌烦感受。此外,再借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动人的匠心故事的浸润下,在对非遗项目精湛的技艺认知中,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求知欲。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精心制作的作品来展现,但其精髓更在于传授手艺时传递出的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如蜀锦、宋锦、云锦是中国三大名锦,除了织物自身展现的魅力,我们还能从织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染织手工技艺的精湛技法和织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6]。培养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7]。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的关键期,因此,在服装材料的课程教学中融入染织类非遗项目,同时开展工匠精神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也能理解工匠精神的真谛,并从中汲取文化能量。

2.2 剖析非遗技艺,丰富教学资源

据整理,我国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4批共94个[8]。于2018年5月发布的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纺织服饰类传统工艺多达104项,各省市级的“非遗”名录更是数以千计,整理各级非遗名录中纺、染、织、绣、印等相关部分,进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大多技艺高超。对于这类技艺要求难度较高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应侧重选择其表现出来的工艺美术风格、造型、题材等方面的知识,而减少技艺性知识的选择;对于部分技艺要求相对较低的非遗传统手工艺,可以尝试让学生动手体验。筛选出可引入课程教学的项目资源,充分搜集相关技艺的资料,初步形成服装材料课程的“非遗资源库”,对于较难融入《服装材料》教学内容或较难转化为可利用教学资源对项目,可将其列于待定区域中。

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建教改团队,针对非遗资源库内等各个非遗项目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以模块化的形式嵌入服装材料的课程体系中。在进行机织物结构及织造原理部分的教学时,首先引入了金华地方非遗项目——东阳土布制作技艺。“足蹬布鞋头,身穿土布衫,日吃霉干菜,夜盖荷花被”,这是对东阳人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提及的三个物件都与东阳土布相关。作为地方高校,有必要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在服装材料的课堂上播放走访非遗传承人时拍摄的视频,东阳土布属纯手工制作,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织布过程的视频直观地了解机织物织造的过程,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讲解机织物形成的五大运动,即开口、引纬、打纬、卷取和送经运动[9]。然后,引入蚕丝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等工艺更复杂的机织物织造技艺,结合教学内容形成“机织物”教学模块。此外,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白族扎染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等可作为“织物染整”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块资源。考虑到扎染技艺入门门槛较低,且成品效果丰富,本次教改课题的开展特借助了学院印染工作室资源,安排学生进行了扎染体验,学生们对此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纷纷感叹扎染的“神奇魔力”。通过扎染体验,学生不仅学习了天然植物蓝染的染色方式,而且切身感受到了扎染技艺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对应的非遗教学模块,并对非遗技艺进行剖析,既丰富了原本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弘扬了传统的非遗技艺。

2.3 改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将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下,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学习[10]。此次服装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学方法,提出形象化、互动式及探究式的组合教学模式,通过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游戏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成为教学环节中的“主角”,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服装材料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理论测试为重,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却很难通过考试来准确反映,因此,有必要调整课程考核方式,展开多样化、全方位的考核,如设计“超级辨辫辨”游戏,以小组竞技的形式,辨别其他组所搜集到的面料小样,答对题目越多,分数越高,锻炼学生对面料的辨识能力。除了进行游戏竞技外,还通过同学间投票互评等方式进行考核,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热情,并在相互学习监督中知识得到巩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应用能力。

3 结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涉及的纺、染、织、绣、印引入服装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本次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改革方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助力,以期实现服装材料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弘扬。

猜你喜欢

技艺服装教学效果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让人心碎的服装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