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2019-03-24

关键词:政治传统思想

张 泓

(福州大学法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

一、坚定文化自信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一)内容同源性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的建设范畴,进一步突出了文化自信对于继承文明、弘扬文化、深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革命斗争时期的时代精神与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求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综合素质,达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来源于、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可见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文化来源“中华民族文化”。

(二)功能契合性

坚定文化自信既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更为师生成长成才奠定了文化根基。只有坚定自信、开放包容,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说服力。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文化实践活动,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教化、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人文品质和完美人格,属于外源性教育过程;而文化自信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强调对受教育者的熏陶、感染、激发和唤醒,属于内源性教育过程。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别强调“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两者相互依存、彼此呼应。

(三)内涵差异性

文化自信的实现离不开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这就需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吸纳西方文化之精华,达到融汇创新、吸收运用,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当然,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差异性,前者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内涵范围更为广泛;而后者只是文化大系统当中的子系统,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和目的性,强调文化的选择性。[3]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更具针对性、更加系统化的文化育人活动,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教育功效,可见其范畴比文化自信更为专一。虽然两者的内涵、外延存在差异,但并不能将两者割裂、对立开来,而应当紧密结合、统筹推进、深入开展,由此使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文化自信困惑

一是教化与文化分离 当前高校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等培养,往往忽视了人文精神、文化素质的涵育,这种教化与文化分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打折扣。除此之外,个别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理论教育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往往把两者截然分开或对立开来,只重视理论说教、知识传授,弱化或忽视文化的渗透教育功能。当代大学生面对众声喧哗的文化染缸,更容易产生文化迷茫、信仰困惑等情况,“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长效性。

二是教育理论渐失语 争夺教育“话语权”尤其是网络教育“话语权”,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渐失语的现象依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辅导员未能鲜活、形象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诉求,缺乏生动形象、具体表象的内容阐释与展示;专业教师没有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落脚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话语成为空中楼阁、缺乏说服力。

三是教育者底气不足 置身于国际化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大胆借鉴世界思想文化的先进成果,又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的优秀传统,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出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维和新境界。[4]但是,思想政治、传统文化教育者因学识不足、实践欠缺、精力有限、重视不够,往往出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底气不足的问题,既没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缺乏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滞后、模式传统、方法单一、成效欠缺。

四是师生存在疏离感 随着西方文化输出与渗透的推进,各种意识形态蜂拥而至,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交织、交融、交锋,思政教育、文化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与学生疏离、人文关怀不足等困境。同时,“00后”大学生的个性更为独特、批判精神更强,这就更加需要教育者打破传统、死板、僵化、强制性、“填鸭式”的显性教育模式,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融合,增强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否则会削弱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三、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改革开放、全球化逐步深入的情况下,世界文明、国际文化的交流交融日益紧密,西方国家大力传播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企图通过文化渗透、扩张和输出,干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甚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争夺阵地。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了解外来文化,尤其是哈韩、哈日、美欧文化以及所谓的宪政民主、新经济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加之这些思想或思潮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和煽动性等特征,容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扩张、输出,不可避免地对其“三观”产生冲击,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与拓展。

其次是本土文化的忽视。在流行文化、粗俗文化的裹挟下,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常常被弱化、被忽视,这种忽视本土文化的文化发展格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环境下,家长也更多地依据就业前景、专业发展进行专业选择、日常教育,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有疏忽,加之家长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不足,以及越来越忽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教育意义,这些要素都不同程度加剧了本土文化被忽视的趋势。

再次是社会风气不良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消极错误思潮影响,使其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受挫心理薄弱、依赖性强、诚信度低。[5]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与精神文化的冷漠蔑视,削减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认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行为模式,诚信缺失导致频频出现大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现象,且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复次是高校教育观念滞后。传统教育模式注重说教、疏于实践,难以将知行合一理念贯穿、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此外,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下,我国高校过分强调理科、轻视文科,对传统文化教育较为疏忽。部分高校及其教师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改进模式的积极性,更缺乏行动性、互动性、激励性与鞭策性;有些高校及其教师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事情,与专业学习、专任教师毫无关系甚至割裂开来,使得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势单力薄、难以奏效。

四、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一)明晰指导思想是前提

立足文化自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一是因事而化。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模式,做到在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管理服务中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要摒弃空洞说教的方式,通过丰富实践活动、深化情感体验,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使其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由此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人格,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二是因时而进。要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要求,激活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传播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制度等,进一步引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其成为我国主流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三是因势而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从“网下生活”延展到“网上生活”,而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得网络意识形态、网上舆论斗争等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话语”,运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形成高校网上网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合力。[6]

(二)完善教育内容是基础

我国的思想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涵盖了长期革命斗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它们分别组成了文化自信的“底气”“支柱”和“驱动”。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今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显著标志。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向来崇尚德治、勤劳、节俭、孝顺、诚信、仁爱、忠义等道德规范,这些都对大学生的知、情、意、信、行具有指导作用。二是革命文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志士仁人创立了不怕苦、不怕死、坚定理想、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革命文化,为中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7]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对深化爱国意识、凝聚爱国情怀、引领爱国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经济、政治、社会等制度的方式,确保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8]

(三)创新教育方法是重点

高校要围绕网络化、立体化、协同化等要点方向,不断推进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网络化:理论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需要教育者坚持文化自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力和影响力,满足大学生形成灵魂、坚持方向、提供动力、遵循规范、推进发展的需要。[9]要充分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运用微信、微博、QQ、网络聊天室、百度贴吧等新媒体,推送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语言幽默风趣、形式生动具体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和学生特点,不断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掌握网络文化话语主导权。二是立体化:社会实践。围绕书画、棋牌、曲艺、剪纸、篆刻、诗词等成立学生社团,开展“三下乡”、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悟民族文化、深化文化认知、推进文化复兴。同时,针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假日化、商业化、娱乐化等当代困境,通过激活内涵、丰富形式、加强引导等方式,弘扬、传承、彰显、创新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阖家团圆的家庭观、孝道至上的伦理观、公忠爱国的价值观。[10]三是协同化:文化环境。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喜闻乐见、创造环境等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活动、体育竞赛活动、校外实践活动、校风校训教育等途径,将教育内容内隐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中,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之际受到熏陶、感染和教化。此外,要树立全球思维、国际视野,不断丰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增加世界对中国的理解、认同。

(四)健全教育机制是保障

高校要建立健全系统互动机制、队伍培养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保障及其支撑。一是协同互动机制。要通过构建家庭文化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社会文化平台,形成家庭、高校、社会三方良性互动推进文化传承、教育、创新的格局。[11]例如,加强家庭榜样教育、家风家训教育、合理消费教育,营造高校文化自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推进文化市场监管、传统文化保护、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发展。此外,在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与养分的基础上,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元素,进一步丰富我国的思想文化。二是队伍培养机制。通过课题调研、专题研讨、交流合作、访学研修、氛围营造、文化建设等方式,增强师资队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素养。同时,建立由两课教师、思政辅导员等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分别在课堂、课外进行文化教育与思想引领。在此基础上,加强网络教育等专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构筑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三是评价激励机制。从薪酬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健全中华民族文化的队伍建设、工作开展、项目申报等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不仅要评估教育效果、评估受教育者,更要评估管理部门和执行层、评估教育内容、模式运行过程,反思造成教育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做出针对性调整。[12]以此为导向,要着重加强网络教育方式、国外经验借鉴、我国本土化探索等考核评价,以此深化我国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注释: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2] 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3] 熊晓梅:《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8期。

[4] 段海超:《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向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5] 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6] 翟中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导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

[7] 杨生平:《文化自信的意义及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6期。

[8] 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0期。

[9] 曹群:《论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认同》,《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10] 陈晓莉:《“文化自信”语境下的传统节日文化弘扬研究》,《学习论坛》2015年第2期。

[11] 王吉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阈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12] 蒋晨菲:《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猜你喜欢

政治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