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印度英语新闻报道涉“一带一路”倡议舆情分析
2019-03-24齐桂红
齐桂红,王 丹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0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已经成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抓手。这一宏伟倡议不仅关乎中国人民的幸福与民族复兴,也关乎沿线国家人民的福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参与,可能创造“全新的全球经济秩序”[1]。印度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国家,也是当今“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的一个国家,还是我国的近邻。印度作为地区性大国,具有区域性影响力,其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以下简称报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社会和政府的态度。这种报道和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一些国家,因此对其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语料库视角,选取《印度快报》《今日印度》《印度时报》《经济新闻》等主流印度英文报纸(以下称印度媒体)作为研究样本[2],梳理其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情况,对这些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舆情呈现与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1 印度媒体有关“一带一路”报道的文本分析
本研究拟从报道总体情况、报道内容分类、情感倾向、关键词、报道时间等方面,呈现印度媒体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观点等。
1.1 印度媒体报道的总体情况
本文对印度媒体检索的时间段为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关键词为“一带一路”。在印度媒体官网进行检索,收集到有效报道文章142篇,其中,《今日印度》79篇,《印度快报》51篇,《印度时报》6篇,《经济新闻》3篇,《印度斯坦时报》3篇,具体分布见图1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快报》及《今日印度》是报道“一带一路”最多的新闻媒体,这两家媒体在印度民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是印度人民了解世界大事的主流媒体。因此,这两家媒体对“一带一路”报
图1 印度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数量分布图
道的态度、情绪对印度普通民众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1.2 印度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
报道重点是媒体主要讲什么,报道的重点因媒体而存在差异。虽然142篇均为报道,但上述媒体在“一带一路”这一主题上仍存在差异,因此笔者将报道的主标题、副标题及导语等均纳入研究范围。通过分析,可把印度主要英文媒体报道“一带一路”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对中国政府为了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而实施的各种措施及建设工程与“一带一路”内容与影响划为一类(36篇);(2)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态度的报道归为一类(34篇);(3)其他国家就印度参与/拒绝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态度的报道归为一类(10篇);(4)涉及中国媒体与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就印度态度的报道归纳为一类(21篇);(5)印度与其他国家联手抗衡“一带一路”的报道划为一类(10篇);(6)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所持的态度划为一类(28篇);(7)最后一类是其他,如对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报道或机遇与风险等(3篇)。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上述报道类别,我们用图2进行说明。分析如下:(1)占比最大的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影响及中国政府推进此方面建设所做的工作,这一类报道占所选报道总量的25%,说明印度媒体希望印度普通民众了解何谓“一带一路”,以及中国政府有哪些举措,做了哪些工作等;(2)其次是对其他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及其态度的报道,占比达24%,说明印度媒体十分关注周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及参与度;(3)第三是印度对“一带一路”所持的态度,这方面涉及印度在其经济、领土及战略上的考量,足以说明印度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明确态度;(4)第四是对中国媒体与中国政府就印度对“一带一路”一些看法的报道,这一数字表明了印度媒体确实非常关注“一带一路”倡议;(5)第五是印度为了制衡“一带一路”,与其他国家在一些领域进行合作的报道,从此方面讲,说明了印度对“一带一路”建设持否定态度;(6)与第五类数量相近的是其他国家对印度是否参与“一带一路”态度的报道,说明世界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在上述主要内容中,第二大类与第三大类中间差为4个百分比,一方面说明印度媒体与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态度十分明确,另一方面也表明印度媒体与政府十分关注其周边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与参与,尤其是其所谓的受保护国的态度。
图2 印度媒体“一带一路”报道内容分类
1.3 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情感倾向
情感分析是利用自然语言的处理、统计或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文本的主观态度、情绪或观点进行语义定向或极性分析[3]。情感倾向是主体对某客体存在的内心喜恶,内在评价的一种倾向。对印度媒体报道的情感倾向分析,使用的是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与广州极天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大极天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我们输入被分析的语料,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印度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情绪分布图
分析图3,可以看出:(1)97%的绝大多数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显示出了消极情绪,而积极情绪只有3%,中立情绪为0%,几乎呈一边倒的情形。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是个人,也是机构、社会群体对其价值观的一种系统的表达方式[4]。众所周知,报道的基本原则是真实、客观、公正,报道中带有一定的立场在所难免。但是印度媒体这种报道的情绪既非客观又非理性,这不免令人怀疑印度媒体报道“一带一路”倡议的用意:是真诚宣传“一带一路”对印度的益处,还是讽刺、抵制呢?答案不言自明。(2)情绪分布图与图2相互印证,证明印度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及相关事项时持有的态度。一方面印度媒体极为关注“一带一路”的建设及沿线国家参与情况,希望获得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抵触或拒绝参与“一带一路”。同时,印度媒体及印度政府还对其周边国家如尼泊尔、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表看法。为了能够抵御中国政府及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印度政府企图与其他国家缔结同盟,抗衡中国,削弱分散我国政府建设的注意力,削弱中国经济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
1.4 关键词
词语使用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舆论的倾向性,同时也决定了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情感,暴露了这些媒体的“政治倾向”[5]。借助Excel统计工具,保留词频在360次以上的词,图4是142篇报道的主要词汇使用频率统计。
图4 印度媒体“一带一路”报道词频统计
由图4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为中国(China),其次是印度(India),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均在1 000次以上,这说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印度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中国有关该倡议的各个层面印度媒体均予以报道,也说明了印度媒体及政府对该倡议的一种回应。再次是“一带一路(OBOR/BRI)”一词的高频使用,从另一方面说明印度媒体极为关注该倡议。第四个高频词为“经济(economic)”一词。“一带一路”最主要的目的不仅能够使中国的经济得到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使沿线国家从中受益,从而成为其发展经济的良好机遇。发展经济是该倡议的最核心目标。第五个高频词为巴基斯坦(Parkistan)。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巴基斯坦建立了中巴经济走廊,两国全方位、多领域进行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工程”。它进一步密切和强化了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中巴两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关键词反映的不仅仅是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关注,以及对巴基斯坦“一带一路”建设参与深度与广度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担忧,担忧中巴关系的强化,担忧印度在南亚影响力的减弱。
1.5 报道时间
通过图5可以清楚地了解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时间分布,该时间分布图很好地印证了中印两国关系在这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和对相关报道的影响。
图5 印度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时间分布
图5清晰地显示了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时间,可将报道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报道数量偏少而较稳定;第二阶段为2017年3月至2017年6月,报道较为集中,5月达到高峰值;第三阶段为2017年7月至2017年9月,报道量急剧下降;第四个阶段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报道数量回升但低于高峰值,数量虽然有所起伏但相对平稳。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在此之后各国对此都有一个反应期。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6]。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战略互接、优势互补的建议。因此,印度媒体在2016年12月之前对此报道新闻不多也不足为奇。随着中国加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宣传,印度媒体的报道也在逐渐增多。第二阶段即2017年3月至2017年6月是全年报道最多的时间段。这段时间可视为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发烧期”,目的是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一带一路”倡议。(2)2017年6月,发生了洞朗对峙事件,原本并不稳定的两国关系骤然降到了最低点。2017年7月至9月这几个月的时间内,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几乎为零,也并不令人吃惊。(3)随着洞朗事件的结束,中印两国的关系有所缓和,印度媒体也逐渐恢复了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但未能恢复到高峰值水平。因此,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报道的数量比较均衡。
由此可以看出,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与中印两国的关系密不可分,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否影响着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但总的来看,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负面报道较多,媒体的情绪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2 印度媒体报道涉“一带一路”的舆情分析
中印两国的关系一直以来都起伏不定,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很多,有来自两国的领土纷争,还有来自域外国家对印度的影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前者。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但印度的反应并不积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这与同样作为人口大国的印度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一背景下,印度媒体的涉“一带一路”倡议的舆情,反映出其担心中国凭借国家实力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而改变亚洲地缘政治格局,弱化印度在亚洲特别是南亚的影响力。
2.1 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
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观点,表现出的是某种价值观和态度[7]。那么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所持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呢?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主要有两种,集中在政治层面。一种是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认为该倡议是个很好的倡议。《今日印度》2017年4月27日报道了印度多边基金机构ADB主席的看法,“‘一带一路’倡议是个非常好的想法,我们支持这一创意”。报道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沿线各国的连接及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货物流通。但这种表示肯定的报道数量极少,难以形成广泛影响。另一种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持否定、怀疑的态度,这也是绝大多数印度媒体的主要态度。印度媒体新闻标题直接用否定形式的多达7处,如抵制(boycott)、拒绝(refusal)、说不(say no)、不接受(not accept)、不参加(not join)、谢绝(decline)等,语气决绝,态度坚定。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1)印度媒体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侵犯了印度的领土主权”。印度媒体批评中巴经济走廊,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妨碍了中印两国的关系,影响了“印度的主权”,认为“连接沿线国家的工程不应忽视主权与领土完整”(《印度快报》2017年5月14日)。(2)印度媒体认为中国正在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想扩大在世界舞台的影响。《今日印度》2017年5月6日在《中国像敲诈斯里兰卡一样在敲诈缅甸吗》一文中,随意指责“中国一贯以领土扩张而闻名,如今又开启其经济帝国之路”。文章提到“密松大坝工程是通过经济谋求中国霸权的典型做法”。文章还极尽诋毁之能事,说“中国在缅甸一直名声不好”。中国通过所谓的“债务陷阱外交开辟了一种新的地缘战略扩张形式”(《今日印度》2018年2月7日)。《今日印度》2018年2月7日刊文,认为“拉丁美洲、非洲、中亚地区早已领教过了中国的扩张,从老挝到土库曼斯坦,从阿根廷到纳米比亚,许多国家都陷入了中国的债务陷阱”。就连中国正常的气象卫星发射,在印度媒体看来,都是“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建立贸易联系和建造基础设施网络,其目的是促进其影响力”(《今日印度》2018年6月6日)。(3)印度媒体认为中国正在利用“一带一路”使美国边缘化。如《今日印度》2018年3月份刊文,认为“一带一路”的“目的部分是为了使美国在太平洋的影响边缘化”。(4)印度担心其在亚洲,特别是南亚的地位。《今日印度》2018年2月7日刊文,指出“马尔代夫正在成为中国的另一个选区,而印度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邻居变成中国的势力范围”。《今日印度》2017年5月12日在《尼泊尔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文中,指出“印度历来与尼泊尔在经济、政治方面有着重要的联系。近年来,却要面临来自中国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印度媒体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威胁到了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地位,特别是尼泊尔、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打通了中国由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通道,这些在印度媒体看来都是中国的一种“持续扩张”,这让印度感到十分的“担忧与不安”(《今日印度》2016年2月19日)。
2.2 印度媒体报道涉“一带一路”舆情解读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印度媒体对倡议的关注度是随着两国关系的变化而升降的,报道的数量随着中印两国关系的冷暖而下降或上升;主题集中于倡议本身及印度媒体臆想的目的。
第二,印度媒体呈现的涉“一带一路”舆论总体呈负面。“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尤其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为巴基斯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但是印度媒体及政府却认为该工程“侵犯了印度的领土主权,中国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要尊重印度的领土主权”。印度媒体报道中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所谓的“领土与主权(克什米尔地区)”,中印边境问题,中国走向深蓝、走向印度洋等。
第三,在语料库收录的文章中,印度媒体部分观点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有中国“地缘政治”的意图,认为中国“试图以经济力量获得政治影响”[8]。《印度时报》2018年1月11日刊文,认为“从华盛顿到莫斯科再到新德里,都对北京感到不安,因为北京正试图利用其‘一带一路’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政治结构,这会削弱美、俄、印的影响力”。《外交官》2018年3月20日刊文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国有企业商业、政治目的不分”。言外之意,该文认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带有政治意图”。《印度时报》2016年11月19日的文章《中国挑战:没有“珍珠串”,它是印度洋的龙》重点谈到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及斯里兰卡这几个国家。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的运营加强了中国在南亚地区及以外区域的经济活动,而中巴经济走廊则会把“中国、中国南海、中亚紧密地连接到一起”。印度媒体认为“谁执掌孟加拉国不重要,因为中国将成为孟加拉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于缅甸同样如此,“中国对缅甸的深度介入会不断地持续下去”。虽然尼泊尔小心谨慎地与印度和中国保持联系,但“中国在尼泊尔已经承担了几个项目,包括一条铁路线,这条铁路可以一直延伸到与比哈尔邦的尼泊尔边界”。斯里兰卡“由于对华债务沉重,希望用迈特里帕拉·西里塞纳的几个项目来补偿中国”。对于上述工程,印度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与担忧”,因为“(中国)龙已经来到了印度洋”。《今日印度》2018年2月7日的文章《马尔代夫是如何在亚明总统统治下成为中国袖珍行政区的》认为,马尔代夫政治危机期间,政府寻求“中国、巴基斯坦、沙特”的支持,而“印度不在这一名单中”。“中国在亚明的政治计划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亚明迅速将马尔代夫推入中国的债务陷阱,马尔代夫将其1 200个岛屿中的部分岛屿拱手让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印度不愿看到马尔代夫成为中国的另一个后院。”印度媒体认为“中国通过所谓的‘债务陷阱外交’开辟了一种新形式的地缘战略扩张”。
事实上,这是印度媒体及政府酸葡萄心理在作怪。众所周知,印度与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等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印度对其中部分国家影响极大。但这些国家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却让印度感到极为不快,而随着“一带一路”影响的扩大,印度感到这些国家要离他而去,认为受到“威胁”。故而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战略地缘扩张,是想把他国变成中国的“花园”,这是冷战思维在作祟。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印度担忧“一带一路”会影响其外交政策根本,害怕中国会借机攫取对印度洋的战略控制,不希望中国走向印度洋,不希望“东方龙”战胜“亚洲象”[9]。
第四,“一带一路”引起印度媒体及政府的深深不安与担忧,故其必然设法在政治上或战略上与中国抗衡。《印度快报》2018年1月19日刊登了题为“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和日本正在就建立‘一带一路’的替代方案进行谈判”的文章,文章指出,澳、美、印、日四国商讨建立对抗“一带一路”的措施,“目的就是为了抗衡中国的影响”。更直接的解释就是印度政府之所以不加入“一带一路”,是因为印度政府本就不愿加入,更不希望中国的这一倡议得到其他国家的积极响应,不想失去其在南亚的势力与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清印度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态度,不能寄希望印度主动加入“一带一路”,更不能以“一带一路”倡议会给沿线各国带来更多的利益与发展机会这种心理去评判印度的态度。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中印两国关系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是不以中方的态度为转移的,必须有多重备选方案来应对未来出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