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特色解析
2019-03-23丁小芳章昕刘磊
丁小芳 章昕 刘磊
摘 要:传统村落代表着农耕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文明的“活化石”和“博物馆”。豫南地区是河南省的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山体地貌多为丘陵浅山,兼具南北方风貌特征,文化多元,遗存了许多风貌古朴、地域特色突出的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聚集地。文章以豫南光山县龚冲村为例,通过实际调查及文献资料查阅,从环境特色、文化特色、街巷特色、建筑特色四个方面进行景观风貌特色解析,为传统村落地域特色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豫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特色;龚冲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科技智库调研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原传统村落的地域风貌特色提炼与活化路径研究”(HNKJZK-2019-54B);2020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保护预警策略下豫南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空间特色提升设计研究”(2020-ZZJH-519);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豫西传统村落的地域风貌特色提炼与持续更新研究”(SKL-2019-3177)研究成果。
豫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豫南包括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等,狭义的豫南特指河南省最南部的信阳市。本文对豫南地区的界定特指信阳市。龚冲村是豫南典型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是豫南地区较为典型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格局的传统村落。其乡村景观层次性丰富,具有山、水、村、田等自然基底空间。村落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村落选址格局、空间形态、建筑形制、传统生活习俗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丰厚。
一、村落背景
“龚冲”一名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据当地村民说,该村最早是由龚姓人在此开山辟土,广置田舍,到明朝中期这里曾出了一位龚姓状元,其死后葬于村旁的一座山的山顶,由于山势呈九山朝拜状,龚冲因此得名,此后龚氏后人依山而居逐渐形成了以龚姓民众聚居的村落。后来由于战争,为避免战乱,龚氏后裔迁入四川、重庆等地。明洪武初年,许多徐姓村民迁入龚冲,此后徐姓逐渐变为村中的大姓。虽然历经各种历史变迁,但龚冲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村落与周边的自然山水环境协调度很高,整体格局和传统民居保存完好,在选址、规划、营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价值。龚冲村因具有丰厚的自然物质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2014年被列入我国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环境特色
(一)村落选址
龚冲村位于河南南部大别山北麓,处于光山县泼陂河镇最东端,是黄涂湾村下辖的一个自然型村落,距镇中心区4.3公里,距光山县城27.2公里,南距泼河水库4公里,东与凉亭乡毗邻,西接黄老湾村和罗洼村,南邻湖北省麻城市。由于龚冲村位于山脉与平原的过渡区域,总体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北向东南延伸,所以龚冲村具有丰富的山水资源,自然条件优越。村落处于丘陵缓山地带,依山面水,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四季分明,冬季温暖,夏季湿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此外,村落西侧为跑马岭林场,此岭因清朝武举人徐有义曾在此练习跑马射箭而得名。村落北侧后山有一片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松树林,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景观价值。村前山的坡南侧是团山战斗的遗址,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历史。
(二)村落格局
龚冲村背山面水,依靠有利的山体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较好的防御体系,因此村落的整体格局至今保存完整。村落在格局上遵循风水理念,强调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村落整体建筑布局呈环状,坐北朝南,后山山勢呈椅子形状,四周浅山围绕呈九山朝拜之形。民居建筑沿着山体平缓地带环绕展开,村中心为一马蹄形池塘,地势中间低四周高。其在环境特色上遵循“南侧小屏障—中心盆地—围合山体屏障—北侧高大山脉屏障”的格局,构成“凹”型空间单元结构,是豫南浅山区丘陵地带特有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村落格局。村落四周的自然环境基质优越,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池塘相对,村后有一个月牙形池塘。村落的三个池塘共同形成了“三星拱月”之形,这也是豫南较典型的传统村落特有的风水格局。
三、文化特色
(一)历史沿革
龚冲村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悠久的文化基因,属于南北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自古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龚冲一带区域的划分归属地名随朝代变化更替。夏商时期属扬州之域;西周时属弦国封地;春秋为曾国迁地;战国时期,弦被楚吞并,属楚国疆域;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归正阳县;三国时期,属魏国领地;南宋时期,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宋金和议”成功后,宋与金隔淮相望,淮水以北,沦为金国土地,这里又是南宋的边陲重地。从表1中可以看出龚冲村所在的这片土壤从夏商到南宋的归属地演变。
(二)历史人物及事件
龚冲村所处之地不仅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底蕴丰厚的精神文化及历史资源。龚冲村属丘陵地带,山势崎岖,具备利于作战的地形。因此在中国的革命发展史中,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留下了红色革命的遗迹。其中,抗日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展团山狙击战,就是在这里完成任务(表2)。此外,龚冲除经历过重要历史事件,还曾出过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元末状元龚友福,另一位是著名国画家徐庶之(表3)。龚冲村不仅历史文化蕴含丰富,其民俗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厚。其中光山皮影、旱船、龙灯、舞狮和大鼓书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街巷特色
街巷是传统村落风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村落空间的骨架,串联村口、宅院、宗祠等一系列节点空间。受到山地地形限制,豫南地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较狭窄且内向性强,尤其以南部山区最为明显。龚冲村因地形所制,其街巷肌理形态呈环状,以池塘为中心向四周不规则放射。街巷走向基本按照“西南—东北”方向延伸。其中主要的街巷道路有3条,1条通往泼河镇,另外2条则通往黄涂湾村和王湾村。村落主街宽为5 米,材质为水泥铺设。与主要道路相连的次级小路,根据地势高低变化或宽或窄。整个街巷串联了村落中主要的门楼、广场、池塘、古井、古树等公共节点空间,街巷也因其随处可见的交往空间节点共同营造了豫南民居特有的民俗生活气息。
五、建筑特色
龚冲村属于以山水条件为依托的农耕型传统村落,其建筑规模受地形所限,建筑类型主要以民居为主,所以村落的空间类型结构较为单一,民居建筑造型朴实,没有太多繁复的装饰。村内没有宗祠、牌坊等公共性建筑,由于村落常住人口有限,所以村落内也没有私塾学堂,并且村域内不设墓葬区。龚冲村传统建筑群现存传统建筑13余间,占地面积约670平方米。其中明清时期仅存3处古民居,保存较完整的为2座带有门楼的古民居,已有上百年历史,依旧有人居住。建筑格局为三进式,均为梁架式砖木结构,门楼为青砖雕花式高昂门楼,门上槛为花岗岩制品,三层木质雕花基本保存完好,外墙镶嵌防匪自卫的火枪射口。现存的两座古门楼齐排并肩,门楼上方有八卦形状的门洞,每个门楼内前后深30多米,以门楼为中轴线,两边各三间房屋,自成一个院落。每个院落各居一户,整体布局整齐有序,门楼内形成家家相通、户户相连的格局。
六、结语
豫南传统村落分布密集,在同一区域范围内的村落,受相同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其风貌特征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以龚冲村为例,对其风貌特色进行要素解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豫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地域风貌特色。
参考文献:
[1]刘磊.中原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
[2]光山縣史志编纂委员会.光山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张丹丹.豫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特色及传承研究[D].长安大学,2017.
[4]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黄涂村龚冲村[EB/OL].[2019-09-25].http://main.dmctv.com.cn/villages/41152210502/Index.html.
[5]刘磊.以原型辨识为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策略:以豫南新县西河大湾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9).
作者简介:
丁小芳,硕士研究生,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章昕,硕士研究生,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方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刘磊,博士,郑州轻工业大学。研究方向: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与开发。
通讯作者: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