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敏性理念下的乡村景观水体生态整治模式思考
2019-03-23龚春碧
龚春碧
摘 要: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生态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文章以水敏性理念为切入点,对乡村景觀水体整治模式做研究思考。首先对水敏性理念的提出和理论做了探讨,认定它是水敏性城市概念的延伸和尝试,提出了水敏性理念的前提要求、核心、技术途径、规划展望;其次以石洞沟村为整治模式载体,将水敏性理念运用到石洞沟村河道景观整治当中,发掘现状问题并提出整治策略;最后以石洞沟村生态景观为核心,对村落整体建设与生态发展的规划框架做初步探索。
关键词:水敏性;乡村景观水体;生态;整治模式
一、水敏性城市到水敏性乡村
本文根据贾妮斯·伯克兰德的《正开发》提出的观点,即在乡村规划设计之初,强调大自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就可能从源头上对整体的生态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尝试探索出水敏性乡村概念。它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适应性策略,只有得到社会环境和乡村主体的尝试认可才能存在。
本文区别于以往的研究视角,突破以往景观专业与生态学专业的隔阂,尝试用跨专业多视角的方法,结合实践和实际案例,来研究景观空间设计运用自然手段对景观水体所起的积极作用,借用水敏性乡村概念,探讨景观水体生态对乡村生态建设的重大作用,并以石洞沟村为例,构建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途径和策略。
二、面向乡村景观水体生态整治模式的水敏性乡村
(一)传统乡村景观水体生态现状
乡村地区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有:活水断流和调节能力的退化,水体自净能力的下降,以及景观水体生态系统的失衡。景观水体的补水方式一般采用外湖泊(河流)和天然雨水。而乡村景观水体大多属于封闭性较强的水体,水域面积和环境容量小,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差等,很容易出现水质恶化、水污染生态陷入恶性循环等问题。因此,探究景观水体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策略势在必行。传统乡村景观水体生态产生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设乡村选址一般为地势较缓、有水经过但流速较慢的地方。该条件对前期农业生产有着极大便利,但随兴衰发展,河道淤积现象显现,流通性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变差,会陷入恶性循环。
第二,污染问题严重。生活污水在无监管的情况下随意排放,生活垃圾中不可降解材料被雨水冲刷,造成二次水质污染,影响水域生态环境,特别是化工化肥等化学物质的污染更为严重。
第三,乡村空间形态较为散乱,公共设施服务配套难,给排水设计成本较大。在缺少经费的情况下,意味着村民要独立面对整体乡村人居环境。
第四,水网系统被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混凝土和非渗透性铺装所破坏,乡村土地自主排水和吸纳地表径流的能力减弱。
(二)基于水敏性理念的乡村景观水体生态整治模式
乡村景观水体生态整治模式包括调节性服务、供给性服务、支撑性服务以及文化性服务,以综合效能的角度来实现全面提升乡村空间的形态品质。
第一,污水截流。基于乡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的困境,更应强调对污染物的流入水体会造成污染的重要性,这也是景观水体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的前提保障。
第二,地表径流的管控处理。地表径流需要人工管控在需要的范围内,结合本地土壤透水性、土地坡度、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群落配置,建立多层次的排水方式,使地表径流不仅能快速排放,也能在需要滞留涵养的部分进行设施建设。
第三,水体自净能力和可调节性。其一,水体要素方面。水体容积越大、水体内部循环周期越短、水体流速越快,越能提升水体自净效率。其二,岸线要素方面。坡度越缓、植物带面积越大、复层植被类型越丰富、河岸材料与水体接触面积越大,遮阴效果越强,河岸植被群落过滤、渗透、吸收、滞留、净化水体效率就越强。其三,人为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制造高差、增加曝气充氧等方式加快水体净化速度。
第四,增加供给水途径。通过建立景观水体循环体系,提高水的利用率。对乡村农业生产用水进行二次处理,从而节约当地淡水消耗。净化后的水体可引入河道等生态建设中,给养殖业用水提供新的途径。
第五,维护滨水植物群落多样性。滨水植物多样性能直接体现乡土美感,缓坡有利于植物的层次布局。在乡村景观人居环境中,滨水植物的多样性应当基于本土植物的多样性,从而维持野生动物多样性和乡土美感。
第六,维护本土动物多样性。水体形成的复杂空间及河岸高低缓坡为众多野生动物提供筑巢条件和生存环境。滨水植被群落带及高大乔木低矮灌木亦是鸟类昆虫等小型动物的栖息地,植物种类的丰富能为不同动物的生存提供基础。
第七,增加乡村游玩停留机会。增加具有乡野趣味的游憩活动,包括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公众教育等,通过缓坡河岸,实现村民和游客在河道边游玩停驻,满足村民和游客的亲水情怀。
水敏性乡村以水体自净为主线,带动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进而以水体为核心,营造湿地景观为载体,维护动植物多样性,扩散乡土原真美感,增加乡村旅游活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互为作用的乡村景观水体生态系统。
三、水敏性理念下的石洞沟村景观水体生态整治模式
(一)石洞沟村简介
石洞沟村位于河南荥阳高山镇西南山中,村前一条名叫澄古川的小河穿村而过,此处三面环山,村庄坐落在谷底,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平均645.5毫米,正常年份约500-800毫米。澄古川河从村域中部南北穿越,属季节性河流,由于近年降水较少,目前河床已经干枯,仅洪水季节有水流过。
结合以上资料得出,石洞沟村有着良好的历史资源背景,但如今水文条件状况不佳,其原因在于:其一,源头断流,水源短缺,加上年降水量不足,造成河道干涸。其二,人为因素管理不善,河道植物野蛮生长覆盖。其三,生活垃圾污染也造成了水文条件状况不佳。
(二)石洞沟村的水敏性乡村生态建设模式探究
1.总体设想
石洞沟村宜采用投资经费少、维护成本低,营造景观效果好的人工湿地景观营造,对石洞沟村河东旧河道做生态提升处理。
沿河道建立水生植物群落景观和本土动物的河道生态景观体系,发挥水体的自主净化和循环更新能力。河道两岸有景观营造,河道中有水坑造景,丰富的四季植物集合于旧河道的土地基质之上,营造不同形态的水敏性景观。把石洞沟村本地特色红石作为原材料,以网络状布局在路径节点处做导视系统,描述植物物种形态与营造过程。
2.以景观水体自净能力为核心,建立水体良性循环
要实现景观水体自净能力,主要有截流污水和管控径流两大措施。首先,为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流入和避免雨天污水管溢流倒灌,应在点源污染处增设倒灌闸。其次,增加河道景观种植群落宽度、草本植物覆盖率,配植多层次的水生植物群落,加宽并构建多层次河道植物过滤带,种植石菖蒲、芦苇等植物。这些植物将截留地表径流所裹挟的各种污染物,起到隔绝面源污染的作用。最后,重新规划周边缓坡及农田形态布局,增加生态明沟暗渠的设置,使地表径流统一汇聚于生态明沟暗渠后再通往污水管网,避免农田污染物对河道池塘的侵害。
在初步控制污染源的条件下,选择对河道进行人工湿地的建设。人工湿地水坑形态大小不一,根据原有河道地理条件重新挖掘形成,目的是减少经费支出,再以满铺的方式分别种植了美人蕉、慈姑、梭鱼草等挺水植物。该人工湿地水坑充分结合了原有河道的地形特点,挖土成坑,呈现水景和植物群落景观带丰富的对比效果,同时做到了土方平衡,提供了更多的游览景观和生态建设。
3.以打造生物多样化為结果的岸线景观营造
首先以本土植物品种为主,打造有乡土特色的河道景观植物群落带。其次从整体视觉出发,搭配点状、团簇状和带状交替组合多层次结构的景观植物群落带。同时,移栽乔木灌木群落,为鸟类昆虫等小型动物营造生存环境。最后是河道人工湿地水坑植物配置以沉水植物为重点,形成沉水、挺水和浮叶植物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的循环生态体系,利用水体本身的净化能力,提升水质和水体透明度,从而打造河道景观。
水体下沉水植物主要包括金鱼藻、苦草、眼子菜、水盾草等。水体中挺水植物主要包含荷花、鸢尾花、花叶芦竹、蝴蝶花等,分散种植在河道浅水处。水体上浮叶品种主要包含金银莲花、萍蓬莲等,呈块状或片状分布。
水生动物群落,如鱼类、螺类和蚌类,是摄食藻类、有机碎屑、腐植质的动物,能净化水质,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构建食物网。
4.乡土美感传达与旅游亮点营造
石洞沟村作为历史传统村落,有着一定的旅游资源条件。在保留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商业旅游的投入与建设,既是对村落本身公共基础设施的再更新、村落资源的再梳理,也有利于村民生活品质提高,以便开展更多的商业项目。
四、结语
景观水体生态系统是水敏性乡村建设的核心。本文紧密联系相关的关键性空间形态因子,并提出多种策略方向,为水敏性乡村的生态建设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
[2]王云才,吕东.基于破碎化分析的区域传统乡村景观空间保护规划:以无锡市西部地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3(4).
[3]邓妍,严国泰.城镇化进程中的古村落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彭震伟,王云才,高璟.生态敏感地区的村庄发展策略与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
[5]汪洁琼,邱明,成水平,等.基于水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的空间形态增效机制:以嵊泗田岙水敏性乡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7(1).
[6]刘滨谊,汪洁琼.基于生态分析的区域景观规划:主导生态因子修正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风景园林,2007(1).
[7]魏文秋,金春华.乡村水污染治理技术及评价方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3).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