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分析数学信息 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2019-03-23张淑勤

考试周刊 2019年28期

摘 要:利用信息中并列条件的联系化、抽象条件的具体化、隐含条件的显现化、复杂条件条理化这四个方面,巧分析数学信息,灵活解决数学问题,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分析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并列联系;抽象具体;隐含显现;复杂条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但传统问题历来都是按解题的需要设置信息,使每道题的信息既不多也不少。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条件隐蔽,数量关系变化多端,学生更容易出错,为了尽量地减少学生的困惑,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一些分析的方法,以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能力。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对数学信息进行分析,让学生能通过多种途径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 并列条件的联系化

解决问题中有些信息,表面上看不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但是我们可以交换思考角度或改变思考方式,对题中某些数量关系进行必要的转化且重新组合,使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发生关系,从而摆脱常规思路的束缚,找到解题的捷径。

例如,客轮与货轮分别从A,B两个港口同时相对行驶,经过3小时相遇。相遇后两轮继续向前行驶2小时,客轮到达B港,货轮离A港还有150千米,求两轮间的距离。

像这题可用三种方法来解答。

解法1:转变数量关系,客轮2小时行的路程,货轮3小时行完。那么,客轮1小时行的路程,货轮则要1.5小时。客轮3小时行的路程,货轮则要4.5小时。相遇后,客轮又行程2小时列达B港,这时货轮还距A港150千米。这150千米,货轮则要行驶(4.5-2)=2.5(小时)。因此可求得货轮的时速:

150÷32×3-2=60(千米),两港间距离:60×(3+4.5)=450(千米)。

解法2:改变思考角度,相遇后,客轮2小时行完了货轮3小时行的路程。可见客轮与货轮的速度比是3∶2。也就是货轮时速相当于客轮的23,当客轮行完全程时,货轮只走完全程的23,还剩下13没行,而这全程的13就是150千米。从而求出两港间的距离:150÷1-23=450(千米)。

解法3:转变思考方式,已知客、货两轮速度和是13,客轮每小时可行全程的15,货轮每小时行全程的13-15=215,5小时可行全程的215×5=23,还剩全程的13没行,而这13就是150千米。由此可求得两港间距离:150÷1-13-15×5=450(千米),对于这类题型学生如果能画出线段图帮助解决,那样效果更加明显。

二、 抽象条件具体化

在有些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比较抽象,不易找到解题的途径,这时就必须把抽象信息转化为具体信息,使数学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朗化,为解题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第一小时行了40千米,第二小时又行了余下路程的25%,这时恰好到达两地的中点。A,B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题中:“这时恰好到达两地的中点”是一个抽象信息,我们可以赋予其具体的内容,由于这条路的前半段是由40千米与余下路程的25%组成的。如果你能画一画线段图,那么从线路图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40千米与余下路程的(1-25%×2)对应。所以A,B两地的路程为:40÷(1-25%×2)+40=120(千米)。

三、 隐含条件的显现化

有些解决问题的信息中,除了含有数据的直接信息外,还隐含着一些不易察觉的隐含信息。解题时,首先要把这些隐含信息寻找出来,才能顺利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如,某水果店运来7筐同样重的荔枝,由于包装的需要每筐都取出12千克的荔枝,这时7筐剩下的荔枝重量恰好与原来3筐荔枝的总重相同,现在还剩下多少千克荔枝?

这题若按常规方法寻找题中的数学信息,只能找两个明显的信息“每筐都取出12千克的荔枝”和“这时7筐剩下的荔枝重量恰好与原来3筐荔枝的总重相同”。其实,这里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时7筐取出荔枝的量恰好与原来3筐荔枝的总重是相同”。所以原来4筐荔枝重:12×7=84(千克),那么原本每筐重84÷4=21(千克),现在还剩下荔枝的重21×3=63(千克)。

四、 复杂条件的条理化

复杂的解决问题的信息比较烦琐,解题时可以通过分类、列表等方法进行整理,使各部分的关系更加清晰、明白。

例如,某班要参加兴趣小组比赛,如果抽去男生人数的14和女生人数的13,共17人参加。如果抽去男生人数的13和女生人数的14,一共有18人参加,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此题分率较混杂,单位“1”不统一,我们不妨把题中的信息加以整理,看能否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如下:

男生人数的14+女生人数的13=17(人)

男生人數的13+女生人数的14=18(人)

男生人数的712+女生人数的712=35(人)

根据乘法分配律得:(男生人数+女生人数)×712=35(人),即全班人数×712=35(人),因此全班人数35÷712=60(人)。

五、 结语

以上四点是对数学信息进行的处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知道朦胧中透露着清晰,复杂中有条理的成分,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可化抽象为具体等等。平常要善于积累、归纳、总结相关的信息,能从众多杂乱的信息中寻找、发现和组合的办法,使之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又运用于生活。实践证明:经常性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思维能力得到更好地开拓,融会贯通知识,并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张淑勤,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