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图表进行深度教学探究
2019-03-23郭秀琴
摘 要:深度教学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深度加工与融合,形成条理化和开放化的知识体系、逻辑化的创新思维方式。图表是地理课堂独有的一种语言,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注意随时运用图表,查阅图表,善于从图表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
关键词:图表;地理学;深度教学
图表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而且也蕴含于图表之中。大量运用多种图表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在中、高考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图表能力要求很高,从命题角度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即使是文字中无图也在考查学生的图表掌握程度。因此,在地理深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认识和应用。
一、 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对于难懂易混的地理知识通过图表可以变难为简、直观地分析图像,化抽象为具体,既降低了教材难度,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也容易在短时间内使学生产生认知感和愉悦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比如,“地球仪中经纬线及经纬度”这一知识点,内容抽象枯燥,如若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就难以掌握。对于该知识点的教学,可将教科书上的图投影后进行讲解。首先,点明赤道是地球仪上与南、北极点距离相等的最大圆圈,而纬线是与赤道相平行的圆圈,且长短不等。为了区别长短不等的纬线,给它们标上不同的度数就叫纬度。赤道为0°,极点为90°,即纬线越长纬度就越小。但赤道0°和极点90°(对应的是点,不是线)除外,所有纬度对应的纬线均有两条。为了将其区分开,便在赤道与北极点之间的纬度后加上“N”,读作“北纬多少度”;在赤道与南极点的纬度后加上“S”,读作“南纬多少度”。若要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南北纬,可以从纬度大小的变化方向来分析:纬度如向上方逐渐变大为北纬,向下方逐渐变大为南纬即“上大北纬(N),下大南纬(S)”。然后将赤道作为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到北极点一半为北半球,赤道到南极点一半为南半球(即纬度后加“N”的在北半球,纬度后加“S”的在南半球)。将0°~90°作三等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在讲解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时,在教材中图1.6的投影图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点。一点选择在赤道正中,沿着赤道画出东、西两个方向;另一点则在弧度较大的纬线上,沿着纬线画出东、西两个方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无论纬线是什么形状,东、西方向都是沿着纬线画的,学生也就能化难为易。其次,介绍经线时,先说明经线是连接南、北两个极点并与所有纬线相垂直的半圆弧线,故所有的经线等长;为了区分不同的经线,也给它们标上度数,就叫经度;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与之对应并组成一个大的经线圈的是180°经线,0°经线往右到180°经线为东经度(记作“E”),往左到180°经线为西经度(记作“W”),换句话说,“左大西经(W),右大东经(E)”。也就是说,0°~180°经线是东经度和西经度的分界线。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经线。为了让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在投影图上边画边讲解:先用黑笔将0°和180°经线描绘,再用红笔将20°W和160°E描绘。然后从20°W往右向0°经线再向160°E画条箭头,这一半为东半球。也就是说,20°W~0°(即小于20°W的西经度)和0°~160°E(即小于160°E的东经度)为东半球,即“小小为东”之意;再从20°W往左向180°经线再向160°E画条箭头,这一半为西半球。也就是说,20°W~180°(即大于20°W的西经度)和180°~160°E(即大于160°E的东经度)为西半球,即“大大为西”之意。对于经线所指示的南北方向,与纬线同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突破东、西半球难分辨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判断推理的能力,形成了抽象的地理思维意识,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將枯燥的知识融入地图中,方便了学生理解记忆。
二、 以图释文,突破重点
充分利用图表进行教学,进行“图”“文”转换训练。培养学生把教材中抽象的文字知识与具体的图表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按一定的空间位置储存于头脑中,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缩影在图上,一目了然。例如,在“中国农业”复习教学中,首先在“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图上找出400mm年等降水量线。在畜牧业区,不仅可以在相应位置上标注出四大牧区的名称及代表畜种,还可以在相应位置上标注出四大灌溉农业区,并说明其灌溉水源的补给来源及主要农作物等;对于种植业区内部的差异,为了加强对比,可以在东侧种植业区内画出800mm年等降水量线,并标注出秦岭、淮河的位置,该线以北侧为北方地区,以南为南方地区。之后,再将南北地区不同的耕地类型、耕作制度、主要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代表水果、饮料作物、纤维作物等信息在图中相应的位置标注出来,并让学生总结归纳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及限制因素,使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记忆,简洁明了地对比出事物内部的空间差异。将教材中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化为简明易懂的板图板文,以图释文,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综合利用,触类旁通
借助图表这个直观、形象的载体,可以加深对地理原理、规律再认识,提高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许多难题才会迎刃而解。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分布”时,可让学生先通过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来分类,然后再观察不同温度带内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结合对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学生可以较轻松地记住十一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
当然,只有经过学生的不断训练,才能把知识落实到图上,在头脑中形成图像,从而做到“看图说话,无图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地图为媒介,从图中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注意帮助学生逐渐在头脑中创建一个信息储存库,构建心理地图,然后将各点、线、面综合,犹如建立一个GPS系统,形成一张脉络清晰的“地理网”。对于克服当前教学过程中表面、表层、表演的局限,引导学生深层、深刻、深度学习,获得对学科知识的深刻理解,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培养学生读图文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杜文婷.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
[2]张惠玉.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教育革新,2007(9):80.
作者简介:
郭秀琴,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浦城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