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传播医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添砖加瓦

2019-03-23汤钊猷

大众医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漫话孙子兵法抗癌

汤钊猷

科普不仅要让大众获得科学知识,还要让大众知道科学是如何发展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在过去60年间,我在众多报刊上发表过近百篇科普文章,参编和主编过十几本科普读物。1958年,在《大众医学》杂志创刊10周年之际,我发表了《急性阑尾炎不用开刀了》,这是我写的第一篇科普文章,那时我28岁。当时,我这个外科医生居然真的用针灸治好了急性阑尾炎,还治好了一位因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的91岁患者。我们曾做过系统研究,证实其机制是有科学基础的,还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论文《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116例》。我认为,对急性阑尾炎,多一种疗法总比少一种好,尤其是不适合手术的病人及边远地区的居民。但任何疗法都需要“精细实践”,该文说“学习祖国医学并不简单”,需要选择合适穴位,需要“得气”,实证需要用“泻”法(留针和捻针),还要辨证论治,不然就会失败。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科普文章

我的科普文章和科普书有些曾获奖,提示大家认可这些是科学的。如果把经不起考验的东西传播给大众,那就是传播伪科学,贻害无穷。我最满意的一篇科普文章,是1978年在《大众医学>杂志创刊30周年时,分4期发表的《肝癌漫话》。这组文章在1981年荣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1982年被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制作成专题片《肝癌治疗的曙光》;1983年被收录在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书中;1999年又充实后被中国科普佳作精选编委会编入《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中。

这组文章之所以备受关注,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过去大家一直认为肝癌是绝症,而此文给大众以新的希望。其次,文章不仅介绍了对付肝癌的诊疗进展,还突出了我国在肝癌预防,特别是早诊早治方面的成果。用甲胎蛋白和肝功能的联合动态分析,可在肝癌出现症状前6~12个月诊断出还没有症状的、枣子大小的“小肝癌”,此时进行手术切除,六成患者可生存5年以上。第三,文章还给读者传播了一些辩证思维,如“早期诊断,由难变易”“变不可逆为可逆”等。后来的资料证明,获得长期生存的肝癌患者,60%是小肝癌;住院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也因此由早年的3%提高到近年的40%以上;美国和意大利的统计提示,早诊早治是提高肝癌疗效的最重要途径。

1985年,我们出版了英文版《亚临床肝癌》专著,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国际肝病学奠基人H.Popper(珀波)在此书前言中称“这一概念是人类认识和治疗肝癌的重大进展”。小肝癌研究还提高了我国肝癌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我担任两届国际癌症大会中肝癌会议的主席,并在国际抗癌联盟主编的《临床肿瘤学手册》中编写肝癌章节(连续三版)。

我最满意的一部科普作品

尽管百余年来癌症诊治进展不小,但远未全胜。对付癌症,不仅要发展硬件(手术、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软件”也不可或缺。如下象棋,开始时“兵力相等”(硬件),胜负则取决于“棋艺”(软件)。耄耋之年,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近为今用”的角度,我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和《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三本书。

我最满意的作品是《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该书获得2015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一等奖、2018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一等奖。吴咸中院士说,将孙子兵法与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空前的创新;王正国院士说,用孙子兵法的军事和哲学思想指导抗癌,并有实例,启发极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体会到,中国的崛起,文化自信是很重要的因素。同样,中华文明精髓在对付癌症方面也应当有重要意义。《孙子兵法》是取胜之道,其中“慎战、非战、易胜、全胜和奇胜”,意味着消灭肿瘤的决策要谨慎,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更好;一定要战,就要“易胜”(早诊早治),就要“全胜”(综合治疗),就要“奇胜”(创新取胜)。

2018年,我出版了《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一字之差,反映了观念的更新。癌症是机体“内乱”(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变来的),不同于传染病的“外敌入侵”。因此,百余年来所用的“消灭”战略,应改为“消灭与改造并举”战略。如对付“罪犯”,光有死刑不够,还要有徒刑。当前,对付癌症应从“治癌”为主(关注杀癌“神药”)转变为“预防(合早诊早治)”为主。其实,“健身却癌”是更为根本的。“健身却癌”有三个重点:一是心胸开阔;二是适度运动,运动不是越多越好,“适度”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三是好的生活方式,我提倡“两动”(动脑、动身体),“两通”(二便通、血脉通),动静有度。

我对医学科普的三点体会

·要有目的与动力

如果科普能引起大众的兴趣,给患者以希望,引发专业人员思考,那就会有千千万万的人投入或声援攻克癌症的战斗。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我写了《肝癌漫话》。记得那是1978年元旦前的一个周日,我一口气写完两万余字的《肝癌漫话》。因为从事肝癌研究十多年,一千多条生命在我眼皮底下被肝癌夺去,全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死于肝癌,难道可以等待、可以袖手旁观吗?这就是我写《肝癌漫话》的动力。

·要有第一手資料

两万余字的《肝癌漫话》能在一天内写出来,是因为我已基本看遍文献,还总结了全国三干多例肝癌患者的资料,有一千多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当时国内外都没有的“肝癌早诊早治”的实践。

我在不同年代写的科普文章,主题都是我当时所从事的科研工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从事血管外科专业,写了“丝绸血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从事肿瘤研究,写了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和肿瘤免疫;20世纪80年代,我开展肿瘤导向治疗研究,写过《向肝癌发射导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体会到“辩证思维”的重要,就写了有关临床辩证思维的文章;21世纪以来,我从事“杀癌疗法的负面问题及其干预”的相关研究,是我后来写三本控癌相关科普图书的背景。

总之,科普要能言之正确,言之有物,最好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并“有血有肉”。为此,我赞成要动员更多的专家去写科普文章。

·要能引人入胜

写科普文章,要让读者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引人入胜。最好把读者当作好问的小孩,能让小孩弄懂,就成功了一半。我在后期的写作中,还常常讲一些哲理,如果能为读者所接受,就可能变成更多创新的动力。科普不单给人们以知识,最好还能给人们以启发。科普文章要使人看了有兴趣,有希望,有意犹未尽之感。

猜你喜欢

漫话孙子兵法抗癌
漫话“虎词”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孙子兵法》组歌
抗癌之窗快乐摄影
漫话“秤”
三十年跑成抗癌明星
抗癌新闻
漫话
漫话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