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靠什么照亮了新闻深处
2019-03-23李雄峰
李雄峰
作为一档听众非常喜爱的科学类节目,北京电台的《照亮新闻深处》在2018年11月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该节目的相关制作人员,揭秘——
当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进入到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的时候,人们在享受科学进步带来的优质生活的同时,也时不时地被因科技的发达而带来的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所困扰着,以各种方式存在的自媒体、以各种渠道释放出来的消息,竟弄得人们辨不出真假,以至于偏听偏信、以讹传讹,还有甚者,“无知无畏”地赔上了健康,甚至是搭上了生命。可见,作为与时俱进的当代人,会生活是一方面,同时,相信真科学、识别假新闻,也多少成了一条引领我们走正路的生存法则。
新闻是严肃的,只有走进新闻的深处,才能认识到它的真;科学同样是严肃的,也只有走进科学的深处,才能领会它的真。这两样事物,这两个领域似乎离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都比较远。然而,就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用一档节目让新闻和科学一起走进了百姓的心里,用科学让新闻有了深度,用新闻让科学有了温度。这,就是北京新闻广播非常受听众喜爱的科学类节目《照亮新闻深处》——2018年11月8日,《照亮新闻深处》栏目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奖。
如今,这档节目已经开播整整六年的时间了,其间,节目不仅屡屡获奖,更赢得了受众的认可和赞誉。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新闻广播副台长张红力,《照亮新闻深处》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玉龙,以及《甄家轶事》版块制作人程涵,倾听他们讲述台前幕后事,分享这档节目靠什么“照亮新闻深处”——
靠节目创新
打造出唯一一档
广播新闻科普类节目
张红力副台长告诉记者,《照亮新闻深处》这档节目创办六年,“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它将科学和新闻结合到了一起。”
的确,对于芸芸百姓而言,每每听说有某个新闻事件发生,尽管也都会在心里涌起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可是,所学有限,无法走到新闻深处,用科学的手段去解释新闻背后的真相。于是,心中的疑惑,也就停留在疑惑,“向前一步”,也就落得“乱投医”,耳根子软到什么都信了。而另一方面,单纯的科普,又不见得吸引多少受众。因此,“新闻+科普的节目形式的推出,创造性地满足了受众的一种需求—一就是在满足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好奇之后,还能够从那些科学知识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张红力说道。
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档广播新闻科普栏目《照亮新闻深处》的制作人和主持人,玉龙也坦承道:“新闻加科学,从传播的角度来讲,也是找到了新闻的第二落点,以科学的角度为听众去解读那些时下的热点新闻。”
然而,这档优秀的节目创办至今,能受到各个方面的好评,其实,也是经过最初的反复磨合,才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玉龙是一个渴望把每一期节目都做得非常精致的人,因此,在这档节目创办初期,为了把节目打造完美,他通常会提前一周把即将播出的节目准备好。不过,他很陕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新闻时效性被弱化了。于是,张红力和玉龙就在一起分析研究,一致认为之前的节目制作方法存在着“硬伤”。“一个新闻背后的很多东西可能都被人家延展过了,等到我们节目再播出,曾经的新闻已经成旧闻了。”张红力说,“当大家关注A新闻的时候,我们没有及时地延展,等到大家开始关注B新闻了,我们才开始说A新闻,只能是遗憾地跟着别人炒冷饭了。”
从此,《照亮新闻深处》将目光紧紧锁定最新发生的热点新闻,及时地将相关新闻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及时地满足了人们的对于新聞、对于科学的好奇心。
靠正确输出
让百姓不做盲目跟风者
张红力副台长跟记者打了一个比方:某些产品被生产出来,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需要,而另外的某些产品在被生产出来之前.受众并不了解自身是否有需要,但是在使用过这样的产品之后,忽然发现它非常的实用,而且非常的方便,也就萌生出一种新的需求。“我们就是在为听众创造这样的需求。”张红力说,“《照亮新闻深处》就是这样一个桥梁——在向大众传播新闻的同时,也为科学家以及科普人士在此搭建起一个平台,主持人从中穿针引线,通过对于新闻事件的梳理,让科学工作者和听众的渴求对接,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就是我们的‘产品。”
如果你是一个《照亮新闻深处》的听众,就会有这样的体会:曾经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传言,一筹莫展或听风就是雨,而今,心里有了主心骨,做事越来越靠谱。
回顾这六年的节目,张红力认为,当我们真的走进新闻深处,在满足我们对于新闻的好奇的同时,也让人们在面临纷繁复杂的生活信息选择的时候,无疑多了一个参照,给我们的生活指出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他说:“当听众从我们的节目中获得知识之后,大家在对某些事物的判断上,头脑就会更加的清晰,能够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而不是盲目跟风,更不会去做无知的‘无畏者了。
有道是:润物细无声。“大家经常听我们的节目,时间一长,人们就会在潜意识中形成按照我们节目中所指导的方向去做。而一旦听众喜欢上了这样的节目,便会用我们节目中提供的科学的手段来分析判断事情,因为大家认为这样的判断是多角度的,但同时是真实的客观的。这也是我们向听众输出的科学的价值观吧,而这,也恰恰赢得了听众的笃信,媒体的公信力也就树立起来了。这就是双赢。”
玉龙也深有感触地说:“科学知识的传播或者科普节目的制作,其实说到底还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照亮新闻深处》输出的是什么价值观呢?很简单,就是输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价值观——就是发现规律,然后提出假设,最后再对它进行证实和证伪。所有的自然科学理论的确立或者相关的探索,都是按照这种方法来进行推进的。我们很希望听众,都能够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去看待纷繁的世界,这样就不至于上当受骗。比如说现在社会上那些保健品,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思维去仔细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没有一种保健品是能够站得住脚的。如果说大家在购买保健品的时候,能够多有一点独立的思考,能够用科学思维去影Ⅱ向自己身边的人,我相信他们上当受骗的次数也会少一点。”
靠时代需求
感受科学的无限魅力
《照亮新闻深处》开播六年,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与赞誉,不过,作为这档节目的制作人和主持人,玉龙却非常谦逊地表示,获奖运气的成分比较大。不过,玉龙冷静地分析这个节目的成功之道——
“《照亮新闻深处》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首先得益于时代的需求,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强调文化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因此,科学普及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因为科学普及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科学的魅力,懂科学,爱科学,进而可以加入到科研的大家庭当中,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次得益于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文化层面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但是,在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娱乐化的信息总是会占据很多媒体的头条,来博人眼球,流量也非常的大——人们追求娱乐追求开心,这个没问题。但是,如果说我们的媒体仅仅是给社会提供博人一笑的东西,那媒体的价值未免也显得太单薄了。所以,社会也需要那些能够令人思考,让人感觉有充实感,可以开拓人视野的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知识和科学普及类的节目其实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听众的需求也很重要。随着互联网更加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升,曾经陪伴性的收听局面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听众永远喜欢新鲜的东西,他们将更喜欢那些让人有充实感的、有获得感的节目。”
玉龙笑言,这样的节目让人有所收获,“拿出去跟别人聊聊天,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哪怕说吹吹牛,我觉得至少说这种节目听起来更有价值。”靠细心打磨
《甄家轶事》昭示真假
采访张红力副台长和主持人玉龙的时候,他们都提到了《照亮新闻深处》节目中的一个仅有三分钟的小版块——广播短剧《甄家轶事》,很多的听众以及本报的读者也是因为收听了这部短剧或是阅读了本报根据这部短剧改编的故事而喜欢上《照亮新闻深处》的。如今,《甄家轶事》第二季也已经开播,作为这个版块的制作人,程涵回忆着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辛苦更有喜悦。
两年多前,为了让《照亮新闻深处》这档节目更加新颖和生动,玉龙找到了程涵,希望以广播短剧的形式,推出一个科普辟谣的版块。“首先就得从人物设置入手——如果仅仅设计为两个人,一个传谣,一个辟谣,那就很像相声了,显得不生活化,真实性差。那么就设计三个人物,有传谣的,有信谣的,还有辟谣的。可是,三个人的人物关系,又给我们出了难题。最后,经过反复推敲,确定了三位剧中人物为兄妹三人组,女生的存在要比纯粹的男生戏更有趣味,同时,三个人物的‘分工也就定了下来——三弟偏听偏信,专门传谣,二妹左右摇摆面对谣言不知所以,只有老大知识渊博,专门辟谣。”程涵回忆道,“说道给三位人物取名字,我们觉得越直白越好,让观众一听就明白,于是,甄知道、甄好信、甄好骗三个带着鲜明特色的名字诞生了,他们的性格也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一目了然。”
不过,正是因为节目的内容是科普,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要把那些纯科学的词语转化成广播语言,甚至是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尽管我们筛选出来的新闻都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但是,新闻素材中涉及到的很多化学元素、物理常识,普通老百姓是听不懂的。于是,我们得自己先消化一遍,再用打比方、对比等方法,用生活化的语言展现出来,这就是科普。”程涵说道。
由于在广播剧创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程涵不仅将三分钟的短剧设计得非常严谨,而且还会在每集当中加入一些幽默诙谐的包袱,让这部科普剧非常的鲜活,不再是干巴巴的说教。“配音其实是一个很欢乐的过程。”程涵说,“每周,大家找一个下午,昊洋扮演大哥甄知道,静娱扮演老二甄好信,玉龙则扮演三弟甄好骗,自己做现场导演,四个人一口气录上十集,非常的开心。”
程涵坦言,一百多集《甄家轶事》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提升。“很多东西,我也是一边做才一边知道的,特别是跟自己生活中产生关联的事情。《甄家轶事》也让自己长了很多知识——过去,自己也确实相信过一些谣言,还是《甄家轶事》给辟的谣——其中一集‘酵素的真相,让自己记忆犹新,我就曾经专门儿去国外买过好多酵素,当时还挺相信这个的,结果做了这期节目才知道,根本就没有那么大的作用,就是一种酶嘛!于是,觉得盲目迷信外国的那些产品,也是伪科学。”程涵说。
靠明星制造
要让受众和我们的节目产生黏性
“一个好的记者,也是一个好的社会活动家。”张红力副台长这样评价玉龙这些年的辛勤耕耘。
新媒体时代,玉龙把微博、微信、视频直播等新型的信息传播手段都用上了,如今《照亮新闻深处》叉和北京时间合作,广播节目也可以直播了,这无疑为科普节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張红力说:“作为一个主持人,玉龙在做节目方面,语言把控方面,有他独到的优势。同时,在和科学专家交往的过程中,也是非常好地把握了每个人的需求,所以和他们的相处都非常融洽,这也使科学家乐于为他助力。所以,玉龙圈粉突破百万。他的影响力的扩大也带动了这个节目,这既有传播平台的优势,更有主持人努力的结果。”
作为分管台长,张红力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我特别主张把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打造成明星主持人,这样受众的黏性就增加了——我们会因为某个喜爱的明星加盟才去看电影、看电视,那我们也可以打造我们的明星主持人、大V主持人,吸引听众来听节目,增加受众的黏性,这也是这个节目能够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几年的辛苦耕耘,玉龙也成为一名科普达人——2014年担任北京科普宣传大使;2016年获得北京科学达人秀冠军;同年,他还获得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九部委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11月,成为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
靠勇气挑战
直面困难,良性循环
成绩已经是过去式了,玉龙和记者聊的更多的是如何在未来把节目做得更好。“我确实很想把这档节目做得更大,希望通过团队化的运作,让我们的节目不仅仅是停留在一档普通的广播节目,它应该有更大的覆盖人群,有更广阔的收听市场。其实从传播的角度来讲,它还可以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因此,希望得到方方面面的更大的支持。同时,我就希望通过我乃至更多人的努力,让科学家了解我们北京电台,了解《照亮新闻深处》,进而对我们产生信任,能够参与到我们的工作当中来,来得到科学界内部更多的认可。”
为此,玉龙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在北京广播电视台,建立起科普专家智库。“媒体人要肩负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为社会传达信息,然而,科学是容不得错误的,如果在信息传达过程中有错误有纰漏,反倒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我希望能够通过我在节目当中积累的科学专家,给咱们整个北京广播电视台提供一些懂表达、懂科学的科普工作者来作为我们的嘉宾智库,能够让咱们的节目在科学传播这个领域传出去的声音都是正确的,经得起推敲的。”玉龙说。
张红力副台长也表示,未来的节目要更多地介入生活,开展线上线下的科普活动,让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们利用假期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满足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同时,还要更多地培养出像玉龙这样的科普达人、明星主持人,打造出更多的科普类节目,让科学的传播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