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2019-03-23雷凡培

军工文化 2019年2期
关键词:强国海洋习近平

雷凡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这些重大论断对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国家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作为军工央企,中船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结合船舶工业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实践和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中国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必须立足自主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必须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在探索中国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始终立足自主可控,掌握发展主动权。

立足自主可控必须下定自主创新的决心。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要牢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因此,我们必须下定自主创新的决心,奋发图强,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把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立足自主可控必须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心。中华民族历来有创新图强的优良基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整体科技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特别在载人深潜、量子通讯、移动通信、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我们已经先人一步,进入领跑方阵。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有力地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引领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创新自信,敢于挑战权威、树立标杆,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立足自主可控必须找准自主创新的重心。自主创新必须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导向,找准重点和关键集中发力。当前,尤其要在那些事关根本和全局的关键领域下大功夫,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对于企业而言,要切实发挥好创新主体和推动创造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围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科技攻关,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围绕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以重大创新工程实施、关键产品研制等为抓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成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构建起多方参与、协作共赢的创新体系,发挥创新合力。不断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發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释放自主创新潜力。

立足自主可控必须保持自主创新的恒心。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涉及科学原理、基础材料、制造工艺等方面的整体系统性跃升,这些都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自主创新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奋起直追,经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弥补差距,实现突破。在一些打基础、顾长远的前瞻性、基础性、引领性、原创性研究领域,只有坚持持续不断地资源投入和长久地钻研深耕,才能取得进展和突破。必须有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 “挖井人”的精神,把自主创新工作持续引向深入,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中国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必须坚持开放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在探索中国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道路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始终坚持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

以扩大开放提升科技创新的高度。坚持从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脉络出发,把握科技发展大势,找准科技创新的方向。既立足本国,为解决国内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又面向全球,力求在人类面临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共同问题上取得突破,为解决全球问题、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贡献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积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找准科技创新存在的短板和差距,主动学习借鉴先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强化合作增强科技创新的效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科技创新越来越需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必须放眼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充分借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技术人才引进、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聚合全球高端优质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坚持开放合作创新,不断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大力开展联合创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制定,在全球科技治理领域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作为。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海洋强国建设,践行中国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对船舶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船舶工业坚持走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的创新发展之路,科技创新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在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领域实现全系列自主研制,产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端船舶自主设计能力不断提高,在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重点船型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逐步形成从浅海到深海、从勘探钻井到开采生产和作业运输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制能力;航母工程、载人深潜、船用动力、智能船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海洋科技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由“技术引进”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贯彻落实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中船集团将继续坚持走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的创新发展道路,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构建开放创新格局、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强国建设。

立足自主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优化供给结构,以绿色化、安全化、轻量化、智能化为重点,推动主流船型全系列升级换代;以丰富产品种类、填补相关领域空白为目标,全面提升高技术船舶与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自主化水平;全面突破船用柴油机、发电机组、綜合电力系统、节能减排装置等船舶动力产品设计建造关键技术;深入开展海洋开发利用与管控技术、船舶智能化和航运信息化技术研究,提高相关产品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坚持问题导向、应用导向,以创新性思维、超常规方式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研究,搞出自己的“独门绝技”,在颠覆性技术研发上先行一步、高人一筹。

集中力量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船舶军工央企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骨干和中坚,是我国海洋装备领域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实施“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通过技术大交叉、资源大汇聚、人员大协作、资金大投入,在重点领域实现战略突破,构建先发优势。中船集团将在豪华邮轮、智能船舶、智慧海洋、船用动力等领域选取一批代表未来海洋装备发展的重点方向,以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开展重大工程研制,构建联合攻关团队,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产品,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构筑引领优势。

放眼全球构建开放协作的创新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通过联合研发、组建合资公司等多种形式,与全球海洋装备优势企业、科研机构、著名大学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合作,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参与全球创新资源整合。加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与国外船级社、船东、设备供应商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海洋事业规则规范和海洋科技领域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在全球海事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着眼长远培育创新人才。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培育科技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构建一支高素质、能够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队伍。特别是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为契机,吸引、聚合创新人才,并通过项目和工程的实施,培养、锻炼高端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层次。进一步健全创新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完善有利于高端人才创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积极探索利用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激励制度,实现科技人员的贡献和价值最大化,激发创新热情,释放创新潜力。

猜你喜欢

强国海洋习近平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秦晋争霸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