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苏醒期躁动护理干预的回顾性分析
2019-03-23吴红玲
吴红玲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儿科,湖北 武汉 430300)
小儿苏醒期躁动是指麻醉苏醒过程中患儿出现的短暂意识障碍、知觉改变。表现为无法安抚的哭闹、手脚乱动。严重的患儿还会拔出输液管、输尿管以及气管导管等。患儿躁动往往导致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严重时还可引起意外伤害,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临床上各种手术患儿更易发生苏醒期躁动。我儿科针对这一情况,给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小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6年10月—2018年3月收治的术后患儿共81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7例,年龄1~12岁,其中男472例、女342例,眼、耳鼻喉手术492例,骨科手术172例,泌尿外科手术83例,肠道手术33例,胸科手术34例。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儿给予全麻后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儿除给予常规护理外,还给予我们制定的一系列特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1 术前访视
术前访视工作需要耐心细致,评估患儿的麻醉风险和耐受力之外,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讲解手术的方法和知识。
1.2.1.2 环境准备
麻醉恢复室为患儿设置特别床,特定的空间,布置患儿喜欢的温馨的氛围,分散患儿注意力,以减轻患儿术后的恐惧感和孤独感。
1.2.1.3 麻醉前准备
患儿在麻醉诱导时让父母陪伴,减轻患儿的焦虑。同时可在术前或术中预防性使用可乐定、芬太尼和咪达唑仑。
1.2.1.4 延迟苏醒时间
拮抗药物的使用不当会使术后躁动的比率增加,特别是患儿还处于较深麻醉状态时,强行用拮抗药物将患儿催醒,患儿会感到极不适应,会出现较重的躁动[2]。尽可能让患儿自行清醒后再给予拮抗药物。
1.2.1.5 专人护理
患儿手术结束后进入特定室,派护士在患儿床边,单手抚摸患儿额头,增强患儿的安全感。拔除气管导管后,在保证患儿安全的前提下松开约束带,以免患儿恐惧约束而产生强烈的对抗心理。
1.2.1.6 合理镇痛
疼痛刺激是诱发小儿苏醒期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1.2.2 评价方法
应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3]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根据患者7项不同的行为对其意识和躁动程度进行评分。7分=危险躁动,6分=非常躁动,5分=躁动,4分=安静合作,3分=镇静,2分=非常镇静,1分=不能唤醒。患儿 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5分,即发生苏醒期躁动。
1.2.3 统计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实验组407例患儿,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患儿29例,占7.1%。其中眼、耳鼻喉手术16例,骨科手术7例,泌尿外科手术3例,胸科手术2例,肠道手术1例。对照组407例患儿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患儿139例,占34.2%。其中眼、耳鼻喉手术85例,骨科手术33例,胸科手术15例,肠道手术5例,泌尿外科手术1例。实验组中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两组躁动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患儿苏醒期SAS评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苏醒期SAS评分情况
3 讨 论
据研究报道,小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可达43.2%,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结果。根据躁动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对患儿来讲,麻醉恢复室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又由于患儿缺乏安全感,会产生恐惧、焦虑和对抗,寻求安慰而又无法满足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躁动,术后采取一定的人文关怀措施,如心理安慰、鼓励以及术后心理疏导,能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疼痛与管道刺激等各种不能耐受的不良刺激,会让患儿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就会产生不安和对抗,合理的、适时的给予合适的镇痛镇静药物,能缓解患儿的疼痛刺激。由于残留麻醉药物的作用,患儿意识恢复,而肌松药的残留和芬太尼类药等麻醉药物的残留,会导致患儿因无法用力呼吸而发生严重的焦虑和躁动。气道梗阻,通气不足,发生低氧血症,易诱发躁动和不安。所以苏醒期不宜过快过早的苏醒而增加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不同种类的手术也会不同程度的引发苏醒期躁动。胸科手术、上腹部手术的患儿会因为呼吸牵扯伤口引发疼痛而发生躁动,扁桃体、腺样体手术的患儿会因通气障碍而发生躁动,鼻腔手术会因填塞物不适而发生躁动,骨科外固定架的患儿可能会因认知障碍而发生躁动。行眼科手术的患儿眼睛被遮盖,视觉受到干扰,麻醉苏醒过程中容易出现情绪的异常。合理的术前健康教育,增强患儿以及家长对手术的认知,能有效降低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小儿苏醒期躁动是小儿全身麻醉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患儿的心理和生理方面会产生巨大的伤害,对术后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临床上医生和护士必须加强对小儿苏醒期躁动的认识。我科根据患儿躁动发生的原因,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保障苏醒期麻醉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