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玉文化学科研究的时代使命

2019-03-23TEXT曾卫胜

中国宝玉石 2019年1期
关键词:玉器话语学术

□ TEXT 曾卫胜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玉文化研究快速发展,在理论上对一些重大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新探索,提出了新主张;在实践上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有关问题均有所回应和探究。2008年,受杨伯达先生暨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我执笔了《1999~2008中国玉文化玉学学术成果综述》,并出版了《辉煌十年 继往开来——1999~2008中国玉文化玉学研究成果精粹》一书。

今又过十年,很遗憾,这十年,学术研究气氛、学术成果、学术队伍等,都不见有明显起色。令人敬佩的是,杨伯达先生80~90岁高龄期间,出版了“史前玉文化研究系列”三部专著和《中国古代玉器鉴定》;陆建芳等组织团队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大型玉器通史《中国玉器通史》,于平组织团队撰写了《渎山大玉海研究》(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几个成果是近十年来的典型代表,无论从宏观、从微观,还是从专题,都达到了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玉文化研究也应肩负新的使命,要有更多新气象新作为。

一、在重大问题上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正确发声

中国玉文化研究不是脱离现实的抽象思辨,而应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紧跟时代步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倡文化自信,提倡人民要有信仰。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更复杂的问题、更尖锐的矛盾,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更迅速、更广泛、更深刻地变化和调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大是大非问题,需要我们运用中国玉文化要素积极发声,做出准确阐释。

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性问题面前,中国玉文化研究要有效回应,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正确发声。

敢于发声,就是要站在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光辉历程,站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长河的立场上,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立言;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与助推器,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

善于发声,就是要善于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美好生活需要;“君子比德与玉”,中国文化的君子品格、人民的高雅情操,通过玉文化得到体现与传承。

正确发声,就是要在玉文化研究层面,要善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世界道德文化的丰富养分,研究好玉文化学科的本质、价值、功能等基本问题。

二、立足当今社会生活实践进行开创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当今时代涌现出许多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形成许多新的社会关系模式,一些新的社会生活实践领域随之出现,如虚拟网络、人工智能等。这些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模式和社会生活实践领域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开创新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新的伦理道德观、财富观、社会健康风气等等问题。

中国玉文化研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点研究政治与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等的关系问题,研究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玉料开采与利用),研究阐释玉器审美的本质,研究阐释玉器题材与造型的时代风格,等等。在此基础上,以全新的思路、方法、工具、手段和话语,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玉文化的规范与引领,从而使之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推动力量。

三、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中国玉文化的研究对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代玉器作品的研究与阐释上,更要关注与现代玉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反响。现实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中国玉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随之不断创新。

目前,一些玉文化学研究成果之所以难以有效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难以在社会生活的新领域、新问题面前强力发声,难以有效规范和引导现实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队伍多数为文博考古系统专家,他们的使命就是探寻研究古代文明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他们对现实社会玉器玉文化的关注较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玉器审美、玉器价值体系、玉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用功较少。大专院校、珠宝机构的研究者都是理工科的知识结构,多数对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史不太熟悉,古今难以融会贯通,有的甚至望文生义、曲解误解。

研究方法和手段过于陈旧落后、抽象单一。一些玉文化学研究者不善于借助新技术、不擅长实证调查、不善用数据分析、不善于交叉集成,而是醉心于主观臆测、抽象思辨,用闭门造车的方式搞研究。这样的研究方式不可能有效应对开放多元、变动不居和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生活。时代要求我们加快玉文化学研究方法创新,主动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大胆尝试新技术、新工具、新手段,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快推动中国玉文化研究的创新。

惜玉坊 供图

惜玉坊 供图

翡翠物语 供图

惜玉坊 供图

百萃珠宝 供图

四、推动话语体系创新发展

概念、话语及其体系蕴含着独特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目前,中国玉文化研究话语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话语体系建设仍滞后于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社会生活。这既阻碍了研究的深入,也抑制了研究作用的发挥。

中国玉文化研究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形成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当代价值观念的话语表达体系;采取易于理解和接受、感染力强的传播方式,通过高质量的影视传播、书籍出版、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等形式实现文以载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等以恰当的方式和载体生动表达出来;积极主办、承办影响力大的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珠宝学研究的话语体系建设,掌握更多话语主动权。当前,创新中国玉文化研究话语体系,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力:一是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话语、概念,借鉴国内外文化学研究的优秀话语表达方式,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玉文化研究话语体系。二是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进市场,从人民群众生动鲜活的实践中发现、捕捉、吸纳富有表现力、感染力和生活气息的话语,探索话语表达方式。三是站在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比较发现中国玉文化的优秀要素,研究论述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五、研究人员的社会责任与洁身自爱

从事玉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应秉承“君子如玉”的道德修养,遵循实事求是的精神,“洁身自爱”,不以“玉文化”为幌子谋取不义之财,更不应以玉文化专家的名义参与一些不严肃的、容易误导大众的商业行为;从事玉器加工贸易和收藏的专家、藏家、企业家,应遵循“玉美”的审美情趣,不用负面的题材,不用有悖道德传统和社会公认审美趣味的题材,更应遵循诚信、健康的商业原则,使玉文化的传统能够永葆青春地传承下去。

六、学术术语和概念的标准化问题

玉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背景、职业、专业不同,在表述、运用、理解学术术语和概念时异彩纷呈,差距很大,尤其对“和田玉”、“软玉”、“真玉”、“非真玉”、“昆山玉”、“昆仑玉”等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的矛盾与逻辑混乱,影响了玉文化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广泛性,影响了人们对玉文化成果的接受与传播。希望能够组织专家制定一套科学的、标准化的学术术语和概念;希望专家学者们对已有共识的术语和概念能够规范运用和解释。我们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和自由、创新的学术气氛,提倡运用清晰简洁而科学规范的术语和概念。

七、学科发展方向

1.大力加强玉文化的学科意识的培养,使“玉文化”成为真正的学科,努力推动玉文化走向主流的社会文化,联合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把玉文化的研究成果向社会转化,扩大玉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2.大力培养玉文化研究人才,每个地域文化应尽力造就一些领军人物或有影响力的人物,形成玉文化研究的社会气候,更新学科知识、扩大学术视野,丰富研究方法、提倡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气氛、形成学术流派;

3.形成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大力加强基础性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促进各地各级文博部门和有实力的收藏家向学者专家开放资料和实物;

4.加强对玉的文化要素、玉的加工工艺学、玉的思想史、玉的交流史等等课题研究;制定一套逻辑清晰、概念规范的标准;深入探讨一些专题性强的课题;探索多种形式的“座谈会”、“论坛”,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成立“学术委员会”,对众多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审核、优化,尤其对学术论文的发表与结集出版应择优编审,尽量防止一些粗制滥造的论文论著流向社会、误导公众,尽量向社会提供优质的论文论著;

翡翠物语 供图

5.加强对流失海外玉器的研究,力争能影响和促进一些珍贵的流失玉器回归祖国;

6.加强对当代玉器市场的指导,引导当代玉器市场传承优秀的传统玉文化,加强对国际社会的宣传与影响。

唯有如此,玉文化研究才能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再过十年,当我们盘点总结时,可以欣喜、可以洋洋洒洒,可以自豪地又称“辉煌十年”!

猜你喜欢

玉器话语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学术动态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西汉玉器的鉴定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