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化学学习活动的细化

2019-03-22席云芳顾倩颖

化学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高中化学

席云芳 顾倩颖

摘要: 区域调研发现,当前部分高中化学学习活动中生主行为对所占比例虽较高,但行为对变换频率过低,说明活动设计及实施比较粗放。在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设计、活动中具体处理方式、教师指导等方面均不明确。结合“鎏银工艺初体验”活动的设计及实践,主要针对高中化学学习活动的细化进行浅析。

关键词: 生主行为对; 学习活动; 高中化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2-0026-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化学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探析

1.1  问题提出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面对化学课堂教学这一复杂事物,高中化学学习活动的细化在构建高效化学课堂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区域化学学科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部分高中化学学习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活动数量少,二是时间短,三是思考不全面。将调研课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分解,统计结果表明部分课例中生主行为对所占比例虽较高,但行为对变换频率过低,说明活动设计及实施比较粗放。

1.2  调研实施与分析方法

通过“浸入式”驻校调研,借助CPUP模型[1],重点观察、统计了12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生主行为对时间占比、行为对变换频率,从定量、精细化角度分析高中化学课堂中学习活动的现实情况。

教和学的行为总是成对发生和存在的,称之为“教学行为对”(以下简称IBP)。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个个这样的IBP以活动逻辑为主线组成的。其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行为对“师主行为对”包括“讲”、“问”、“展”、“控”四小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行为对“生主行为对”包括“思”、“动”和“交”三小类。以“生主行为对”的“动”为例简单说明,见表1。

以学生为主的IBP时间占比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1.3  主要调研结果

统计了12节课的IBP,将每节课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分解,统计IBP时间占比(见图1)。发现12节课的生主行为对在时间上已经占据较高比例,说明大多数教师已有了以学生为主的意识,这一点值得肯定。

进一步统计分析,12节课IBP出现了16~59次,平均时长为0.4~1.3次/min。详见表2所示。根据我们的研究数据,常态高中化学课堂上,多数变换频率在0.6~1.3次/min。常态化学课堂上,过低的行为对变换频率可能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单调、乏味,过高的频率往往可能与任务的小台阶、活动的形式化和内容的肤浅、问题的琐碎相关。显然,部分课虽然以学生为主的行为对占了时间的多数,但行为对变换频率过低,说明活动设计及实施比較粗放。

部分课例不仅有活动数量少、时间短的问题,而且思考也不全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目标设计不明确。整体上来看,一些活动目标设计不明确。有些设计只是考虑知识目标,缺少更加全面具体的设计。在重难点的分析、核心内容的把握、过程方法设定或策略的选择等方面比较含糊。(2)活动过程设计不明确。现实往往比预设要复杂得多,部分学习活动可能会由于活动过程设计不充分等各种原因流于形式,比如本来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探究的学习活动,因为缺乏全面、详细、灵活的活动过程计划,没有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学生接受的心理顺序合理安排学习活动[2],一旦偏离教师的预期,很容易会由学生探究直接变为教师讲授,学习活动便不了了之。(3)活动中具体处理方式不明确。活动中具体处理方式,如问题引导、规格要求、学生分工、工具支持等不明确。以学习活动中问题引导为例,教师课堂教学设问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一些问题切口大而不精,导致学生质疑、释疑的意识和能力欠缺。(4)教师指导不明确。分析部分课例,虽然学生展开了实践和体验活动,但过程中理应承担教学指导任务的“师主行为对”(包括“讲”、“问”、“展”、“控”)落实并不到位。以“控”为例,活动指导方面,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活动提出指导性建议不够明确;交流引导方面,部分教师对学生讨论交流中的问题无法给予恰如其分的指导;评价指导方面,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表现给予评价不足。真正要做到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对教师能力要求很高。

2  化学学习活动细化的思路与方法

2.1  学习活动设计粗放的原因

学习活动设计粗放,往往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

(1) 教学习惯问题。学习活动设计粗放,有些时候是因为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感悟或交流,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得出结论或担心教学进度受影响,其实这也可能是教师长期“包办”的教学习惯造成的。

(2) 统筹规划不足。学习活动设计粗放,更多的是统筹规划不足的原因。很多教师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教学进度受影响,活动准备的工作无法充分保障,同时对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活动还缺乏整体的规划。导致过程中学生很难把新内容的逻辑意义转化为易接受的心理意义,将外部的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3) 学习目标窄化。学习活动设计粗放,体现学科内涵不足,往往是教师仅仅关注知识的落实,窄化学习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更是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2.2  学习活动细化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指学生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同学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一系列操作的总和。从学习策略的角度看,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单独进行,也可以是共同合作(如师生交流、小组讨论)。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学习者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真正把握学生学习的实质[3]。

细化学习活动,可以把学习内容或者任务潜置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活动的建构,设法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更直接、充分实践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3  化学学习活动细化的要点

要解决设计及实施粗放的问题,就需要进行化学学习活动的细化。

2.3.1  精心选择活动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在活动实施前,心中对每个活动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这应该成为教师设计活动内容、活动具体处理方式、确定指导重点的前提。活动的选择,需要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性地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和确定教学措施。关注活动在整节课、整个单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前后的衔接。同时,必须指向学生,认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十分确切地表达出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结果。学习活动不是孤立的,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活动目标应该具体、明确、便于落实和操作。便于操作的活动目标体现在目标结构简单易行,评定的标准简单明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学的基本程序。既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能体现思维升级的进程和学生能力增长的阶梯进程。

2.3.2  细化活动安排

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离不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活动的整体安排。活动的安排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活动的任务和主题,设计活动的基本流程和步骤,制定活动的规则,建立活动的评价机制,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4]。有效的活动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完整的活动进程安排包括导入设计、活动安排、提问设计、线索设计、结束部分的设计,明确与每个环节相对应的活动意图。活动安排需要思考知识与技能是如何获得的,需要经历什么样的探究过程,需要用哪些科学方法;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教学条件,设计、组织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促进活动目标的达成。

2.3.3  充分展开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应该是在一定目标引导下的主动过程,需要教师整体设计规格要求、分层设计引导问题、精心设计活动资源、创设分工合作的环境、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或舞台。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设计时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从目标设计、线索梳理、学生活动、问题设计、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比如问题设计方面,善于细化设疑和激疑,应该是教师首要的基本教学技能,在学习活动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而发展起来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体验乐趣,获得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启迪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3.4  强化过程指导

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每一个学习活动的过程有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对活动过程的指导、对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難的小组进行引导与帮助、对组内活动不协调的小组进行调控等。比如设计课堂交流活动,让学生表达观点,分享各自的思考和对问题的见解;设计合作讨论,通过生生间的交流,激发兴趣,激起思维的火花;设计课堂阅读,对核心概念的深入学习和辨析等,有的内容还可以设计多媒体演示,使问题更直观、更动态地帮助学生思考;加强课堂教学时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真实思维在课堂上展现和分享,使教师能更有效地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化学学习活动细化的案例分析

3.1  活动内容及安排

银镜反应是沪科版高二化学下册第12章“12.3家庭装潢说甲醛”中反映醛基性质——还原性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一般仅限于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但有时实验结果不太理想,如银镜不够光亮、有脱落现象,甚至有时出不来“银镜”[5]。而学生由于仅仅观看演示实验的现象,又缺乏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因此停在“看热闹”的层面,导致很快遗忘。

“鎏银工艺初体验”一课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银镜反应相关的学科知识承载学科素养具体内容,根据化学学科特质,细化了本节课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一: 复习银镜反应实验操作;活动二: 设计鎏银方案。设计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充分“思”、“动”、“交”,活动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详见表3)

活动一: 检验葡萄糖中是否含有醛基复习银镜反应复习巩固。回顾: 如何配制银氨溶液?反应的条件?反应对温度有什么要求?如何确定加入氨水的量?如何保证最后1滴氨水加入后沉淀恰好消失?还有什么操作能更好地保证沉淀恰好消失?学生对于银镜反应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设计的问题能较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复习巩固旧知、参与到讨论中去。在过程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

动手完成银镜反应初步体验银镜反应实验在鎏银工艺等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两人为一组,完成银镜反应,并写下结论(此刻发放许愿瓶,同时直播某一组实验情况),学生互评选出两到三组作品展示,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初步体验银镜反应在鎏银化学工艺中的应用,熟悉水浴加热等实验技巧。作品成功率很高,学生展示过程中兴趣越来越浓。

分析银镜反应通过对鎏银工艺实验的探究活动,掌握水浴加热等实验技能,经历应用原理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同时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问题链: 刚在试管内加入了哪些药品?银单质出现在试管的内壁还是外壁?这两者有何联系?该反应的条件是?反应时,试管的哪一侧温度较高?该反应过程中有何注意事项?活动的充分展开,首要任务便是使学生对此先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做完试管内侧的银镜反应后紧接着提出“将银镜镀在外侧”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是创新的种子,这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才会对相关知识产生强烈兴趣进而为接下来的自主设计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二: 鎏银工艺初体验设计鎏银方案

引发思考。此刻每一组同学桌上都放着一只许愿瓶,许愿瓶总是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心愿,接下来能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将银镀在许愿瓶外壁上,用金属光泽点亮大家小小的心愿呢?相互讨论,试着在活动二写出该方案所需的用品和步骤。学生在动手完成银镜反应之后,基于自己亲手体验和经验知识,小组讨论设计鎏银方案。解决“银氨溶液和银层的相对位置”和“如何持续提供热量”这两个问题。

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选取一到两组学生方案进行可行性讨论,进一步完善方案,最好能有几组不同的方案,同时进行,根据现象讨论优劣。

1. 确定银氨溶液出现在许愿瓶外壁。

2. 用何种方式使银氨溶液出现在许愿瓶外壁。

3. 如何提供热量,哪一个部分的温度较高?

4. 注意事项(活动二的量要大于活动一;用胶头滴管将热水加入许愿瓶中;活动二热水温度略高于活动一;反应过程中不要去晃动许愿瓶)。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不断发现方案中的不当之处,不断完善鎏银方案。学生集思广益,有多种不同的方案思路,这就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之后,将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中,学生的思维会插上想象的翅膀,提出不同的猜想,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方案,这样可能会有超常、独特、新颖的想法出现,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增加其成功体验,学生设计出的活动方案不断完善与优化。

鎏银体验感受交流。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案,为许愿瓶穿上光亮的外衣,点亮心愿。几组同学代表带着小组作品到讲台展示并评价,分享收获(注意事项、失败的原因、成功的关键、感受等)。

3.2  实施过程及分析

本节课引入部分在引导学生对活动产生足够的兴趣之后,紧跟着便是要学生根据活动一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自主进行新的活动设计。在设计之前要先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活动一后花了一些时间分析,为后续设计方案做好知识储备。刚开始时学生设计出的活动方案可能并不是十分的完美,所以提供了开放的活动课堂,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同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形成开放性心理,同时不断地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勵,要知道“万事开头难”,必须要让学生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这样他们在之后的活动设计中才能够越来越熟练,方案也能越来越优化。

通过对银镜反应的充分理解,设计鎏银工艺活动方案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所以如何让学生在银镜反应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体会并重视关键操作的注意事项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我们熟悉的试管内反应改成将银层镀在玻璃品外壁上,虽然只是由内到外的一个小小的改变,但是考察了学生对于银镜反应的深层次理解。学生必须先解决“银氨溶液和银层的相对位置”和“如何持续提供热量”这两个问题,才能制得较为光亮的鎏银工艺品。

3.3  化学学习活动细化的效果

“鎏银工艺初体验”一课的学习活动细化落实情况如何,我们对教学的过程和状态进行分析研究,提取、整理了课堂教学行为对的信息。

统计本节课,39.92分钟(2395秒)的课贯穿了两大活动,包含38个教学行为对。其中师主行为对16个,用时14.35分钟(861秒),占比35.95%,平均时长为0.90min·次-1;生主行为对22个,用时25.57分钟(1534秒),占比64.05%,平均时长为1.16min·次-1。整节课的教学行为对平均时长为1.05min·次-1,行为对变换频率在0.6~1.3次/min,契合郑长龙教授课题组常态高中化学课堂的研究数据。

由此可见,本节课的行为变换频率恰当、生主行为对时间占比合理。从定量、精细化角度说明“鎏银工艺初体验”一课充分给予了学生主动获得感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何鹏, 郑长龙, 尹学慧.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特征解析——基于课堂教学系统CPUP模型理论的案例分析[J]. 化学教育, 2014, 35(5): 1~4.

[2]王婵录. 浅谈基于实验的高中化学教学活动过程设计[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 (15): 75~75.

[3]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 学习活动[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左学国. 基于学生经验的生物课堂学习活动设计[J]. 中学生物学, 2018, (2): 20.

[5]车琳. 银镜实验方案的最佳可视化探究[J]. 化学教与学, 2017, (1): 95.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的运用研究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从设置学习活动开始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