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视阈下谷文昌生态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探析
2019-03-22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九大更是把其作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六十余年前的东山岛,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群众进行治沙抗旱,筑坝修堤,采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生态循环产业,用行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谷文昌始终坚持以发展为民为基本前提,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问计于民为根本路径,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以创富利民为最终目的,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将“鬼岛”变“宝岛”,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提高。时至今日,东山人民仍然以“先祭谷公,再祭祖宗”的实际行动表达对谷文昌的敬意。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所说:“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与交流。”[2]谷公已去,但留下的生态发展理念却历久弥新。在倡导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今天,谷文昌的生态发展理念仍然有很高的借鉴价值,需要我们去不断挖掘。
1 谷文昌生态发展理念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3]谷文昌所践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是在上世纪50~60年代其执政东山期间形成的,他在东山领导的有关防风固沙、排涝抗旱、发展绿色循环产业等生态发展实践也是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本真的民本思想和不畏艰苦、勇于开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1.1 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展为民是基本前提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4]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谷文昌初到东山看到自然条件恶劣、民生凋敝的景象,他默默垂泪:“不解除群众的疾苦,我们心里有愧。”要想改变东山落后的面貌,就必须先改善东山恶劣的生态条件,让东山焕发绿色。他提出“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的思想,领导人民群众和风沙斗争,面对接连而来的失败他曾说:“制服不了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最终战胜困难取得显著的效果,让东山人民免受风灾之苦,给子孙后代带来享用不尽的生态红利。在“民本思想”的指引下修筑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积极发展循环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山落后的面貌。即使文革期间下放到红旗大队劳动,他依然初心不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不带私信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崇高理想,看到红旗大队的村民吃不饱饭,他急得睡不着觉,妻子宽慰他,让他不要插手红旗大队生产的时候,他坚决地说:“这哪里是插手,看着群众在挨饿,所有的共产党人,都有责任解救他们,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谷文昌借助东山时期抗击风沙的经验,带领红旗大队的百姓改良种植方式,肥沃土壤,最终让大队的百姓告别饥寒。像这样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常常教导党员干部“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为人民服务永无止境”,“他把解除人民群众的疾苦和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其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5]
1.2 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问计于民是根本路径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6]习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是几个人经过短时间劳动就能实现的,而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齐心协力打好这场硬仗。身先足以率人,谷文昌的榜样作用是生态发展理念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不管是在东山岛与风沙和旱涝灾害的搏斗中,还是在被下放的红旗大队,他都奋战在第一线,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被老百姓亲切的称为“老八路”。正是凭着这样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革命精神,谷文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在谷文昌的感召下,东山人民斗志昂扬投入到了生态建设的大潮当中,在防沙造林时期,东山县党政军民、男女老少齐上阵,掀起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数天时间栽上了20万株木麻黄树。1959年全县广泛开展护林教育,加强病虫防治,建立起62个林业队,有护林员1 100多人。在修建八尺门海堤时期,谷文昌带领全县军民奋战一年,终于使得天堑变通途。“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参与,谷文昌的生态发展理念才能够变为现实;正是党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创造这样一个伟大的生态治理奇迹。 ”[7]
1.3 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创富利民是最终目的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到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百姓排忧解难。”[8]多年来,东山群众每天期盼着摆脱贫困和饥饿的折磨,谷文昌经过调研发现,人民生活贫困主要和东山恶劣的生态有关,两个因素相互牵制着彼此。要想提升东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首先必须在生态治理上下功夫,要想彻底改变东山恶劣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将重点聚焦于提升东山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循环产业。所以在反复论证后,谷文昌准备建立一套将改造自然环境与发展社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的“东山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大力开展造林、修海堤、筑水库、打水井、挖塘坝等生态治理的活动,不断改善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夯实生态基础;面对落后的工业、农业、渔业,结合东山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产业,为自然环境的改造提供物质保障。“这样的相辅相承的发展模式,使东山县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全岛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显著提高。”[9]谷文昌把生态发展作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的基础,指明了东山绿色发展的前路,为日后东山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谷文昌生态发展理念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宝贵的财富,同时也为国家粮食安全、国土安全提供长效的生态保障。2018年国庆前夕,习总书记视察东北的时候再一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10]以此鼓励东北人民继续践行绿色发展思想,让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谷文昌在东山的生态实践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寄托,他用东山的发展成果表明了不仅是冰天雪地,就连寸草不生的地方也可以变成金山银山。谷文昌生态发展理念的形成距今已过去六十余年,但是其践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我国现阶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理念高度契合,具有很深远的指导意义。
2.1 贯彻群众路线,树立宗旨意识
“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未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1]“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必须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各项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冲锋陷阵,忘我奉献。”[12]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素质,需要我们落到实处。谷文昌执政东山的十余年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也要深刻意识到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间的鱼水之情,密切联系群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宗旨意识,首先要做到心中装着群众。古语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作为共产党党员,就应该如谷文昌一样,用自己的真心和赤忱对待群众,打动群众。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中。树立宗旨意识,其次要做到密切联系群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过天。深入基层调查无疑是了解民生的最佳路径。“党员干部面对民生问题,要真正沉下去,静下心,摸实情,出实招;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把各项活动安排到基层的前沿阵地;要为基层排忧解难,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13]
2.2 增进民生福祉,保障人民利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增进民生福祉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根本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不管是执政东山期间种植木麻黄树治理风沙、修八尺门海堤连接内陆,还是筑水库、挖水井对抗旱涝灾害,甚至是被下放劳动时改良稻田增加粮食产量,谷文昌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在始终如一地把增进民生福祉装在心间,努力让老百姓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如今六十余年过去了,人民群众再也不会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但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还是存在着不少民生问题等待着新一代的共产党人去解决。
一是需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学习;办好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二是需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加快制定完善就业政策,通过拓展就业岗位让更多人得到就业岗位;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创业的指导、扶持力度,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三是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全面加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实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覆盖。“进一步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住房供给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平,增进民生福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15]
2.3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绿色产业
贫困的原因更多的是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这样的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我国很多地区秉持着“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理念,不仅没有摘掉落后地区贫困的帽子,反而给生态脆弱地区的子孙后代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谷文昌倡导的生态发展理念与现在生态扶贫的中心思想是一样的,其核心都是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关系,从而解决生存与生态之间的对立问题,达到既保护生态,又达到了提高困难群众经济收益的目的。中国山、林、沙区占国土面积近80%,其间分布着全国60%的贫困人口,脆弱的生态是这些地区面临的主要困境,改善生态,发展可持续的绿色循环产业,是促进当地贫困人口走向富裕的最佳途径。生态扶贫不仅对党的扶贫惠民政策作出了更细致、更长效的解读,而且更强调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基调。生态扶贫的有效开展,将改变过去的传统扶贫方式,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首先,要处理好“扶贫”与“扶志”的关系。从谷文昌号召全体东山军民改造东山生态环境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扶贫必先扶志。我国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贫困地区人民的依赖心理,并没有树立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状态的意识。生态扶贫的提出就是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角度,让人民群众深切感知靠家乡的山山水水也可以获得财富,增加其获得感,调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其次,要全体民众参与,共同推动生态扶贫事业向前发展。生态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仅要靠政府的努力,广大人民群众同样也是参与主体。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协调合作,用高质量的生态扶贫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督体系,在生态扶贫的工作中,政府应该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生态扶贫工作透明化,提高生态扶贫的效率,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最后,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促进产业“红利”。谷文昌结合东山地缘优势,改变传统低效率经济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制盐业、捕捞业、养殖业和基础工业,这样的生态发展思想对于今天也有借鉴意义。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的新模式,走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致富道路。一方面推动传统农业改进升级,打造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地理区位特点和独特民风民俗,建设旅游风景区。“政府将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产权转化成股本,收益方式按股分红,并且不断开辟新的旅游线路、拓宽服务市场,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竞争力,积极通过旅游业反哺农业,打开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路径,让贫困人口享受发展生态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达到脱贫的目的。”[16]
3 结语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东山百姓说:“谷文昌精神是红色的,事业是绿色的。”谷文昌的生态发展理念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东山小岛上,但其发展理念的本质却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谷文昌的生态发展理念也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绘就更加美好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