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成因及对策探析
2019-03-22张恒
张恒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 226019)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不断推进。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诸如大学生的素质越来越良莠不齐、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参差不齐等情况。其中,大学生学习困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学习困难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障碍问题、就业问题等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对学校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 大学生学习困难表现及影响
1.1 学习困难的定义
学习困难(study difficulties)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障碍,主要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考、数学计算与推理方面出现困难,是多种消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困难群体不仅在学业方面落后,而且还表现出社会性发展不良或心理行为问题。显性的学习困难指脑认知加工系统功能不健全或不协调所导致的学业问题,隐性的学习困难指成绩与个体努力或智商不成正比,学习结果达不到预期,主要表现为课程学习中出现单科、双科、多科或全科低效。该文采用隐性的学习困难的定义。
1.2 学习困难表现
因学习困难生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长,且致因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但从其结果上来看,我们一般可以将其表现形式概括为以下两类:
一是一学期多门课程不及格类型。这类学生一般会被定义为班级里的“后进生”或“差生”,且这种类型的学习困难生一般很难再度把不及格的课程修到及格。同时也因不及格的课程逐渐累积,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进而导致学生彻底对学习丧失兴趣,最终很难按时毕业,影响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对学校的学位授予率、就业率等方面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是一门课程多次不及格类型。相较于第一类型,该类型的学生大多是由于中学阶段对该课程或相关课程没有打好基础,或本身对该课程兴趣不大而导致多次考试均不及格的情况。在其他课程上,这一类型学生都“游刃有余”,唯独在某些课程上表现得很不尽如人意——即使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通过该课程的考试。
1.3 学习困难造成的影响
不同于中小学,学习出现问题后家长或教师会比学生更迫切,也更愿意帮助学生一起找解决办法——而大学更强调的是自主学习。此外,因地域限制,家长也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因此,当出现学习困难时,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自主处理”。但由于其找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进而导致学业不良情况愈加严重。在遇到这种情况后,学生所遭受的挫折感、无力感更甚,对学习的动力愈加不足,从而造成自我效能感降低、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的还会引发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
2 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成因分析
2.1 学习动机缺乏
大学生在初入大学后大都会出现一段“迷茫期”。在高中的“考入大学”目标达成后,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加之大学生活的自由性、丰富性,很容易让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动力。同时,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而言,毕业、就业的压力还没有波及,让大学生误以为学业成绩“60 分万岁”,进而使得学习困难问题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没有深入的了解,学习时提不起兴趣,在转专业无果后便自我放弃,严重缺乏学习动机。
2.2 学习不适应
因适应不良造成大学生学习困难,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习方式上的不适应。大学的授课模式不同于中学,更强调的是自主性学习。有研究表明,学生因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同时学生本身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有的学生因不能及时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故而出现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的情况。第二,学习内容上的不适应。大学的课程内容更具有专业性。且每一学时的课程内容量也远超中学时期一课时的内容量。若学生没有及时预习、课后复习、拓展阅读,很难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效果也微乎其微。第三,学习环境上的不适应。首先,大学的课堂环境与中学相比更加自由,互动性环节增多。这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而言,起初会不太适应。其次,宿舍学习环境的好坏也能影响到他们。进入大学,部分学生的生活仅局限于教室、食堂、宿舍,因此宿舍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情况。但因为宿舍同学来自不同地域,生活、学习习惯上的不同又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宿舍生活,故而影响他们的学习。
2.3 学习情绪消极
有学者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和情绪因素互为影响。学生因为某门课程不及格而产生悲伤、内疚等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若没有及时排解,长此以往会逐渐消磨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学习产生无力感,没有信心能够通过考试。据调查,在学习困难生群体里,很多学生反映,当有一门不及格课程时还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以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去学习。但维持时间不长,再一次的考试不及格会给他们造成更大的打击,消极情绪积攒多了,会逐渐演变为厌学情绪或焦虑、抑郁情绪。当处于这些消极情绪当中,学生很难在课上或课后认真去学习,进而造成学业成绩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消极的恶性循环的后果。
2.4 学习认知不清
从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分析,认知在改变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看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上大学前后,学生会受到多种不良观念的影响,诸如前文提到的“60分万岁”“大学学习不重要”等,这些错误的对于大学学习的认知影响着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他们会认为,高中就是学习的“终点”。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得他们对学习丧失了热情,在学习的态度上也是敷衍了事,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花时间进行巩固,长此以往,学业成绩愈加不好。
2.5 学习意志薄弱
前文中提到,大学学习更多地体现出独立性、自主性。这需要学生有坚毅的意志品质和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但是,目前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普遍不高,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或学习目标,当遇到一些学习上的疑难时便畏缩不前,不能继续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这一类型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宿舍舍友打游戏、学生社团组织文艺活动等等,均能将他们对学习的注意力很快地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
3 基于心理帮扶层面的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
3.1 重视入学教育,从认知层面帮助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首个环节。作为在思想教育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应认真思考、用心设计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方案。从认知层面出发,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向他们介绍大学学习的特点、方法,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学习侧重点,引导其转变对学习的态度,更正对学习的认知,从一开始便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抓好大一新生的早自习、晚自习,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2 开展团体辅导,以专业方法帮助大学生正视学习困难
一般情况下,学习困难的大学生大都存在共同性的学习问题。通过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将同一类型的学习困难学生召集起来,借助团体游戏的方式引导他们去正视学习困难,分享学习体验,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采用专业的手段,如呼吸放松法、系统脱敏法、时间管理法等,缓解他们因学业成绩带来的压力,并帮助他们挖掘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重拾自信。
3.3 落实朋辈辅导,借榜样力量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学习困难生我们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帮其寻找优秀的同学或学长学姐结对,以优秀学生的朋辈力量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解决学习问题。以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在对党员发展过程中,我们嵌入了“结对帮扶”活动,让发展对象和同专业的一名学习困难生结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其解决学习问题,成为他学习的专属求助对象。同时,在帮扶过程中,不仅要帮助他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解决学习问题。实践表明,结对帮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学习困难生积欠的学分不断减少,对学习的热情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