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青铜文化展品的译介研究
——以铜陵博物馆为例
2019-03-22夏晨
夏晨
(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铜陵244061)
铜陵博物馆是铜陵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作为铜陵青铜文化的承载与传承,具有收藏、陈列、保护、研究出土青铜馆藏,并科学、准确、权威的向外界传播通铜陵特色地方文化的功能。展品陈列,是博物馆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青铜展品的译介,则是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译介,原是文学交流中进行的翻译活动[1];在青铜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其主要任务是青铜展品译成英文,对外展示中国古铜都文化与声音。
青铜文化馆藏的译介重点,不是纯语言层面的翻译与转换,而是以跨文化交流为目标,对具有独特价值和实际意义的文化意象进行的信息有效传递与传播。青铜文化馆藏译介,是双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民俗风俗差异、接收方式差异等特征[2]。在译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信道,使信息充实饱和,又避免信息过度,同时妥善处理因语言、文化异质带来的认知和信息转换阻碍,使青铜文化对外传播清晰、高效、通晓、流畅。
1 铜陵市博物馆青铜文化展品译介方式
在青铜展品馆藏的译介中,因青铜展品具有年代久远,文化内涵丰富的特征,其中文名称通常结合其形制构造、装饰特点、使用功能、文化内涵进行命名,如素面兽蹄足圆形鼎,鸭形流直柄盖盉,龙鋬绳纹匜,窃曲纹分体甗等。因此,青铜展品的英文译名也需要和中文名称保持一致,尽量兼顾其形制、纹饰、功能、文化特征。经过梳理,铜陵博物馆的青铜展品的英文译名,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1 音译
铜陵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涉及礼器,酒器,乐器,炊器,兵器,车马器,铜杂器等,博物馆对青铜器进行分类收藏。其中,表示类别的青铜器英文译名多是根据其中文名称音译而来,比如,匜(Yi),爵(Jue),鼎(Ding),盉(He),尊(Zun),镦(Dui),鉴(Jian),觚(Gu),铣(Xian),鐎斗(Jiao Dou),甬钟(Yong Bell)等。以汉语拼音音译为英文译名,表示类别,代表此类青铜器的总体特征。
此外,在赋有中国文化、民俗特征、行政官职的译介中,也多使用音译来展现其语言文化功能。比如饕餮纹(taotie),戴帻俑Tomb Figure in the Ze(帻,头巾),军司马印Jun Si Ma Seal(军司马,官职),宜子孙耳杯“Yi Zi Sun”Eared Cup,三乐铜镜Sanle bronze mirror,钟形镜 Mirror Shaped of Zhong,“大乐贵富”蟠螭纹镜“Da Le Gui Fu”Mirror with Interlaced Hydra Design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格的词汇,英文比较难对译出文化内涵,使用音译,使之与中文名称相匹配,使展品译名清晰简明。
1.2 直译
青铜展品器名通常是对器型、功能的描述性定义。直译,即对器皿中文名称的逐字翻译,用英文尽量还原其形制特征和使用功能。比如凤镇,先秦时期用来压席子的席镇,其形制为凤,译为Mat Weight Shape of Phoenix;鸟纽盖盉,1971年铜陵火车站附近出土的青铜盖盉,平盖上立一鸟,昂首直立,炯炯有神,因其形制精巧而有名。根据形制,译为Covered He with Bird-shaped Knobs,还原了其铸造特点。类似还有云龙纹镜Mirror with Cloud and Dragon Design,蛇首铜带钩Bronze Belt Hook Shaped of Snake Head,弦纹提梁壶Loop-handled Teapot with String Design,青铜剑Bronze Sward等,均是对青铜器形制、功能的客观描述。
1.3 增译
青铜器大气端庄,肃穆持重,为了体现出其国之重器,端庄稳重的特点译文会根据其特点和材质做适当增补。比如双柱兽纹爵Bronze Jue with Orge-mask Design and Double Pillar,饕 餮 纹 爵Bronze Jue with orge-mask motif。此两处译介中,译文在爵的翻译前增加了表示其青铜材质的bronze,来突出其古朴庄严,崇高尊贵的特点。
同样,在青铜器的使用功能上,也会出现增译的方式。比如,饕餮纹方彝(仿)Wine Cantaine With taotie Design。彝,是盛酒的器具,后渐成为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译文在此没有使用音译Yi,而是用Wine cantaine增补了其使用功能,使受众理解“彝”的使用范畴。
1.4 略译
针对较复杂的青铜器中文名称,英文译名会出现刻意忽略或删减不具有重大意义的细节特征,突出主体文化意象。比如海兽葡萄镜Mirror with Designs of Auspicious Animals and Grapes,在此Auspicious是祥瑞之意,Auspicious Animals是吉祥动物的意象,英文译文并没有突出“海兽”中“海”的地点归属。从展品中文名称和形制中,能感受到展品整体呈现的是吉祥福泽的意象,可能因此,刻意忽略局部细节,重点突出其福泽祥瑞的特点。
同样,青铜展品的纹饰译介中,译文会忽略无纹饰的信息。比如素面兽蹄足圆形鼎Circular Ding with Animal-shaped Feet。此鼎成圆形,有盖,盖上有三纽,中部有鋬,三足,成鼎立状。鼎周身呈青铜色,无纹饰。由此,译文介绍了其形制特征,略去其纹饰的特点。
在材质上的略译,体现在青铜复合剑Bimetallic Bronze Sward的译介上。此例中,译文使用bimetallic,来表示双重材料,体现其材料复合的特点。至于具体材料,并无体现。据查证,青铜是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铸造出形制锋利、属性耐磨的青铜剑器。青铜是中国冶金史上最早的合金,其铸造工艺是值得发扬和传承的。
2 铜陵市博物馆青铜文化展品译介评析
铜陵博物馆青铜馆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工艺、形制、纹饰、功能全面展现铜陵青铜文化的历史溯源。因此,在译介中,要着重突出青铜展品在工艺、形制、纹饰和功能的细节特征,充分展示其凝聚的时代特点和文化的历史传承。铜陵博物馆青铜馆藏的译介,清晰简明,较为准确的表达了青铜展品的基本类别和总体特征。但是,作为青铜文化的外宣推广,铜陵博物馆的馆藏译介,要兼顾青铜器形制、功能、纹饰的细节展示,考虑跨文化因素带来的意象差异以及可能产生的失误,在译文简练准确的基础上,用精确的语言和标准的语法格式准确、地道、传神的反映出青铜器代表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特征。
2.1 音译功能的单一性
铜陵博物馆的青铜馆藏主要是甗,匜,爵,甬钟,盘,鼎,盉,青铜剑,车马饰器等。器类丰富,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年代跨度长。在这些器型的英文译介中,除可以使用英文名词对应的器型,均使用音译法来概括其品种和门类。比如,素面越式盖鼎(Covered Yue Type Ding with Baldish Design)。此译名,含有两处音译,一是器型的名称和功能,鼎(Ding);二是其形制,越式(Yue Type)。译名总体展示青铜器的整体概貌,但是其使用功能和独特形制的具体内涵是音译无法传达的。
鼎,上古时期烹饪之器,逐渐衍变成祭祀宗庙的礼器和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在商周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的规定,体现了森严的阶级特征。鼎的形制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类,有盖也可无盖。素面越式盖鼎,越式是鼎的形制,代表此类鼎具有敛口,浅腹,三高足外撇,平底,双附耳微外撇的特征。英文译文中,将展品的社会文化功能和形制特征概括为语音音素,虽然完成了译名,却缺失了展品最典型的形制特征和历史文化功能。
音译,虽然可以使用汉语拼音转写标注作为译名,解决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意象用英文无法转换的问题。但是,英文译文会缺失原文历史特征与文化风采。比如,唐代馆藏,三乐铜镜Sanle bronze mirror。三乐镜,也称荣启奇镜。典故出自《列子·天瑞》,孔子问荣启奇为何而乐。荣启奇答曰:以人为贵,我为人,一乐;男尊女卑,我为男,二乐;长寿为三乐。反映了其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和超然于物的人生智慧。其英文译文,三乐音译为“Sanle”,既没有体现豁达于世的人生哲理,也没有体现乐趣趣致所在,简单明了,却意蕴全无。因此,音译作为青铜展品译名的译介方式,在中外两种语言确实难以融合匹配情况下,可做器型概念、功能、文化的抽象、概括之用。同时,要做好青铜器英文译名的文化背景和使用功能注解,以弥补音译的功能性缺失。
2.2 纹饰译名欠统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的魅力和威严在其代表的国家权力,以及与政治、宗教、军事的紧密联系,是国家政权、等级制度的物化形式[3]。因此,青铜器的使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其纹饰也具有特定的文化标识和民族情感。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以兽面纹饰为主,有自然的动物形象,也有按照宗教信仰变形抽象的动物形象[4],如饕餮纹,蟠螭纹,蟠虺纹,回龙纹,凤鸟纹等。同时也饰有具象和抽象的几何纹样,如弦纹,绳纹,重环纹,素面纹,窃曲纹等。馆藏青铜器纹饰的译介中,关于饕餮纹,蟠螭纹,窃曲纹,素面纹的译名存在交错使用的现象,相同纹饰译名欠统一。
饕餮纹也称兽面纹,是商周早期青铜器的常用纹饰。东汉《神异经》云:“饕餮,兽名。身如羊,人面,目在腋下,食人。”饕餮纹的主要特征是以鼻梁为中轴,展开粗壮扭曲的双角,两侧有巨目,角与目之间或配以眉,下弯勾出巨口和对称獠齿,或在兽面两侧配以躯干,耳和爪,体现其肃穆、凶野、狞厉的特点[5]。铜陵博物馆目前展出饕餮纹饰的青铜器是,饕餮纹爵(Bronze Jue with orge-mask motif)和饕餮纹方彝(仿)WineCantaineWithtaotieDesign。饕餮在此用了两种表达,taotie和orge-mask motif(食人兽),其中orge-maskmotif又出现在兽纹的翻译中。
蟠螭纹,同饕餮纹一样,是根据古神话塑造出来神秘、肃穆的动物形象。螭在神话中是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曲。相对于此意象,译文使用interlaced hydra design进行描述。Interlaced表示错综交缠的纹路,hydra是希腊神话中斩去会复生的多头蛇,相对于我国神话中螭的形象。博物馆目前展出的馆藏中,蟠螭纹饰的青铜器有六件,分别是蟠螭纹鼎,蟠螭纹盖鼎,蟠螭纹匜,变形蟠螭纹提梁壶,“大乐贵富”蟠螭纹镜,蟠螭纹镜,其中五件青铜器蟠螭纹均译为“interlaced hydra design”,只有蟠螭纹鼎中的蟠螭纹译为Impoverished curves(不可描摹的纹路)。
这样,译为Impoverished curves的蟠螭纹和窃取纹就有了重叠。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成的抽象纹路,直中有圆,圆中有方,两段有回钩或有“S”形线条构成的扁长形图案,多用于西周。《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博物馆馆藏的窃曲纹青铜器有五件:窃曲纹分体甗Fission yan with Impoverished curves、窃曲纹鼎Ding with Impoverished Curves、窃曲纹大铙(仿)Huge Cymbal with Impoverished Curves(imitation)、窃曲纹匜Yi with Impoverished Curves、窃曲纹盉He with Baldish Design。可能因窃曲纹精巧繁复,很难使用语言具象描述,因此四处窃曲纹均译为Impoverished curves(无法描摹的纹饰),只有窃曲纹盉中,将其译为Baldish Design(光面设计)。
经过梳理,baldish design在博物馆陈列馆藏中用于2处素面纹饰的翻译:素面纹盉He with Baldish Design,素面越式盖鼎Covered yue type Ding with Baldish design,表达青铜器周身无纹饰。但是,在素面兽蹄足圆形鼎Circular Ding with Animal-shaped Feet的译文中,素面这一特征,却被忽略,在译文中没有体现。
以上纹饰的译介中,饕餮纹,蟠螭纹,窃曲纹,素面纹采用译介方式有音译,意译,略译等,尽量体现其纹饰具象特征,但是译名相互交错重叠,缺少一致性和权威性。这样,受众无法清晰认知青铜器纹饰的典型特征以及其代表的历史文化内涵,无法产生文化的认同感。
2.3 青铜器译名的意象差异
青铜器名称的翻译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中外转换,准确传达青铜器的中国文化意象,克服中外文化意象的差异,是弘扬青铜文化的有效途径。但是,青铜器的形制、功能、纹饰兼顾中外文化意象,使其和谐相融,产生共鸣是比较难的。比如,蟠虺纹盘Plate with Coiled Serpent Design,盘,商代至战国时期的水器,多用于饮宴和祭祀等正式场合。“奉匜沃盥”说的就是贵族在饮宴和祭祀时使用水器行的沃盥之礼。根据《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即长者持匜浇水,年轻人捧盘接水,盥手后用巾擦手,以示恭敬和隆重。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盘”是贵族执行沃盥礼中盛水的重要用具,其功能和现代是有差异的。译文plate,其功能偏向现代含义,属于食器的范畴了。因此,蟠虺纹盘的译名,全面展现了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在使用功能的传达上,中外文化意象是有差别的。
再如,单辕双轮安车Carriage with single Thill and Double Wheels(imitation)。在展品名称的译介中,译名也是完整展现了展品的形制和功能。但是,在古汉语“车”的意象中,可以坐乘的小车,称为安车。安车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一般供年老的高级官员或德高望重的人使用。译文carriage,指四轮马车,坐乘功能类比安车,但文化意蕴比安车要简单平实,体现不出乘者的身份和尊荣。
以上两个例子,翻译整体表述准确,只是其内在的文化意象有所差异。但是在博局纹镜的译介中,中外意象的差异悬殊,可以算是译介失误了。博局纹,古代围棋棋盘,是当时文人高士的时尚休闲,充分反映了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盛世景象。其译文Mirror with Gambling Scene,将博局纹译为gamble,赌博,博彩,其文化意蕴严重偏离。再如,龙鋬绳纹匜Yi with Dragon-shaped Single Ear and Cord-shaped Ear,此展品右侧为龙形耳鋬,左侧为绳形流口,底部有足。但是,译文将耳鋬(Dragonshaped Single Ear)和流口(Cord-shaped Ear)都译为耳(ear),与展品实际形制是有出入的。
2.4 译名标识欠规范
博物馆陈列的青铜展品中,仿制品共有五件,分别是饕餮纹方彝(仿),窃曲纹大铙(仿),兽面纹觚(仿),兽面纹鼎(仿),鸟纹尊(仿),其中文名称后均标注仿拟。在五件展品的英文译名中,“仿制”使用了三种标识:Snide,imitation,和零标识。比如兽面纹觚(仿)Snide Gu with Animal-mask Motif,使用snide标识仿拟;在兽面纹鼎(仿)Ding with Animalmask motif(imitation)和窃曲纹大铙(仿)Huge Cymbal with Impoverished Curves(imitation)两处中,使用imitation表示其仿拟;在饕餮纹方彝(仿)Wine Cantaine With taotie Design和鸟纹尊(仿)Zun with Bird Pattern中,英文译文零标识仿拟。此外,博物馆馆藏展品的部分英文译名书写不符合规范,比如窃曲纹分体甗Fission yan with Impoverished curves,单辕双轮安车Carriage with single Thill and Double Wheels(imitation),饕餮纹爵Bronze Jue with orgemask motif等,出现英文大小写不当的情况。语言规范的缺损,必定影响受众对传承文化的解读。
3 结论
铜陵博物馆的馆藏展品是铜陵三千五百年青铜文化的见证,传承和体现了古朴厚重的中国古铜都精神,是对外展示和宣传铜陵青铜文化的有力名片。在青铜文化的对外推广和宣传中,铜陵博物馆要实现权威的、可靠的对外传播功能,其馆藏展品的英文译介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
(1)尊重译语语用规范,加强受众传播效果。博物馆展品的英文译介,是让母语为非中文的受众对青铜展品艺术形式的认知,了解,体会和接受。因此,青铜展品译文的信息完整和语言准确,是影响受众展品文化认知的重要依据。从语用角度,建立与目的语一致的语言规范和符号系统,使译文接近受众母语的语言特点和行文规范,使受众获得熟悉感,认同感,能够更好促进受众对青铜文化的认知和解读。
(2)联合中外专业译者,组建高水平的翻译队伍。青铜文化展品文化内涵丰富,专业要求较高,只有精通专业知识的人员才能深刻阐释其形制、纹饰、功能代表的文化特质。精通专业的中文译者,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很难将青铜展品的信息形象转化成精准、地道的受众目的语。因此,与中文水平比较成熟的外国译者相结合,共同对青铜文化进解读,对译文语言结构和文化意象进行碰撞和探讨,使青铜展品译介臻于完美。
(3)加强信息共鸣,增进译介受众的情感认同。青铜文化展品的译介受众,主要外方国际友人。采用恰当的译介方法,构建以受众位中心的语言环境,使译介内容符合受众的认识模式和思维习惯,增加国外受众的信息共鸣,产生亲切的情感认同,增强了解兴趣与热忱,达到青铜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