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瑟罗》看人文主义价值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2019-03-22陈精华
陈精华
(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外语教研室,安徽池州247000)
莎士比亚的创作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憧憬[1],在其戏剧中经常展示和赞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悲剧《奥赛罗》同样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
1 人文主义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
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人、关爱人,强调人可以创造一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力的高度赞美;提倡理性和科学的知识;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世俗的享乐;崇尚个体,通过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宇宙之精,万物之灵长”[2]。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创作于1603年。此时的英国正经历王权和新贵族联盟瓦解,社会矛盾不断加深,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莎士比亚深深地认为人本思想与现实矛盾日益加剧。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莎士比亚的剧作基调变得压抑,在褒扬人性的同时,着眼于对社会罪恶和黑暗的批判。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创作思想也更加成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从思想的深刻性,还是从语言艺术的完善来看,莎士比亚的悲剧都在欧洲戏剧人文主义文学史上达到了顶峰。“奥赛罗”的悲剧体现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价值观与黑暗的冲突,揭露和批判了邪恶势力的社会现实。
2 《奥赛罗》中人文主义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体现
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人物的塑造和事件的运用,体现了伊丽莎白时期人们追求个人幸福、人性的善良以及意志自由的价值观。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角色在新思想的照耀下,满怀理想去发展和完善自己,但同时又无法摆脱封建制度的禁锢和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人文主义价值观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
2.1 忠诚与个人幸福的抉择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主张理性、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奥赛罗》中苔丝狄蒙娜不顾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种族偏见,违背父亲的意愿嫁给一个摩尔人奥赛罗,充分体现了女主人公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在勃拉班修发现她嫁给摩尔人时,苔丝狄蒙娜知道她的行为和不忠使他心烦意乱。她试图表明忠诚和义务可以分担给多人,虽然违背父亲的意愿但也同时希望得到父亲的原谅与许可。可以看出,在封建旧制度下,苔丝狄蒙娜仍然存有父权意识。另一方面她极力追求向往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面对忠诚与个人幸福的抉择,苔丝狄蒙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当勃拉班修不接受她的解释说“上帝和你同在!我没有话说了”[3]18,实际上已不承认她这个女儿了,可她并不后悔。此时追求个人幸福这一价值观在她身上得到完美得体现。
剧中伊阿古则是作为封建旧制度的代表人物,他说,“我恨那摩尔人,有人说他和我妻子私通,我不知道这句话是真是假;可是在这种事情上,即使不过是嫌疑,我也要把它当作实有其事一样看待”[3]25。伊阿古承认,他没有证据,只是怀疑奥赛罗与他的妻子私通,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盲从促使伊阿古将纯粹的怀疑视为事实,从而造成了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悲剧,这也是新旧两种价值观的碰撞造成的悲剧。
奥赛罗本人则是这两种价值观碰撞表现最强烈的人物。莎士比亚一方面展示奥赛罗多么爱苔丝狄蒙娜,另一方面因为怀疑她不再对自己忠心耿耿,不再具有生存的价值而宁愿她死去。在旧的封建制度下,婚姻意味着对女性自由的束缚,妻子对丈夫绝对的忠诚,丈夫拥有惩罚妻子的权力。奥赛罗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襟怀坦荡、忠诚正直、自尊自信,充满人文主义思想,但同样克服不了旧制度和自身的局限性。
2.2 善与恶的较量
莎士比亚在戏剧《奥赛罗》中对伊阿古的伪善、自私自利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充分揭露了人性恶的一面。“世人知道的我,并不是真实的我”表明了他的两面性,他内心真实的邪恶与表现出的善良并存。奥赛罗经常宣称“诚实,诚实的伊阿古”。伊阿古的意图却是邪恶的,正如他所说的必须“为了事实上的必要”表现出好的一面。
奥赛罗同样感受到内心善恶之争。奥赛罗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正直淳朴,追求至善至美,为了追求幸福,可以不顾旧制度的禁锢,勇敢的和苔丝狄蒙娜相爱并秘密结婚。但他却轻易相信了伊阿古的片面之词。奥赛罗内心的善与恶在不停的较量,最终他再也无法忍受,以致崩溃。奥赛罗已经屈服于内心善恶之争,当他杀死妻子时,邪恶盛行。最后当奥赛罗得知真相,无比悔恨、懊恼。此时,他心中的善良战胜了邪恶,他觉得只有自己的死亡才能让自己得到解脱,才能对得起冤死的苔丝狄蒙娜,于是,他以死谢罪,伊阿古也得到应得的惩罚。善最终战胜恶,但也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是奥赛罗的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对奥赛罗和伊阿古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善与恶之间的较量,善良终将战胜邪恶。
2.3 神学束缚和自由意志的斗争
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教会垄断了教育、意识形态和文化,压抑了人和人性。人只有抑制自己的情欲和欢乐,忏悔错误,走完人生痛苦的历程才能接近上帝,获得永恒的幸福[4]。在中世纪神学阴影笼罩下,人活的不像人,也未把人当人,人是神的附属,为信仰而活。而文艺复兴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意识形态运动,试图摆脱中世纪神学束缚,强调人性,人要真正像人,把人当人。倡导从以上帝为中心到以人本思想的自我平等和自我价值。
奥赛罗在听信伊阿古的谗言后,凭借丢失的手帕认定苔丝狄蒙娜对自己不忠。由此可以看出奥赛罗对待爱情的态度,受神学束缚,强调夫权的绝对控制,丈夫就是妻子的“神”,妻子绝对忠于丈夫。苔丝狄蒙娜出生在封建贵族家庭,不可避免受到神学的束缚而全心全意相信命运。即使她死了,被她自己的丈夫谋杀了,她也说“我是无罪而死的”[3]113,苔丝狄蒙娜面对奥赛罗粗暴的指责,既没有解释也没有反抗,而是默默承受,做一位好妻子服从自己的丈夫。
奥赛罗所处的时代背景造成了其命运悲剧,他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没有清晰明确的思想主张,在精神和情感上一方面深受基督教传统的种种影响,另一方面又为人文主义精神所吸引和振奋[5]。
3 结语
莎士比亚在戏剧《奥赛罗》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角色,以此弘扬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清晰地表达他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但是这些鲜活的人文主义形象在中世纪封建主义的禁锢下,无法突破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性,造就了人物的悲剧色彩,这也反应了当时的新兴资产阶级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莎士比亚在对人文主义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又赞扬了人文主义价值观,鼓励人们在斗争中不妥协于黑暗反动势力,极大地促进了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奥赛罗》中饱含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细致刻画和解读,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剖析,彰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性拥有善良的一面,同样也存在着邪恶的阴暗面。通过这些形象警示世人在与邪恶势力斗争中,保持一颗真善美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