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研究
2019-03-22胡军华
杨 彩,胡军华
(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腐败周期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之路如何向前伸展,如何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建设体系臻于完善,这些都是全党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取得历史性飞跃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输出了一系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论述,用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摆在全党面前。反腐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价值追求,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深化改革的护航者,反腐倡廉建设事业的重构和实现,是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
一、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腐倡廉的相关论述的创造性应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诠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维持政权理论的过程中,产生了伟大的反腐倡廉思想轮廓,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理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中去追溯根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之后,应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这个政权中的国家机器和公职人员应摒弃私利,充当人民群众的公仆,并且要接受人民的全方位监督[1]81。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全心全意为全体人民服务。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透过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了廉价政府理论,即建立一个既能为无产阶级服务,又能区别于资本主义臃肿腐败型政府,一种精简高效的更高类型的民主政府,他们认为廉价政府要优化制度结构,减少政治开支,节约时间,并且提倡人民普遍参与立法,从而达到人民监督权力的目的[1]202。最后,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倡导以法治防止管理者拥有特权。马克思指出:“特权是资产阶级直接经济剥削以外对人民进行的第二重剥削的手段”[1]97,要避免特权和特权阶层的出现,应采取法律这一明确、普遍的规范。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开展了无产阶级政党反腐倡廉的实践探索。列宁提出苏维埃政权的实质是新型专政和民主的统一,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内部出现腐败现象后认识到,单靠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对权力制约起不到根本性作用。因此俄国苏维埃政府为统一组织约束和监督,专门成立了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要求该委员会与侵蚀到党内的官僚主义做斗争,提高党的威信,严厉查处经不起考验的党员干部[2]39。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始,就牢牢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和政权建设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的演进飞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进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正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腐倡廉思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同时也反过来将马克思廉政思想推向前进。
(二)对中国古代反腐倡廉文化的精髓的吸收
中国封建王朝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对贪污腐败进行遏制,但在反腐败实践过程中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反腐倡廉思想,发展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反腐倡廉举措,留下了丰厚的反腐倡廉文化遗产。在原始社会,由于生活、生产资料的平均分配,不存在私有制和阶层分立,因此不存在贪贿,自然无反腐倡廉可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财富得到积累,劳动分工逐渐出现,当氏族制度被彻底瓦解以后,社会转向含有剥削因素的奴隶社会,贪污开始出现,一部分人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相应的,反对贪腐的廉政道德文化开始萌芽。先秦时期,继承原始社会道德遗风的清廉勤政思想已经显现,虞舜作为部落首领,以“夙夜维寅(敬),直哉惟清”为后世称赞。周文王之子周公吸取夏商教训,关爱民众,体察民情,提出:“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意思是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民众,民众自然服从管理,则国家安定[3]。春秋时期的晏子第一个提出“廉政”这一命题,他认为“廉者,政之本也”,说明廉是执政者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准则。随着法家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成熟,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反贪机制也逐步前进,唐太宗上位伊始就在隋朝《开皇律》基础上,修订了《贞观律》,重点防范和惩治官员职务犯罪。除了法律反腐思想以外,检察制度也被封建统治者采纳,中国封建王朝都设置了一系列具备监察功能的机构和官吏团队。宋朝专门设“监州”这一官职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制约,元朝将御史台作为中央直属监察机关,形成组织严密的监察网。明清时期,巡查制度正式确立,将对官吏的防范和严惩作为巩固政权的一项重要策略[4]。
文化发展具有传承性特质,文化发展的传承性促进者人类社会的进步,部分优秀的古代廉政文化甚至已经融入沉淀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当中。对古代反腐倡廉文化的批判继承,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的文化根基。
(三)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回眸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处处都闪耀着中国共产党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将腐败作为政党发展、国家发展大敌的高超政治觉悟,始终将保持清正廉洁放在党建工作和政权建设的突出位置的政治定力。毛泽东历来将反腐败看做是执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保证,不断整顿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旗帜鲜明要求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运动,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同时充分发动依靠群众,利用国家力量对社会进行全面整合,构建了一套强有力的控制腐败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群众运动”转变到了健全制度,完善法治、以法治腐,正确实施民主集中制的新的廉政理论,标志着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框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滋生蔓延的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系列论述,将党风廉政建设放到了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把握,坚持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牢固建立了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结合新的反腐败形势,在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扩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建设,明确将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一同纳入党的建设基本任务中,提出了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腐败问题的科学论断,促进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5]。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的优良传统和道路探索,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使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日趋成熟,也为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理论提供了坚实基础和科学方向。
二、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的理论特质
(一)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地位的反腐败本质动力
“为了谁”的问题是一切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回避的基本价值取向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主体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取决于其价值主客体的选择和确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一条核心逻辑主线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宗旨。早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生产物质财富,并且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也指出:“干革命的,首先和主要的是千百万人民群众”[2]106。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体和主人,就为正确解决“为了谁”的问题,奠定了基本立场。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多次指出:我们党是要为人民做事的,他在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明确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6]。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以党自身作为实现和满足人民利益和需要的价值客体,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党一切活动的行为准则,以人民满意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腐败是侵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同时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腐败现象是个人主义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的结果和表现,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背道而驰。习近平指出:“核心的问题是党要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必须下最大力气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7]13。
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价值目标的指引下,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将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将潜在的反腐败动力转换为现实动力,最大限度的开发执政党拒腐防变的动力资源,充分而生动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执政理念。
(二)零容忍、全覆盖的反腐倡廉基本理念
腐败之患人尽皆知,从破坏公平竞争到影响国家形象,从损失国有财产到拉低社会道德水准,不一而足。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换挡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期,阵痛与风险伴随而来,腐败是对全社会共同的理念信念和道德规范的否定,与“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目标要求水火不相容,它阻碍经济发展秩序,损害人民主体地位,造成社会的日益不公及社会结构的畸形,影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反腐倡廉基本理念是基于对反腐败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和整体把握,形成的基本观念。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将反对腐败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但由于在反腐败认识上的不一致、不统一,出现了“抓大放小”,对重大案件尤其高调惩办,而轻微腐败现象不受重视的畸形状况。
对此,习近平指出:“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同时强调:“得罪千百人、不负13亿,宁肯得罪千百个腐败分子,也不可辜负13亿中国人民”[7]22。习近平以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和加强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力图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促使有中国特色的“防虎识别区”和“苍蝇禁飞区”全覆盖高效运作。全面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实效性。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廉洁政治的最高标准,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人民意愿的廉洁政治。2014年1月,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保持,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7]79。这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坚定意志与决心。随着习近平“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等管党治党方略不断落地,习近平以党内治理带动国家治理全面变革,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趋势。
习近平零容忍、全覆盖的反腐倡廉基本理念,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腐败现象出现原因、演化规律的理性思考成果,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广泛赞扬,显示出习近平将腐败作为政党发展、国家发展大敌的高超政治觉悟,始终将保持清正廉洁放在党建工作和政权建设的突出位置的政治定力。
(三)标本兼治的反腐败战略布局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反腐倡廉建设关联着对中国发展方略的深邃思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8]。从本质上看,腐败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利己主义意识的趋恶性外化行为,是人类在充分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之前难以根除的本原性恶疾,面对腐败,每个国家都必须立足其特殊国情社情,寻找适应本国现实的反腐败战略。经济社会转型是当前中国发展中外化出来的最显著特征,一方面,转型意味着当前中国廉政建设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之下,反腐倡廉建设只能在动态中调节整合而不能照搬某一模式,另一方面,在转型仍在继续的话语背景下,中国反腐工程面临着复杂变数和各方利益团体博弈,破立结合方能增强反腐工作整体效应,避免国家治理困局的出现,这要求中国反腐倡廉建设需平衡好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廉政建设的新观点和新论断,他洞察时代风云变幻,面对错综复杂的反腐形势和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着眼于方法得当、计划周密、目标明确的顶层设计,确立了现阶段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赢得主动的战略方向,以及构建“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预防机制、惩戒机制、保障机制三位一体战略重心。首先在“不能腐”层面,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对行政权力监督体系的结构调整与创新,立足于构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四位一体的整体监督网络,以实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权力监督机制,对权力进行有效约束。其次在“不敢腐”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利用惩罚的震慑,降低腐败的增量,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强化法治反腐建设,实现司法反腐与制度反腐有效衔接。最后在“不想腐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9]40。在全党全社会坚持不懈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党规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方面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习近平标本兼治的三位一体反腐倡廉战略,既是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有机整体,又是反腐倡廉工作的战略走向,三项机制同时发力,以不同的功能实现遏制腐败发生的价值,增强了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的时代意蕴
(一)有利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顺利进行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0],从而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正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持续推进,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准确回答中国面临的问题,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近六年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起点新阶段,要想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建设根基更加坚强有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抓手,重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严明党的纪律,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以理论上的清醒、制度上的完善、路径上的明确,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与党的建设双向互动,显示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直面问题、自我革新的政治勇气,坚持真理、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肌体健康活力的政治智慧。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将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摆在首位,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党内政治生活,持之以恒提高治党管党科学化水平,蕴涵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逻辑,为新时代严肃党内生活提供了有力武器,有力推动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顺利前进。
(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助力器
恩格斯晚年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112。无论是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只有不断开放和运动发展才能保持生命力和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当前错综复杂问题的关键方法,中国要前进,必须坚定改革决心。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现代化”时代,改革已经进入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首先,反腐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为改革清理障碍,凝聚共识、汇聚人心与合力,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的助力器。改革的关键是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反腐倡廉建设有利于净化党内固有的浑浊空气,是党中央清除党内负面现象,纯洁党员队伍的有力手段,无论是对“铁老大”的紧密布局,还是对“石油帮”的严厉清算,都代表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敢于啃下改革的“硬骨头”、敢于与贪腐分子打一场硬仗的高超智慧和勇气。反腐倡廉必然牵涉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如何破除其对于改革的阻扰成为了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深入进行的重要因素。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全体中国人民,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和意向表达渠道多元化的今天,能否凝聚改革共识决定了改革能否取得全面胜利。习近平强调:“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9]99。只有对腐败出重拳、下猛药,才能顺民意,赢民心,得到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进而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才能使人民群众拥护改革、参与改革,共享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使改革之势不可阻挡。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
心中有梦想,奋斗有方向。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和时代条件出发,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中国梦是习近平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的提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翻开了新的篇章。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梦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载体,凝聚着党对于中国社会前进方向的期望与自信。而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也以其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对风险矛盾的忧患认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回应了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反腐倡廉建设上的现实要求。
首先,中国梦与风清气正的廉洁氛围都是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心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能不能营造出清正高尚的政治社会风气,廉洁奉公的社会道德风尚,是衡量党对人民忠诚与否,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否的一把标尺。其次,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深刻体察腐败现状,多维度推进反腐败战略走势,扎实抓紧反腐重心,用真抓实干回馈群众殷切期盼,给予中国反腐倡廉工作以沉甸甸的现实内容,在实践中聚焦着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前进方向,为中国梦的实现开创了“顶层推动”和“全党行动”的崭新格局。最后,习近平新时代反腐倡廉思想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系列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科学有效防治腐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人民赋予的权力永远为人民谋利益的指导思想,是引领我们胜利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旗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