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阈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研究
——以红岩精神为例

2019-03-22王令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重庆培育红色

王令娟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1]。红色文化既包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凝聚着不朽的革命历史,又延续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品质,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本文以红岩精神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工作的方式和路径创新,以期更好地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 重庆地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探究大学生对重庆红色文化认同状况,笔者通过在本校内发放调查问卷,以红岩精神为例了解重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知程度,以便为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本次调查问卷分别覆盖了不同年级、专业、地区,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对重庆红色文化的认知渠道和认知状况、大学生对重庆红色文化的参与状况以及需求情况。其中,从专业分布来看,文科专业学生学生72名,占35.64%,理工科类学生58名,占28.71%;艺术类学生9名,占4.46%;管理类45名,占22.28%。从城乡划分来看,92名学生来自城市,占45.5%;110名学生来自农村,展54.5%。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学生82名,占40.5%;大二学生51名,占25.2%;大三学生55名,占27.2%;大四学生14名,占6.9%。从地区分来看,来自于重庆本地的学生157名,占77.8%,来自于外省的学生45名,占22.2%。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18名,占8.9%;预备党员15名,占7.4%;共青团员161名,占79.8%;普通学生8名,占4.0%。问卷基本覆盖了调查对象的各个层次,所得结论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综合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对重庆红色物质文化认知度较高,但是对红色精神文化的认知度相对较低。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红岩村革命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渣滓洞、白公馆等革命文化教育场馆了解程度均在61%~83%之间。但当问到“以下哪一组更符合对红岩精神主要内涵的描述?”时仅有38.11%的学生选对了选项。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红色精神文化的认知停留在简单的意识层面,未实现真正的内化。

第二,对重庆红色文化的认识呈现碎片化特征,不能全面深刻把握红色文化内涵。

在调查“你是从什么渠道了解有关‘红岩精神’”的信息(可多选)”时,84.66%的学生选择通过观看革命电影的形式,55.51%的学生通过手机等新媒体方式,72.19%的学生选择参观革命景区,54.27%的学生通过看革命类型书籍,54.19%的学生选择革命歌曲比赛。标语宣传及学习也占到21.87%与25.73%。传播时间的碎片化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信息理解片面化和间断化。

第三,普遍认可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但是倾向于被动参与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大学生普遍认可红色文化在文化自信建设中的意义,认为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树立与坚守,即使处于和平年代大学生也应当从红岩精神中学习、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武装和发展自己,但普遍存在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调查显示,59.45%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组织的传统方式参与到红色文化活动中,仅有18.72%的学生会自行前往参观。

2 当前影响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因素

2.1 大学生特殊的群体特征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主要由90后和00后构成,热衷于新鲜的事物,自身的辨别能力尚未成熟。红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他们没有经历,因此,难以对红色文化产生切身的认识,并发自内心地去认可红色文化。在新鲜事物的强烈冲击与频繁接触西方文明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难以产生主动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2]。

2.2 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渗透,不断碰撞。对于喜欢追逐潮流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在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又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思想所影响,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等现象不断出现,颠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从而产生对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危机感。

2.3 高校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亟待改进

高校对红色文化认同培育工作认识不到位。虽然较为注重在特定时间节点对红色文化相关内容和意义的宣传教育,却轻视平时教学活动中对红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挖掘延伸。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方式就是老师讲授,极易造成学生思想上的疲软。实践教学中,主要就是组织学生参观,但只是简单参观,却并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未在基地或者校内共享到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

3 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工作的思考

3.1 增强对红色文化认同培育工作的认识

要使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得到高度的认同,前提是要明确其在当前的时代价值。

第一,明确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不是一种固化的精神,其价值随着时代也在不断丰富。因此,在红色文化认同培育工作中要不断革新理念,强化理论研究,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探索其向现实转化的路径,明确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十八大以来,重庆市鼓励支持专家学者申报相应课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为培育红色文化认同搭建平台。如市委宣传部和西南大学共建的“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建立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为弘扬红色文化时代价值,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探索。

第二,明确红色文化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

红色文化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得到充分的认识[3]。首先,红色文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思想引领。习近平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认同。其次,红色文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道德滋养。红色文化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汲取了无产阶级追求共产主义先进理念,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最后,红色文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行为引导。40年的改革史、70年的建设史、一个世纪的革命史,是红色文化形成沉淀的实践基础,其中蕴含的无数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为大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民情提供行为导向。

第三,高校应提高在教育中主动运用红色资源的认识。

高校党委、校长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课和实践课结合的工作,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直观体验;院级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主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课程思政”及相关主题活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门主动开展主题教学,深化理论研究,特别要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针对性,以吸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3.2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培育工作中的主动性

第一,将红色文化融于校园文化。

高校可以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内的实物建设,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互动性较高活动,例如排练话剧、情景剧,开辟红色文化专栏,开展红色经典朗诵比赛,在重大纪念日,如“一一二七惨案”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或者将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相结合。

第二,课堂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培育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讲授加案例式、讨论式、演出式、播报式、演说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三,充分发挥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红色文化认同培育工作应借助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在建立微博、微信平台的基础上,升级宣传信息平台,同时应用多样化的信息手段,比如运用大学生喜爱的VR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陪都重庆的多种模拟环境,完成大学生的时空“穿越”。

3.3 完善培育红色文化认同的机制

红色文化认同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完善机制来保障培育的有效性。

第一,完善共享长效机制。

健全高校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资源共享机制,并保持长期的合作交流。例如在重大纪念日,如“重庆大轰炸”周年日,组织学生参与“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举办的相关活动。在日常活动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入高校进行宣传教育,如,红岩联线可定期开展“陪都抗战”专题讲座或主题展览,以实现双向互动。

第二,完善可持续性保障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内化为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社区、社团的优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高校更应该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持,从组织、运营、协调各方面给予帮助。

猜你喜欢

重庆培育红色
重庆客APP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追忆红色浪漫
在这里看重庆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