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创新探析
2019-03-22谢宇奇
谢宇奇
(百色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双创”战略提出后,国内高校纷纷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因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相互融合发展,其“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倍受推崇[1]。“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等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毕竟时间尚短,从李克强总理2015年提出“双创”,也仅4年左右时间[2]。虽然我国高校仍处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过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产出和质量都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但相关教学改革进展迅速,在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普及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即将步入“双创”人才培养的深水区。目前,受传统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束缚,重创新创业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同时受资金、场地、区域商业环境等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目前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仍然相对滞后,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教育部特别强调高校要着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3-4]。以产教融合的视域探索和分析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发展方向,有助于破解当前存在的问题。
1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主要短板
(1)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重视不足、投入不够。我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高等教育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家按照苏联模式对高等学校进行调整。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具有专业划分非常细、培养的人才过于专门狭窄的特点,对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育的重视不足、投入不足。受此影响,“双创”驱动成为国家战略后,大多数高校选择以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体系为突破口,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的师资、覆盖率等有了较大改善。相对而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被延后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和运行实践平台(尤其是需要大型仪器设备投入的理工类实践平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实践平台往往受办学经费不足的影响而滞后发展。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实践平台建设越来越成为影响实践育人成效的短板,需要转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大投入。
(2)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许多高校在推进双创实践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普遍由创业学院、招生就业处、教育处、科研处、学工处、高校团委、二级学院学工组、辅导员、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等多条战线、多个部门参与。多头组织、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组织领导还有待加强。由于管理实践平台的部门各不相同,各部门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认识深浅不一,容易出现各自为政重复组织雷同实践活动的情况,也难以形成系统的实践体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就难以高效利用有限资源,形成“双创”实践育人的合力。
(3)未能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平台。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存在较大差异;同一学校内学生个体的创新创业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学校周边商业环境为实践平台提供的支撑也存在较大差异性;不同创业项目存在差异性,参与同一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个体的素质、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差异性本身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固有特点。这就决定实践平台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思考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需求上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不同的创业需求,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平台,并形成高效的实践育人平台体系。该体系应该能覆盖创业团队在创业过程中的绝大部分需求。但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由于是新鲜事物,部分高校在决策建设什么样的实践平台时,对学生创业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对实践平台的功能定位不是很清晰。很多高校十分重视向名校取经,向同类院校学习,仅通过高校间的考察交流,就决策上马某一类型的实践平台,这就忽视了创新创业主体的差异性,容易造成“所建非所需”的结果。这种“跟风”式的实践平台建设,一方面在高校迅速建设了一大批实践平台,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同质化、缺乏特色的局面。
高校在建设实践平台时,应对实践平台与该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广度、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匹配度进行充分论证,还要研究校周边商业环境、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等外部资源情况。如何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平台体系,已经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亟待破解的重点、难点。
(4)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意识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待丰富。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较为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精神。进入大学后,虽然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许多教师自身虽然拥有高学历高学位,但缺乏企业工作背景或创业经历,将“双创课程”当成纯粹的“理论课”进行传授,许多学生以死记硬背、应试的方式去获取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虽然考试成绩理想,但有许多学生修完“双创模块”的课程后,或许知晓了一些基本概念,但其实并不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其自主创业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激发。各类实践活动是营造创业氛围、丰厚校园创业土壤、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创业实践活动存在覆盖面不够宽广、在学生中认可度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在高校中大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大型路演、创业主体沙龙、创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并给予各类大学生创业社团活动必要的资金、场地支持,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5)高校严重缺乏具备创新创业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师资。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追求高学历、高职称是主要导向,博士、正高的数量一直是衡量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博士、正高作为高层次人才,十分适合承担科研任务和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但他们往往缺乏创业经历,让缺乏创业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去传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或许可以把理论知识讲得很透彻,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并使企业获取利润,就比较困难了。而高校受编制、办学成本等条件的制约,又不可能大规模引进只具备创业经验的人员作为专任创业导师。由于严重缺乏创业教师,许多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际操作中,就将实践环节的育人任务交由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员、辅导员和团委干部等学生工作人员来承担。因此,在高校中从事就业工作、学生工作的教师就成了创业实践教育的“主力军”,但他们往往也缺乏创业经历。创新创业如何融合校内专家学者和校外企业家,壮大创新创业实践的导师队伍,成为当前各高校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2 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创新策略
(1)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高校近几年已经在校内建立了大量的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但这些校内实践基地离市场、离企业需求,还是有一定距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把基地建到企业去,把企业的技术骨干、创新创业教师引到校内基地来,是“双创”实践基地“接地气”的重要途径。近几年还出现了企业与高校共建创业学院的模式。例如,中科招商投资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百色学院、河南城建学院等一百多家高校开展合作,联合创立的“中科创业学院”。通过“创业学院”这一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从科技成果专利保护、成果转化、创业咨询到创业资金支持的“一条龙”服务[5]。以产教融合的思想,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共建实践基地,有利于补齐高校在风投资本引入、产业孵化等方面的短板,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2)紧密围绕产业链,创建分布式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现代工业的产业链往往都很长,而且还可能和其他产业形成交叉,众多企业可能分布在不同省份的不同产业园。以石油产业为例,不仅由上游(石油勘探与开采)、中游(石油储运)、下游(石油加工以及成品的批发零售)企业组成的产业链已经很长,而且产品种类繁多,既有汽油、柴油、沥青等大宗消费品,也有“三烯、三苯、一炔、一萘”等最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从这些石油化工原料出发,还可以衍生出各种精细化工产业链。只有紧密围绕产业链,在产业链的各个关键节点上,和有代表性的企业共建立分布式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才能为学生提供全产业链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这将是未来“双创”实践基地发展的重要方向。
(3)共享共赢,通过“双创”教育联盟,共享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近几年来政府、高校、企业在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2015年在清华大学倡议下,由137所高校和50 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建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6]。通过联盟,达到共享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创新创业资源的目的。由于建设和维护双创实践基地需要较大的成本,单个高校的力量有限,通过联盟的形式,共享资源、共用“双创”基地,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4)以数据智能化应用为基础,将出现高仿真特性的虚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随着VR、5G、AI等技术的发展,从产业链中采集某一生产环节的全息数据构建虚拟环境模型,建设具有高仿真、实时交互特性的虚拟实践平台将成为现实。虚拟实践平台能够极有效地降低实验室成本投入,并让学生获得与真实创新创业实践一样的体会,得到几乎一样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的虚拟实践平台上进行高仿真的实践训练,而且企业的导师可以通过5G 信息传输,进行远程实时指导。依托虚拟实践平台,企业导师将能远程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学生将更容易融入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核心创新环节。全景模拟(高仿真)、实时交互(远程指导),将是未来数字虚拟实践平台的主要特性。
(5)分层引导分类实践教学模式。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采用“导师+项目”的模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由于项目多,指导教师相对较少,往往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项目的情况。但由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差异较大,可能分别处在项目提出、模拟创业、实操、运营等不同层次;创业团队中学生个体差异也很大,有的需要创业理论知识指导,有的需要企业运行指导,所需指导类型差异巨大。一个导师明显无法为多个项目和不同学生提供充足的个性化指导。因此,将相同创业层次的项目进行分层引导,将有相同实践需求的学生进行分类实践,将形成分层引导分类实践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师资配备,提高实践资源利用率,提升实践平台育人的实效性。因双创教改越深入,师资和实践资源缺口越大,可以预测分层引导分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被更多采用。
3 结语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步入深水区,各高校必将进一步聚焦短板,以求突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是必然的选择。可以预测,围绕产业链建设分布式实践平台和虚拟实践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分层引导分类实践的教学服务,将成为双创实践平台建设重要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