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艺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探源*
2019-03-22王文兵张瑞才
王文兵,张瑞才
文艺是表达和传输政治思想、精神信仰、道德认识、价值观念、生命态度的重要载体。中国自古就有艺以载道和文以化人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致力解决文艺“载”什么道和“化”什么人的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文艺传播的德育功能,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艺德育思想,这一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认识以及客观现实等基础和前提。
一、客观基础:文艺与德育本质上密不可分
首先,从文艺创作者或工作者的来看,文艺作品必然包含其个人的阶级意识和道德认识。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群体,都带着阶级的观点和阶级立场,艺术家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艺术家。每一个艺术家或者文艺工作者,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生活感悟,如此必然形成人生特有的道德认识。这些阶级观点、阶级意识和道德认识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作品中去,以作品的形式呈现给受众,其个人的道德状况必然影响着文艺作品的优劣,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选择。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自觉摒弃低级趣味和一切腐朽思想。[1]
其次,从文艺作品的价值内涵来看,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包含着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必然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反映人们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追求,发挥着社会道德教化、熏陶和引导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2]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3]由此可见,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浸透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思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蕴含着时代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心智和道德情操,涵养着整个社会生活精神环境和状态。
再次,从文艺的涵化功能来看,文艺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文艺的涵化功能是指文艺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思想、观念、情感、追求等产生影响,使人们对社会意识形态有了正确的理解,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文学艺术能够敏锐地捕捉时代的精神特质,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状态的描述,表达出作者以及社会的思想追求、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以审美地方式把握世界,进而影响受众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达到引领时代风气的目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4]在现实生活中,文学艺术就像空气与阳光一样,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时处处发挥着作用。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源远流长
首先,新时代文艺德育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与政治教育的理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艺术是开展宣传工作和政治教育的一种好方法。文艺作品能够生动地反映并传输社会意识形态,直观再现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思想政治宣传倘若不能借助艺术武器抑或艺术武器不能为革命所用,那是令人遗憾的事。[5]马克思提出:“作家只能加以剖析的东西,杰出的艺术家以丰富的戏剧性和生命力再现出来了。”[6]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高度评价了画家施莫耳策,“这位天生的画家画了一批很不错的讽刺画:他把金克尔画成李尔王,把维利希画成小丑。此外,他还画了一幅讽刺画——维利希被画成树懒,坐在一棵果树上,谢特奈尔夫人在下面摇晃这棵树,要把树懒从树上摇下来”。[7]画家通过线条和色彩使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性格生动再现,足见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深刻理解,从而创作出了可以引导民众、代表积极思想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将自己所形成的社会观念以及价值认识表现出来,进而引导社会的主流观念。恩格斯曾撰文《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尖锐地批判诗人卡尔·倍克,说他只乐于歌颂鄙俗的小市民和那些卑微的耻于乞讨的穷人,然而却吝于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8]相反,马克思、恩格斯赞扬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为社会主义思想运动的“思想鼓舞者”。正是因为先进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歌颂底层人物中的倔强的无产者,歌颂“穷人”的积极的力量和真正应该歌颂的东西,进而教育无产阶级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影响和带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其次,新时代文艺德育思想发扬了毛泽东有关文艺与政治斗争的思想。艺术是传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在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指出,“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9]从中可以看出,艺术能够宣传积极的革命思想,具有德育功能,毛泽东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一点在他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得以证明。毛泽东认为,文艺不仅要成为革命武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这个武器既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武器,也是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可见,大力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充分发挥艺术宣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使命和作用。[10]
文艺与阶级密不可分。在阶级社会里,文艺不可能成为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毫不相关的纯粹意义上的艺术,文艺工作者也不可能成为完全超脱政治的艺术人。正如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11]文艺应成为打击敌人,服务人民的有力武器,应不断提高和统一人民群众思想认识,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与一切敌对势力进行彻底斗争。1942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12]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文艺工作不能触碰的底线。1938年4月,毛泽东在鲁艺演讲时说:“艺术上的政治独立性仍是必要的,艺术上的政治立场是不能放弃的。我们在艺术论上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艺术至上主义者。”[13]“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这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14]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阐明了艺术为教育人民所用,肯定了文艺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新时代文艺德育思想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文艺与德育的思想。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文学艺术的职责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文艺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和功能。邓小平曾指出,文艺“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15]江泽民指出,文艺工作者“承担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激励人民团结奋进的庄严使命”,[16]要努力承担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7]的神圣职责。
文学艺术具有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功能。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也蕴含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中。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和文艺作品,在培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泽民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进步的号角。”[18]胡锦涛强调文艺应当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出贡献,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方向。他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19]可见,文学艺术作品能够促使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
文艺工作者应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邓小平要求文艺工作者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宣传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与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20]江泽民指出,文艺工作者“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投向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和时代迈着共同的脚步,和祖国一道前进,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21]这就是说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22]
三、思想认识基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在教育环境上提倡营造氛围、隐性渗透和寓教于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之一,文学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担负着传播社会正能量和国家主流价值观、营造社会教育大环境的职责。优秀的文艺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人、鼓舞人和塑造人,在不知不觉中改造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在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提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环境渗透和氛围营造,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3]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24]努力创作出更多的积极健康的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不断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高文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发挥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进而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坚持倡导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以具象而存,并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不仅深刻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影响人自身。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强烈的文化意识,自觉地把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以文化来引导人、塑造人。然而,用什么样的文化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化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筋骨,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精髓,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使社会系统运转正常和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因此,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25]文艺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神圣使命。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人民群众才能乐于接受,进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再次,在教育手段上提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动人的解放与发展,文化的生成过程就是“人化”的进程。因而,一部文化发展史就是人的发展史,是人类精神上深层次的普遍追求。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6]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社会价值观的高度融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决定着文化的本质和意义,价值观传播是文化最重要、最本质的功能,发挥文化工作感召、教育、引导、激励人的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和优势。由此可见,文化的“化人”与德育的“育人”在功能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新时代文艺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之源一方面具有共同的客观基础,即本质上文艺与德育在主体、价值、功能的实现上同心同向、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两者的在理论基础上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与德育的优秀理论的精华,体现了文艺德育的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底线;再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文艺的德育功能,从而实现文艺与德育的充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