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需加强“四力”
2019-03-22王素芬乌鲁木齐晚报
王素芬 乌鲁木齐晚报
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的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一直以来,新闻记者肩负着宣传思想的重任。全媒体环境下,记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重点加强“四力”建设,才可为公众呈现出更好的新闻作品。
一、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四力”概述
新闻记者的“四力”主要包括“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这四种能力为相互联系而又统一的整体。新闻实践中,“四力”是展现记者专业能力、精神风貌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在全媒体环境下,记者需要不断学习,汲取各个电视媒体、新媒体等各类门户网站的稿件优点,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充分融入眼、脚、脑等能力,借助多种新媒体手段,以敏锐的嗅觉,挖掘出受众关注的素材,编写出具有层次和深度的新闻作品,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与传播力。
二、在全媒体时代提升新闻记者“四力”的途径
(一)以基层为课堂,强化新闻调研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报业先驱赵超构就提出:“最好的新闻在越走越宽广的道路上。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顶着露珠、冒着热气、透着地气、聚着人气的作品来。”
这段话告诉每一位新闻人,好新闻永远是深入基层第一线得来的。以《吉林日报》“村事管理按图索骥”一文为例,记者深入村庄参访,通过和群众之间展开深入交流,同时利用全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优势,发现新型管理模式受到群众的欢迎,进而挖掘新闻的深度信息。经过大量的网络资源搜索以及实地调查,找出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农民享有对村事的监督权和参与权。报道刊发后,登上了《纪检监察报》以及《农民日报》的头条,同时央视“朝闻天下”也对报道进行深度解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可以看出,深入群众和基层,借助全媒体时代下的资源优势,才能保障报道深度[1]。
(二)透过表象挖掘新闻本质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应具备一双“火眼金睛”,才能透过新闻信息的表现,挖掘本质。例如:网络上曾经出现“大妈碰瓷儿童玩具车”的内容,引发群众热议,观看的网友一时实践对大妈行为提出谴责,更有好事人员用“人肉”方式搜索大妈信息,并在网络上公布,迅速将其推至风口浪尖,导致其和家人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后来经调查,大妈身负旧疾,在受到玩具车碰撞之后导致复发,根本不是“碰瓷”。此案例中记者未能对网络信息展开仔细判断,导致群众身心受到伤害。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应具备识别信息的能力,将“含金量”更高的新闻内容呈现给观众。
(三)积极思考,对新闻信息抽丝剥茧
强大的脑力也是新闻记者对新闻信息的敏感程度,属于记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素养。在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应具备勤动脑、多思考等习惯,通过判断,明辨新闻内容的真伪,扩展新闻内容深度。通过对信息抽丝剥茧般的研究,在脑力加工下,创造出精良的新闻内容。
近几年,本人在采访题材上瞄准“人文历史”和“转型中国”,抓取标杆事件,抑或是深挖蕴合深意的“日常新闻”。相继在《乌鲁木齐晚报》副刊主笔采写的系列策划有:“老街巷”“弹地名”“乌鲁木齐老建筑”“乌鲁木齐老字号”“影院传奇”“物美·情深”“来到新疆”等系列,将人物故事放置于城市时代的变迁背景下,表达了时代的大主题,引发了大批读者的情感共鸣,一些稿件还极具史料价值,也斩获了几次新疆新闻奖。
(四)创新写作形式,保障内容精美
新闻记者的笔力决定着报道质量。在此能力的培养过程,应创新语言表达形式,引经据典的同时融入网络元素,展现出新闻报报道的精美、真实、有力的特点。对于记者而言,必须掌握新的“融本领”,使自己成为媒体融合潮流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一名“手机记者”是前提。融媒体推出的新闻,显著特点就是第一时间的现场感。这就要求记者熟练运用手机,掌握视频、文字和图片的采集传送方式。通过提前“做功课”,使得采和编之间的“交接棒”更加紧凑,甚至能够“跑”赢直播。这种真正的原创报道,“新鲜度”自不言说,自然会有较高的传播性。
记者在全媒体时代下,通过对网络流行元素的研究,融入观众喜爱的表达方式进行撰稿,使得一直以来给人严肃印象的新闻节目散发促巨大魅力。新闻记者要赢得舆论主权,应不断创新,强化自身笔力能力,结合受众思维,创新写作方式,促使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内容吸引力更强[2]。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只有不断提升“四力”,才能将新闻信息进行精确整合,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在实际工作环节,应将“四力”建设作为重点,放开双脚、洞察新闻、积极思考、妙笔生花,让新闻报道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争取成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经典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