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风险社会语境下的风险传播
2019-03-22蔺彦松甘肃政法学院党委宣传部
蔺彦松 甘肃政法学院党委宣传部
一、风险社会的涵义
“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源于乌尔里希·贝克的作品《风险社会》,大意是指经过人类各种实践活动后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中,当采用某种方法解决问题时,会衍生出更多的需求,而采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后也会随之衍生出更多的问题。所以,在《风险社会》中,安全与风险、信任与怀疑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即无法使其长时间保持平衡,在解决某种需求之后,需要持续的想办法解决上一措施带来的问题,无限循环,从而使其达到平衡。
当今社会,不断提高的人类科技水平使得自然风险的概率持续降低,这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在范围上扩大,更在深度上扩大,使得风险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由自然因素变成了人为风险因素。虽然人类在抵御风险的措施上不断尝试,也提高了对抗风险的能力。但是在解决当前风险问题之后,新风险也随着旧风险的解决而产生,这种风险循环就是现代风险的主要类别,即为技术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制度化风险。这类风险不仅具有极大范围的影响性,更具有全球性的威胁性,甚至存在可能极性低但带来的结果危险性极大的风险,核泄漏就是其中之一。该类风险的出现推动了全球范围内风险意识的构建,而人类也对应对社会风险产生了整体的认同感。”①
二、风险社会语境下的风险传播
为公众提供减少焦虑和恐慌的信息或者提供有助于其应对危机的建议,这构成了风险传播的整个过程。在现代社会就是风险社会的语境下,任何的大众传播行为都构成了风险传播。但风险传播不同于危机传播,“危险是真实的,但风险却是一种社会建构。”危机是一个物体或是某一状态面临的潜在性危险,风险则是一个人会被某一种特定危害所伤害的概率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人造成的影响。风险传播主要是风险信息的传播,危机传播则偏向危机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在时态上,风险传播属于将来时,危机传播则属于现在时;在研究视角上,风险传播源于社会学,危机传播则源于管理学。②风险传播可以转化为危机传播,危机传播是风险传播的一部分,两者是相关联系但又不等同的关系。
三、风险社会中风险传播的双重对立属性
拉什在《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一文提出严重警告:始料不及的风险和危险将不再是由工业社会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和危险,而是从信息领域、从生物技术领域、从通讯和软件领域产生出的新的风险和危险。③
在风险社会中,大众传媒本身就是一种独立运作的机制,而大众传媒本身即是风险的消灭者也是风险的制造者。
一方面,它在针对民间言论不断辟谣,以确保正确的舆论引导。而另一方面也在传播错误的言论,带来新的风险。这种传播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的,比如为了收视率而制作的假新闻,再比如由于政治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刻意的倾向性宣传,另一种是客观的,即主观上没有任何倾向性,只是因为其传播导致了不可控制的影响,比如对三鹿奶粉的宣传导致公众对所有奶粉的不信任和恐慌。这种风险传播的扩散是源于风险的横向相关牵连性和纵向相关扩散性造成的,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大众传媒在进行传播前没有提前预料也没有刻意加以控制造成的,这也是风险社会中风险传播容易造成全球性影响的原因之一。
四、中和性传播——风险传播的中和剂
公众对风险话题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的,美国决策研究专家保罗·斯洛维奇指出,大多数公众评估危险,依靠的是直觉判断,即“风险感知”,而他们有关风险的经验主要是来自于新闻媒体。④也就是说,在风险社会中公众需要新闻媒体的大众传播内容作为风险决策的依据,来规避和降低社会风险,尽管这种大众传播本身就带来着风险。因此,风险社会构成了现代传媒的传播语境,在这种语境下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之一就是进行风险传播。
所以在风险传播大众传媒中对于风险话题的回避是错误的,刻意的回避只会让公众对权威机构回应的期待变成四处寻求小道消息的行为,从而致使谣言的诞生,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如非典时期,广东地区对此消息进行了封锁,导致不明真相的民众之间谣言四起,甚至产生了非典是因为生化武器造成的这种荒谬结论。
但是对风险话题的传播也要着重注意方式与方法,如果单纯的对风险话题进行广泛性传播,这种行为本事就具有风险性,有可能会引起大众的恐慌心理,或者造成对原本风险的加深,这样原本应该起到消灭或者降低风险作用的风险传播反而会引起新的社会风险。
所以在对风险话题进行客观传播的同时也要进行可控的“预警性”传播,以中和对风险话题传播这种行为本身的风险性。
在进行风险传播的时候我们要进行中和性传播,加入风险传播的中和剂,避免风险传播的失控。一方面我们要客观的对风险话题进行及时报道,这样就避免了非客观或不及时造成公众寻找其他途径获取信息。也就避免了谣言的诞生。但另一方面我们要向大众对这种风险的有限性和可控性进行预见性和权威性报道。以避免风险的失控,和大众的恐慌。比如,对于灾害性事件,在客观报道灾情的同时也要对灾情的控制以及灾情造成的有限影响进行报道,避免出现因为对灾情的全面报道产生不准确的过于严重的预期后果,产生群体性恐慌。而对类似于明星出轨等这种风险话题进行报道时,一定要在满足大众娱乐心理的同时对这种不应提倡的行为进行负面的客观性批评正确引导大众,并注意要局限性的报道此类话题,同时适时引开大众议题,避免对本来应是负面的报道过于关注,反而形成模范效应造成大众的模仿性行为,反而造成社会风险的增加。
另外,我们要对民间的各种谣言要及时的予以辟谣,避免谣言造成的影响,而大众传媒也要注意自己言论避免产生矛盾性,造成大众对媒体引导的无所适从失去权威媒体的可信性,进而使得风险传播失效,反而造成新的社会风险。
五、网络及自媒体时代下的风险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4G乃至未来5G技术的应用,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等自媒体的出现,从人人都是受众,已经变为人人都是受众,人人也都是传者,受众和传者的界限已经消失了。大众已经从缺乏信息量,获取信息途径单一,转变为繁冗的信息量以及多种的获取信息途径,但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大众如何从庞大的信息量和过多的信息渠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而且正确的信息就成了现在最大的问题,那么大众获取信息的选择趋向是什么呢?1.权威性,包括信息渠道的权威和信息源的权威。其权威性不仅包括官方性及名誉性的权威,如官方的传播机构或者专家学者,也包括个人影响性的权威,如意见领袖或者明星,甚至网络传播达人如微博中的大V。2.客观性,信息渠道和信息源是否与相关信息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必然无法传播客观公正的信息。3.公众可信度,信息渠道和信息源的可信度有多高,如果曾有过失实的信息传播行为会严重影响其在大众心中的可信度。4,趋同度,如同沉默的螺旋所示,大众所处的小环境中趋同于这一信息的人是否多,如果多的话,即使原本个体有不同的意见也会逐步趋同于大众群体的意见。5.两面说理性,在现今社会,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因此双面说理要比单面说理的效果更好,避免出现只有一面之词的情况,适当的反对意见反而会加强可信度。从其中也可以看出信息来源的背景调查显得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信息的权威性、客观性和可信度。而这是自媒体所欠缺,也正是大众媒体的优势所在。
六、结语
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风险,大众媒体要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就得在进行风险传播过程中按照风险传播的属性特点,遵循大众获取信息的趋势,利用大众传播的自身优势,在减少社会风险的同时降低风险传播的再风险性,肩负起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注释:
① 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
② 曾来海,《风险传播与危机传播关系的辨析》,新闻世界 2011.11
③ [英]斯科特·拉什,王武龙编译.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④ [美]保罗·斯洛维奇:《风险的感知》,北京出版社,2007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