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令人痛心的文化“红丝凤”

2019-03-22郭怡妮

成功 2019年3期
关键词:经卷红丝古物

郭怡妮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本文主人公李老朝奉,他用他从未出错的工作心血铸就了他在典当界的地位和名声,为了保护“红丝凤”,他可以毅然决然地放弃他大半生奋斗的一切收获。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能和民族文化相提并论,不断地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保护文化。

“更令人珍爱和神往的是,与红丝凤同时制成的另外七只古瓶,如今均已散失飘零。金麒麟已落入东洋人手中,紫云雀毁于金辽战火。褐斑鹿、水鸳鸯为阿拉伯王宫所有,黄飞龙、白额虎被中国军阀霸占,火鹤鸽则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而今,唯一下落不明的红丝凤却神秘地、悄悄地出现在当铺的柜台上,这让人是何等的惊喜?”

八只古瓶本是一体,同为民族珍贵的宝藏。然而在战火中却颠沛流离,或被他人所夺,或已损毁无迹。古瓶的命运就像近代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那凝聚着古人智慧与精湛技艺的明珠,在纷争中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肩负着传承它们之责任的子孙,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流逝是多么令人痛心地打击。

不可否认,处于强势地位的侵略者的掠夺让珍贵的宝藏四散无依。可是,倘若当时之人但凡有些许担当,又岂会任由别国之人以及其低廉的价格就可轻易掳走我们众多的文献与古物?当敦煌王道士贩卖经卷的行为被官员察觉时,官员的第一反应不是追寻和保护已经遭到破坏的文化,而是出于赏玩的心态,贪婪地接受王道士进献的古卷古画。当政府终于想起要保护敦煌文献时,送经沿途的各地官员纷纷伸出贪婪之手,都想从这经卷中分一杯羹,以至于根据现在的统计,敦煌文献损毁最严重的,不是被他国夺走的经卷,反倒是监守自盗的中国官吏。那本该承担起传递文化星火的文士,却在自己的位置上逐渐思想麻痹,头脑空虚,变成了只知为自己揽财,没有家国意识,没有民族文化观念的蛀虫。跟现实中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痛心行径相比,李朝奉恪守着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气节和精神—坚持本国的精髓,本国的珍贵文化,就应该保存在自己的国民手中,就应该由自己的国民代代传承,自己的名声与地位不过过眼云烟。

司马中原先生,借对李朝奉的塑造,传达了自己关于文化保护的呼吁与痛心。他思念着自己的淮阴故土,思念着自己民族的文化,思念自己曾经熟悉的点点滴滴,他的乡愁,不再局限于对某一片土地、某一处民俗的深切追思。经历了民族受压迫,受屈辱的他的乡愁,从局部上升到了整体,他怀念的是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庄重,深厚,是跨越了时间的醇香气息。所以,他的《红丝凤》里的宝瓶才会那样的精美,李朝奉才会那样的令人尊敬。

“老朝奉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但却带着一份抑郁,一份苍凉,仿佛令人感觉着一股汹涌激越的民族历史巨涛,轰轰然的奔腾过悠远时空,直打到人的心上。李老朝奉一生浸淫在籍册里,在生活的薰陶和环境的培养中,得到了饱满的智识,当他面对这悠远民族广博无伦的文化创造时,他尚且自认浅薄,倍觉谦冲,何况不及他万一的人呢?”

此处作者的将李老朝奉与民族历史巨涛相等同,再次印证了司马中原通过这篇文章想要大声呼喊的,不仅仅是对古物的保护,更在意的是对古物中那份文化的传承,那份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也要把自己的文化保存在自己手中的气节。

据实证可考,“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始终将‘文化毁灭’作为征服中华民族的重要手段和目标。”[1]他们直接炸毁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及其附设的东方图书馆,摧毁了“东方文化之中心机关”,使中华民族的许多孤本,善本自此失传。1907年,斯坦因仅以两百两银子,就带走了敦煌近万件文物。而法国人希伯和仅凭借从敦煌挑走7000多件经卷,就以世界上最权威的汉学专家一举成名,太多的事例证明了文化的重要以及当时文化珍品所面临的困境,而面临民族之难的关头,本该团结一致的中国人民却分崩离析,军阀各自混战,人民处于水火。症结在何?在于没有核心凝聚力,在于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个人对自己所处的文化产生主体意识的第一步,也是个人对自己所处民族国家产生认同的关键一步。”[2]

危难不断加重的原因是文化认同的缺失,而需要塑造文化认同的载体却被忽视,或许,司马先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致命的困境循环,才有感而发,借李朝奉来抒发自己对民族,对故土的愁思。

猜你喜欢

经卷红丝古物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天一阁馆藏档案中的宁波市古物陈列所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葉会”解读
竹枝词
今夜
中华红丝带基金5年间用于健康包资金达4078.17万元
唐代《妙法莲华经》卷的修护与研究
红丝带
红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