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
2019-03-22张正光
张正光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4)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虽历经曲折,但终究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今天,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 栉风沐雨,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新中国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西方列强一百多年欺凌的历史背景下创立的。其创立之初,国家之落后、社会之破败、民生之凋敝为当时世所罕见。为了尽快“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持续的接力探索,虽历经曲折,但百折不回,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也没有任何可以照搬的理论和模式,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只能“一边倒”“走俄国人的路”,照搬照抄苏联的模式。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之后,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主要是在苏联专家的主导下完成的,带有浓厚的苏联色彩。按照苏联模式搞建设,对于新中国在短时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确实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和深入推进,苏联模式的许多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如过于向中央集权、伤害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农、轻、重的比例失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抬头等等。毛泽东较早地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了“以苏为鉴”的口号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的思想,开启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巨大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毛泽东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经验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论十大关系》一文,成为突破苏联模式、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点,“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3]。党的八大的胜利召开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不仅科学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而且提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即安排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毛泽东指出:“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4]。在其后的探索实践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应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期这些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提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谋划的日益科学。但是,由于后来对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判断出现了偏差,这些正确的认识不仅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反而被越来越“左”的政策所取代,直至极左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使党和国家事业遭遇“严重曲折”和重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过去建设经验以及前苏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5]137。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提出对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要解放思想,立足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6]。在实践探索中,党中央果断地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代之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经过几年的探索,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成熟。
从此,一条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大道展现在中国人面前。自党的十三大开始起,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旗帜鲜明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入大会的主题词,不断宣示和昭示中华民族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党的十七大从理论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科学概括与阐释,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这些表述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接力奋斗过程。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归结为“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7]2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习近平曾说:党的十八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9]1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10]28。
2 聚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是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正是因为“贫”和“弱”,才使近代中国蒙受了西方列强的欺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因此,摆脱列强欺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民族精英的孜孜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下决心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此后党的历届领导人都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了接力探索。从“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战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三步走战略”“两个百年目标”“两个战略安排”等,一路拼搏,一路赶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已经前所未有地走进了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备了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和能力。
政治层面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经过70年的探索和建设,我国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国体与政体、国家层面民主制度与基层范畴民主制度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内容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完整,功能更为强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9]36,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宗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经济层面上不仅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期的曲折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允许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5种主要经济成分并存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面推向城市再到全领域;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为补充”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单一“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更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和把握的不断深化。伴随这种认识的不断深化及其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我国GDP总量已经由1949年的123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3.2万亿美元,增长1073倍,已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由1949年的23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9462美元,增长411倍;贸易总额由1949年的41.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00亿元,增长了7387倍。我国GDP总量的世界占比由1949年的大约4%到2018年的16%左右。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第三大利用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民生发展上成为全世界民生发展成就最显著的国家之一。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其革命、建设、改革都是以实现人民生活幸福为初心和使命的。从关注老百姓“吃饭穿衣”到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到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中国70年民生建设大致走过了“生存型——温饱型——小康型——发展型”的光辉历程,这不仅体现了党始终把社会主义建设同人民的生活追求相结合、建设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而且体现了70年来我国民生发展的成就。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极大进步,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由1950年只有0.4%提高到2018年的81.7%;小学净入学率由1949年的20%提高到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3.1%提高到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1%提高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0.26%提高到48.1%。教育经费投入自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7年超过GDP的4%。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有了极大提高。1949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只有18082万人,2018年我国就业人员增加到77586万人,且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73.9%。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年仅为49.7元,2018年达到28228元,名义增长566.6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年均实际增长6.1%。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56年仅为88.2元,2018年达到19853元,名义增长224.1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8.5倍,年均实际增长5.6%。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到处饿殍遍野,人民食不果腹。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即将整体消灭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并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18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2018年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比1949年末增长271倍;卫生技术人员952万人,增长17.8倍。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人均寿命也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
3 力挽狂澜,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新中国成立使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增添了一个新的伟大成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至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拥有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和四分之一土地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社会主义国家数一下子锐减为5个。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运动失败了”“历史终结了”等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之际,中国依然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失败,反而取得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望尘莫及的成就,不仅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也宣告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过时,“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10]19。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前一个时期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时期主要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资本主义批判而提出的社会主义设想和前苏联模式进行的。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等。按照这种模式,我国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体制和分配体制。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它严重忽视了我国的现实国情,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严重脱节。如果长期坚持必然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虽然毛泽东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以苏为鉴”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但是,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最终陷入“纠左”反而更“左”,直至“文化大革命”“极左”的爆发,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与损失。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弥足珍贵,所遭遇的挫折令人痛心、促人反省。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经验共同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后一个时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时期主要是基于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基础上成功开创、持续推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还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一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一方面又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实践,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此后,自十三大开始,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入大会主题词,宣示中国既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会走体制僵化的老路,而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第一次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破除了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思想藩篱。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纲领(其后经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扩充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系列理论成果命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命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了蓬勃生机。
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虽然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但是,归根到底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10]19。
近年来,国内外一直存在中国现在搞的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认为是“资本社会主义”,有人认为是“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只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改革开放只是为了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为了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已经大踏步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已经成为可以与“欧美模式”相媲美,甚至超越“欧美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道路或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发生重大挫折以来出现的新气象。中国必将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复兴的伟大旗帜。
4 关照世界,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向纵深推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普遍共识。但是,世界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尖锐、突出,逆全球化、国家保护主义、贸易战恣意蔓延;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冷战思维时有抬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10]28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及其价值观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9]58。在这个关系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时刻,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当前世界发展及国家与国家交往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20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本来就是一件足以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大事,因为她使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得到空前增强。此后,在近半个世纪里,世界总体上即以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划分为两大抵抗性阵营,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发展由“两极”格局进入“一超多强”时代。世界范围内唱衰社会主义中国以及和平演变的声音也一时甚嚣尘上。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并没有乱,更没有改变颜色,而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辟了实现社会主义主张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实现了快速崛起,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为世界人类描绘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不仅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而且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
进入新世纪,欧洲难民潮和极右翼势力抬头、英国脱欧、特朗普退群、逆全球化、地区热点问题和冲突等影响国际秩序的事件不断出现,旧有的国际秩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时代课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直面世界发展痛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在很多重要国际场合都有提到“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层推进,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大势的清醒判断和对未来走向的准确把握”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态度”[11]。
“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提取了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有利于构建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将平等对话、交流互鉴作为世界不同文明间交流原则,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藩篱,有利于构建全球新型文明观,回应全球治理危机,贡献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国际社会普遍意识到这一理念的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决议。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标志着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得到全世界的认同。中国倡导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
当今世界依然处于核弹与银元叫嚣的时代,国家间的霸凌事件层出不穷。各国应该如何相处?成为摆在世界面前的又一难题。中国基于人类共同命运的大前提,提出了着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思想。习近平G20杭州峰会上提出要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新安全观尊崇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和国际争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主张加强在涉及全球性重大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和交流,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提升民生水平;主张建构良性的全球治理体系,国不分大小强弱,平等互利、开放合作、包容联动、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在这方面“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合作的新典范。
此外,新中国70年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本身也给世界其它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启示,特别是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那就是必须坚持立足本国实际,尊重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团结带领本国人民,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总之,新中国从积贫积弱出发,一路栉风沐雨,狂飙突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中国已经实现了自强,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将来中国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宣告的那样:“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