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莲英:让中国传统插花“活”起来
2019-03-21
“修剪花材的时候,就顺花材自然之势。别插成一溜,别插成一个等高线,因为任何植物它都是高低错落生长的。”這位醉心于把瓶中花插出自然之美的老人叫王莲英,是中国杰出的插花艺术家,2008北京奥运会颁奖用花主要设计者,也是将传统插花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人。
对于2019年在北京延庆举办的世园会,王莲英有着这样的期许:“我们国家第二次举办的这个最高级的一个盛会,而且是在我们北京来举办,希望我们的传统插花在这一次盛会上能够有非常漂亮的亮相,来影响世界各国的人们,来真正的欣赏我们中国的传统插花。”
从古籍中寻找传统插花技艺技法
聊起插花艺术之路,王莲英津津乐道:“1987年,我是在园林学院里教花卉学,后来第一届花卉博览会上要搞一个插花的展览,叫我来组织弄这个事儿。办完这个展览会,又要成立中国插花花艺协会,我又去办这个筹备会的事,这么着就逐渐走上了这条船。走上这条船就下不来了。”
据史料考证,中国传统插花距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从花材的选取、立意构图到容器的选择、插制的技巧处处都显示着崇尚自然的特征。清朝李渔用新鲜且有一定弹性的植物发明了“撒”。“撒”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固定瓶口的枝条,利用树杈自然分枝,刚好卡到瓶口下边,所有的枝条化整为零,分了一个孔、两个孔、三个孔,插到花瓶的植物就不会再东摇西摆。
从古籍中寻找传统插花技艺技法,只是王莲英研究中的小成果,中国传统插花给她最大的感受是当中浓浓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王莲英还告诉我们她的插花心得:我们中国传统插花,通过花材的文化,通过它的造型,借这个插花儿,整个制作的过程来表达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一种看法,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以花传情抒怀最后到达以花悟道这样一个目的。
近年来,传统插花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却仍然面临着传承的困境。“申遗”不仅有一套复杂的申报程序,而且最关键的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插花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不少专家认为,插花就像是“绣花鞋”,没什么技术含量和文化内涵,因此在申报过程中屡屡遭到争议和搁置。从2004年开始,王莲英和她的团队开始了艰难的申遗之路。
王莲英坚持要让中国传统插花“活”起来、“鲜”起来“美”起来。
王莲英和同事们经过充分准备与不懈努力,在传统插花“申遗”的道路上,争分夺秒,攻坚克难,一口气迈出了三大步:申报组的几位专家锲而不舍,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传统插花的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现场演示插花手法技巧等形式,不厌其烦地在评审团中进行宣传、演示,经过层层审核,2007年3月,传统插花被列入了北京市海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传统插花被列入了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中国传统插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大步的背后是难以述说的困难。在“申遗”的道路上,王莲英等专家们系统梳理了中国插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脉络,充分发掘了其丰富的文化宝藏,明确了未来传承创新的方向。用申遗的努力,为中国插花花艺事业、花卉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新的助力!
去年8月24日,河北省第二届(秦皇岛)园林博览会国际插花艺术展——王莲英大师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专题展在秦皇岛园博园绿色馆开幕。姿态万千、美轮美奂的传统插花艺术作品,惊艳了游人的目光。展览分为三大主题:一是写景式插花。通过插花艺术的手法,借由花材描绘自然景色,浓缩自然风光,展现秦皇岛、河北及祖国春夏秋冬四季美景。二是谐音式插花。通过插花艺术的手法,应用花材、容器及配件的谐音,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三是四大人群插花。通过宫廷插花、民间插花、文人插花、寺观插花,展现四大人群插花艺术的特点与内涵。王莲英和国内知名插花花艺师亲临现场,与游客零距离互动,手把手地教授插花技艺,让游客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独特魅力,让插花艺术更好地融入生活。
冰野据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