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鬃人传人白大成:人生何似“盘中戏”(上)

2019-03-21夯石

北广人物 2019年5期
关键词:铜盘中国美术馆北京

夯石(张琳)

最早知道鬃人,自然是從冰心先生的那篇散文:“这是一种纸糊的戏装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将,头上插着翎毛,背后扎着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却是一圈鬃子。这些戏装人都放在一个大铜盘上,耍的人一敲那铜盘,个个鬃人都旋转起来,刀来伧往,煞是好看。”冰心这篇《我到了北京》中特意提到的这种鬃人表演,到今天也只有白大成一家还在传承着。

白大成的家在一个街口的把角,俨然一个地标,又仿佛一座戏曲和民宿博物馆。多年前的一个上午,白老指点着柜中的一件件藏品,眼中闪烁着灵动的光。凡是有戏曲人物形象和故事图案的,白大成都收藏。自然,这与鬃人“业务”分不开。白大成的鬃人艺术既从各类藏品中汲取养分,又能反哺传统民俗文化。屋里一溜儿排开的木柜里摆满了风格各异的面人、泥人、皮影、兔爷、脸谱以及绘有戏曲图案的备类瓷器……当然,白老最为珍视的还是他在不同时期亲手制作的数十款鬃人。

白老说:“我一辈子靠手艺吃饭,没正经上过班。”其实这里的苦并非常人能想象。传承似乎要付出某种特殊的代价,甚至要做好某种特殊的准备。

痴迷“盘中戏”

白大成,1939年生于北京,满族,1979年,白大成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展”。1991年其作品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1992年作品参加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首届全国民间艺术精品展”。1994年在大观园举办个人作品及戏曲艺术收藏展。1996年、l997年连续两年应邀参加以色列耶路撒冷手工艺博览会。1997年应邀赴法国五城市展览访问。1999年在新东安市场创办“老北京一条街”,组织民间艺人表演及经营民间艺术品。2004年被北京市西城区文委挂牌“家庭艺术馆”。

我第一次去白大成家采访恰是在西城区文委挂牌之后。白老骄傲地说:我这是政府特批的,也算是个旅游点儿。

白大成说自己还是赶上了好时候。过去他想的是把鬃人这门手艺保护好、传下去,同时能够养家糊口,“出口创汇的活儿我干多了,画过扇面,山水一毛五到两毛,人物两毛到三毛。鬃人,老外很喜欢,迷上就不能自拔。”后来他明白这是文化,于是也自觉地向文化靠拢。“在过去,都知道鬃人,这铜盘也没什么特殊,老北京人家里头,甭管穷富,都有。把上面的茶壶茶碗拿走,就可以把鬃人摆上去敲着玩,会唱的还能跟着唱上一出,‘盘中戏的别称就是打这儿来的。”

史料记载:北京的鬃人手工艺品,是受皮影和京剧的影响而产生的,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已有1oo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是清末时期的北京老艺人王春佩。他的鬃人作品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章。鬃人盛行于清末民初,当时,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等庙会上常有表演、出售。普通鬃人高3寸左右,大的6寸有余,用泥做头面,高梁秆、纸绢做身子,下端粘一圈几毫米长的猪鬃,按京戏做成生、旦、净、末、丑,摆于铜茶盘中,用木棒击打铜盘,产生共振使小戏人在盘中转动,模拟演戏效果。鬃人是昕有中国民间艺术品中唯一有动态的。泥人、面人、毛猴等属于静止欣赏的。鬃人既可以静观,又可以拿过来作玩具来玩。

拿小木槌“当当当”一敲铜盘,盘中手持丈八蛇矛的张飞便抬着脚,朝紧握方天画戟的吕布追打过去……为了让鬃人活泛、灵动,白大成可谓煞费苦心。其实奥妙就在鬃人底下这一圈鬃毛,猪鬃弹性好,能支撑,敲打铜盘的时候,鬃毛会跟着振动,带动鬃人转动。倾斜方向不同,也就相应有了对打、追击的效果。白大成说其中最要紧的就是鬃毛必须排得密实均匀,角度也很有讲究,大了小了都不行。转起来要想保证不倒,还得把握好平衡,这就用到了我之前在航佼学过的力学知识。”敲敲打打中,文臣武将,古今镜鉴,—起涌上心头。人生要是“盘中戏”那可就好了,而往往我们却是被命运操纵的“戏中人”。

从“鬃人王”到“鬃人白”

1959年,白大成因为身体缘故从航空工业学校休学,在家养病期间,由街坊介绍认识了鬃人爱好者李老先生,“我从小受家里影响,喜欢京剧,国画油画书法都懂,手也比较巧。李老先生教我制作鬃人,前后大概一个多月。后来李老得了青光眼,做不了了,我又通过亲戚介绍认识了李寸松先生,他在中国美术馆工作,1955年为挖掘北京民间艺术,曾找过‘鬃人王第二代传人王汉青制作鬃人。就这样我经李寸松先生介绍认识了王汉青先生。经常拜访他,向他请教鬃人的制作方法,同时也就继承了王氏鬃人的制作特点。以前的老艺人卖这些玩意都是在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庙等庙会,但那会儿受战争影响,换不回钱来,王老先生就不做了,改行修理无线电收音机,以此为生。因此解放初期,鬃人的制作已经‘后继无人了。”

王汉青虽然靠修理无线电为生,但也将自己零星制作的鬃人摆出来卖,他的儿子去了西北……当白大成提出想跟他学做鬃人时,王汉青打心底里高兴,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绝活悉数相教,这一场师徒之缘等于把鬃人从濒临失传的悬崖边儿给生拉了回来。上世纪60年代初,白大成还给市政府写了封信,申请鬃人的营业执照,最终在王府井的美术服务部白大成有了自己的柜台。

可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白大成的手艺成了“四旧”,营业执照被收回,家里剩下的鬃人也只能毁掉。为了养家糊口,白大成在工地上搬过砖、和过泥,跟着老师傅学了木工活,还到厂子里做临时工,后来又去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从事制景工作……

改革开放后,白大成的鬃人制作很快获得新生。从他参与筹备的地坛庙会开始,工艺精巧的白派鬃人成了国内外游客的抢手货,“鬃人白”的名号也逐渐传开。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铜盘中国美术馆北京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整体式双层永磁体涡流联轴器的设计与研究
北京的河
同声相应
磁耦合器的相关参数仿真分析
基于等效深度法的永磁涡流联轴器的涡电流分析与传递转矩计算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