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地球》:希望绝非遥不可及

2019-03-21乔乔

世界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原著

乔乔

人类提出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

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吴京 饰)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国际同侪肩负起领航者的重任。

《流浪地球》是一部堪称伟大的科幻电影。是的,必须用伟大这个形容词。要知道,仅仅几年前,中国科幻电影的概念还是圆萌蠢胖的飞碟、西游记风格的外星人,山寨浮夸的机甲……并非我们的电影工作者没有看过《星际穿越》或者《阿凡达》,不知道科幻片佳作是什么样子,而是大家潜移默化觉得,中国人现阶段只能也只能拍出这样的科幻片,甚至是那种披个科幻的噱头用“五毛钱特效”讲个尴尬的都市喜剧。如果有人说几年后中国就会拍出可以和《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相媲美的科幻电影,大概没几个人会相信。

所以不难想象,有《流浪地球》这样一部达到好莱坞水准的科幻大片横空出世,是堪称伟大的成就。从它拍出的那一刻起,就已决定了这部影片必将在中国电影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开启中国科幻元年

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原著《流浪地球》,采用了其基本设定和框架:太阳灾变,人类设法移动地球,让它“流浪”到南门二星系求生。但故事本身完全是新编的。这并不在意料之外,原著大开大阖,情节松散,很难照搬。电影中重新打造了地球在逃逸过程中险些坠入木星,一个临时拼凑的救援组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让地球重返轨道的故事,所有角色都是原创的。

但值得称道的是,电影并没有像某些影视改编那样随意安插一些和原著毫无关系的情节,让热爱原著的人群有挂羊头卖狗肉之感。故事主线中的要素,像地下城的生活、掠过木星的轨迹、行星发动机的作用等,都是取自原著的基础,与原著的设定基本结合得很好。

作为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门面”,《流浪地球》无可避免地会被拿来和好莱坞科幻大片做对比。虽然平心而论,在剧作和制作方面与好莱坞一线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流浪地球》的价值在于,中国电影人终于能用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價值观和自己的主题,在好莱坞大片的主场正面硬碰硬了。《流浪地球》是一部用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拍出来的电影。因为影片中几乎一直在采用东方的观念来抵抗好莱坞建立的叙事模式和情感逻辑。从一开始,整个影片的故事的背景就是,若干年后不断膨胀的太阳威胁到地球的存在,于是全体人类决定带上地球一起逃生。

但是这与其说是逃生,不如说更像是“搬家”。相比好莱坞电影中随处可见的“人类迁徙”和“外星殖民”,有着强烈土地情结的东方文化则更倾向于“保住整个地球”,而不仅仅是“逃离”。这并不是刘慈欣或者《流浪地球》偶然做出的选择,其实,对于“家”的保护和坚守贯彻了整部影片。

影片中刘启和韩朵朵偷偷跑上地面,是为了去看看曾经的“家”;他们遭遇危险,一路想要回到姥爷(爷爷)身边的“家”;再到最后加入救援队,拯救了整个地球这个“家”……影片中的每个人物,无论是什么身份,军人、平民、宇航员,也不管身处何处,都在内心深处保留着对于“家”的念想和回忆。

整个故事的核心情感线,也是借由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精神继承来实现的。正是这种围绕着亲情建立的对于家国情怀的执念,让中国人的科幻故事是“带着地球一起流浪”这样充满想象力的孤独又浪漫的思路。虽然名为“流浪”,实际却一直紧握着回归。虽然要远行两千多年,但是我们把这看做返乡之路。

作为人类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幸存者,中国文明中这种与过去、回忆和故土难以割舍的牵绊赋予了《流浪地球》独特的质感。

影片中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对联合政府说出:“没有人,什么都没有。”而人是什么?是能感受到的温度,是珍贵的回忆,是情感。这些并不是空间站里保存的DNA图谱和电子档案能够取代的。

在这一问题上,《流浪地球》代表着非常东方的态度——不是追求科技的日臻完善,不是依靠精密的仪器,不是完全依赖于理性,而是在关键时刻,将未来交付给希望和信任。

而这一点也是《流浪地球》遭遇颇多批评的地方,尤其当影片高潮处,刘培强决定用空间站作为喷射火焰的助推器,被很多观众当做“缺乏逻辑的鲁莽情节”。毕竟在影片的故事中,高智能的电脑已经演算出引爆木星的计划可能性为0,就算加上空间站,也未必就能成功。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空灵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流浪地球》是一部关于死亡与希望的电影。

但是刘培强仍然选择了牺牲空间站去搏那微小的拯救地球的可能,其实正是以一种东方式的感性逻辑,来对抗好莱坞的理性逻辑。在最后的段落中,刘培强和韩朵朵先后发表了各自的“演讲”,分别说服了联合政府和各路救援队,最终成功实现了自救。

这两段看似煽情的段落实际上正是影片刻意与好莱坞类型逻辑划清界限之处。最终完成情节扭转的,并不是他们表达的“道理”,而是他们传达的“情感”。在影片要表达的,不是好莱坞电影中的灵光闪现般的救赎,而是极有可能导致失败的一时冲动。

这种“乱来”一般的选择反而连通了中国历史上千千万万舍身成仁的义士豪杰,从张目怒骂的典韦到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所有那些可以有更“理性”的选择时,却“任意而为”的人们。

《流浪地球》将东方式的故土情怀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气糅合为一体,在影片最后三十分钟的高潮戏中,故事的核心只有一个:如果要死,宁愿与地球死在一起,也不愿意做宇宙的弃儿。

对于《流浪地球》来说,与好莱坞叙事逻辑的挑战同样还表现在对“英雄”的消解。在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看到的故事虽然有“主角”,但是并没有“英雄”。在整个地球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在联合政府的领导之下共同“流浪”,生死与共,命运相系。

最为典型的,是影片的小高潮,运送火石到赤道,按照好莱坞传统,克服重重困难的主角一行人理应成为重启发动机的英雄。但是并不是,重启发动机的是比主角们快了一步的,连面都没露的其他救援队。无所不能的英雄在《流浪地球》中是并不存在的,“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主角”,而是整个人类全体都在拼尽全力。

而“饱和式救援”这种概念的出现,不仅更加尊重科学事实本身,也将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的可能打得粉碎。当然,这种反个人英雄的姿态并没有坚持到底,影片结尾阶段刘培强的自我牺牲可以看做是影片向好莱坞逻辑的靠近,虽有遗憾,但相对电影整体而言,瑕不掩瑜。

对于家国情怀的执念

当然,观众可能也会想过这样一个问题——电影是不是中国制造,和观众有什么关系?即便有好莱坞水准,那比起其他好莱坞大片也不就那么回事么?好莱坞的水准之作恶评也不少,难道是中国人拍的就格外伟大?

的确,民族自豪感可能会让我们拔高一些东西,但这种共鸣有它的内在意义。譬如说,电影中提到过嘉兴这座小城市,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当提到时,整个放映厅内响起一阵惊喜的声音。来看电影的本地人大概从来没想过,自己生活的地域居然会在一部似乎远离现实的科幻片里被提到。这种喜悦感单纯而由衷,和民族情绪并没有关系。

当然远不只是嘉兴,还有浓墨重彩描绘的北京、上海的高层建筑,出场过的济宁、杭州以及提到的其他许多地方。还有中国式的学校、广播、流行歌曲、顺口溜,还有春节,还有南腔北调的中国话本身……看到这些中国观众都会会心一笑,这种观影的愉悦是任何一部欧美大片无法给我们的。

而这一切并不是点缀猎奇的元素,而是想象中未来生活的一部分,是主角生存的土壤和根基,科幻內核和故事就从这里生发出来。通过电影所构造的整体,我们可以纵情想象中国和中国人的未来。虽然就具体设定来说,是可能性几乎为零的未来,但在这种想象中,中国人自己成为了主体而不是旁观者或配角。这让我们体验到了自身的无限可能。也许我们永远用不着建造巨大的行星发动机,但可能建造同样震撼的核聚变发电站或者星际飞船,也许我们将来不会在地下城庆祝春节,但也许会在太空城或者海底城市舞狮舞龙;也许地球永远不会飞向那黑暗深空,但我们的文化与精神会……未来是我们可以自己想象的,未来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的。

中国科幻电影中“中国人”主体性的确立,这可能是《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贡献,也是其最伟大之处。以前我们谈到中国科幻时,经常担心的一些问题和伪问题,比如“中国人拯救世界是不是很假”比如“为什么未来社会都是西方式的”。通过这部电影本身彰显的感染力,原则上都不再是问题。不太遥远未来,年轻人或许会奇怪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担心。

当然无须讳言,电影中也有不少缺陷,除却演技、台词层面尚有生硬之处外,采用好莱坞式的戏剧结构,保证精彩有余的同时也不免丧失了一些深度。而其特效距离好莱坞的顶尖水准也稍有差距等等。

特别要提到科技相关的方面,这对于一部科幻电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原著中逃离太阳系的方案,是在停转后利用太阳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绕太阳转许多圈之后,再高速飞出原轨道,接近木星也非巧合,而是有意利用木星的引力加速。可能考虑到需要的物理知识比较高深,这些在电影中一律从简,观众缺乏直观的感受,对流浪地球的理解不免打了折扣。其实只需要在恰当地方安插十几秒的动画讲解,便可以弥补缺憾。若有地球近距离掠过太阳、火星和小行星带的场景,便更加动人——可能是要求太高了,不过在宇宙的尺度上,的确还有更多潜力可以发掘。

另外还有个别难以忽视的硬伤,比如“木星引力忽然增强”这个重要设定实在过于低级错误——万有引力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而且也并无必要。同样的情节完全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电脑被陨石毁坏,导致发动机大面积故障地球偏离航向”来实现。电影最后的解决方案可行性也是相当存疑,虽然是明显出于情节需要不必苛求,但总觉得还有改进的空间。

不过发表于2000年的《流浪地球》小说也并非无懈可击,刘慈欣本人就承认过其中一些疏漏(如停止自转就没有昼夜的设定)。如果我们再仔细审视地球派和飞船派的争论,还可能发现推动地球的前提就站不住脚。但其磅礴万千的想象力、极具感染力的空间画面感,以及超凡脱俗的理想主义气质,毫无疑问将人们对“科幻”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开启了中国科幻的新时代。这篇小说是一篇有缺陷的伟大作品。

《流浪地球》所开创的并不仅仅是追赶和超越好莱坞的道路,而是一条不同于好莱坞模式,将东方哲学和东方情感植入其中的新可能。即便这条路还满是磕绊,但是我们终于朝向未来迈出了第一步。

《流浪地球》是当年小说的影视化,但如“科幻电影元年”这个期许所预示的,它并非圆满的终结,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因此笔者要不吝赞美它的伟大,不是因为已臻完美,而是因为它必将是更伟大之物的开端。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拔牙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