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作品《味》的创作特点及艺术体现

2019-03-21王海燕张源

艺术评鉴 2019年3期
关键词:京胡胡琴川剧

王海燕 张源

摘要:民族音乐作品《味》是成都民族乐团胡琴演奏家贺超波、二胡演奏家王海燕、古筝演奏家蒋蒨联合创作的胡琴、弹拨与川打重奏作品,这部音乐作品将川剧音乐与民族音乐完美结合,通过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特征及独特的民族乐器为创新点,将作品呈现出来,使人们对川剧艺术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与了解,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创作特点   艺术体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07-02

民族音乐作品《味》是成都民族乐团胡琴演奏家贺超波、二胡演奏家王海燕、古筝演奏家蒋蒨联合创作的胡琴、弹拨与川打重奏作品,这部作品的成功源于优秀胡琴演奏家、制作家及作曲家贺超波先生,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使其创作的音乐作品均带有川剧音乐风格韵味。他出生于川剧世家,从小受到川剧曲牌的影响,曾被特招进入川剧团,从事川剧表演艺术,他通过努力,又考入专业院校进行深造,研究方向由川剧表演艺术向民族音乐艺术转变,角色的变化使他对川剧艺术具有颇深的研究,既精通川剧艺术,又有精湛的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同时兼备这两种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在当今时代里屈指可数。正是基于这种特殊情怀,他在创作了大型音乐作品《西蜀琴韵》之后,一直酝酿着创作一部新的带有川剧音乐风格韵味的重奏作品。经过与蒋蒨及笔者多次沟通后,几位演奏家在不断创作、不断思考、不断实践过程中,对该作品进行了多次修改,用了近两年时间,终于共同完成了这部特色鲜明、具有民族地方风格的音乐作品。

一、创作特点

音乐作品《味》的创作思路,充分运用了川剧音乐元素,使川剧曲牌中的昆曲、高腔、胡琴、弹戏以及灯调,在作品的旋律发展中得到呈现,既有川剧音乐风格,又有京腔音乐风格,曲中京胡、川二胡、古筝、锣鼓等乐器的演奏,非常明显地突出了四川本土的音乐特点。作品创作注重的是曲调的韵味性、旋律的流畅性及各种乐器与打击乐之间的碰撞交融性,听上去曲调既灵活又和谐,既有不同乐器的各种色彩,又能交替变换,相辅相成,通过演奏家们配合默契的演奏,韵味十足,表达了作曲家们对不同艺术种类及感悟人生的五味杂谈的独有情绪。

川剧艺术历史悠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地方文化,地方特色浓厚,其中的川剧锣鼓和川剧乐器更是别具一格,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传统川剧的“上下手”,是指管弦乐部分,昆腔与高腔戏的唱段时,管乐唢呐和曲笛同为上下手,也就是说一起吹奏;弹戏曲牌时,上手就是演奏盖板子,下手演奏川二胡;皮黄曲牌时,上手演奏京胡,下手演奏川二胡;演灯戏时,上手演奏川二胡,下手则是弹拨乐或二胡。

传统川剧音乐更离不开川剧锣鼓,打击乐是川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川剧唱腔伴奏中的乐队形态,川剧打击乐有完整的曲牌和套路,唱腔演员的舞台表演从头至尾离不开川剧锣鼓,川剧打击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得最多的有板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板鼓是这几种打击乐的指挥,敲打板鼓时间长短和速度快慢,需要根据唱腔而定,唱腔长,板鼓点子的时间就长,唱腔短,板鼓点子的时间就短,每次表演会随着演员演唱时的情绪变化进行即兴发挥,所以唱腔的时间长短每次都不一样,需要演唱者与伴奏者无缝对接。乐队伴奏要跟随唱腔演员的舞臺发挥,在唱腔旋律的变化中进行跟进跟出,而随机应变,一种心领神会的“味”与“韵”才能体现出来,让听者过足戏瘾。

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是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而体现出来。作曲家们经过精心思考,选择了其中的京胡、川二胡、弹拨古筝及川剧锣鼓几样代表乐器,作为音乐作品《味》的主奏乐器。京胡音色明亮,穿透力强;川二胡音色独特,有一种带有嗡嗡凝重感的音色;弹拨乐器古筝音色清脆、蜿蜒流转、飘忽不定;打击乐高亢急促,抑扬顿挫、几种乐器在音色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对比,弦音忽高忽低,欲发欲收,使音乐情感渗透进人们的心里,促动着每一位听者的毛孔,余音缭绕。曲中利用乐器各自音色特点,将川剧表演的夸张手法应用到了极致,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心声,情感真实、细腻、优美动人。

京胡音色响亮而神奇,与演员的嗓音和唱腔完美结合,在京剧和川剧中使用率很高,是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能够充分体现润腔的韵味特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川二胡,何谓川二胡?外形似二胡,但琴筒的材质却与二胡不同,采用的竹质材料,其他材质与二胡相同。由于琴筒是竹质的,加上蛇皮或薄蟒皮(人工养殖),演奏出来的音色就与二胡音色有差异,没有二胡的音色圆润悠扬,发音带嗡嗡声,但这种嗡嗡声却是它特有的一种音色,定弦不固定,常比二胡低一度。由于社会的变革,地方戏剧受到冲击,川剧中使用的川二胡也受到冷遇,传统乐器的生产厂家也不再生产川二胡,川二胡处于几乎绝迹的状态。贺超波先生钟情于川剧音乐,不愿意川二胡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在得到川剧音乐专业委员会和一批有经验的川剧艺术家的支持与厚望下,潜心研究,倾情投入,终于不负众望,一把以崭新面貌出现的川二胡问世了。新川二胡的再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找回了几乎快灭绝的乐器,还使川剧灯戏的伴奏有了主奏乐器,在保留其原有音色的同时,拓宽了音域,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并在《味》的音乐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示。国家一级编剧、四川省川剧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彭潮溢先生说:他们的演奏其声、其情、其韵、其状,真可谓天衣无缝,亲密无间,找回了老戏迷在心中缺失了半个世纪的韵味。

二、艺术体现

川剧发展、生存的途径重点在于创新[1]。随着时间的变迁,各地方剧种伴奏乐器中都有胡琴的身影,京胡和川二胡与戏曲音乐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使《味》在表现手法与手段上都有很大突破。此作品的创作秉承了以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创作的切入点的原则,采用的是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曲式结构,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根基,使《味》的创作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既有传统音调,又有创新曲式。音乐作品的“神”和“韵”得到充分表达,让人耳目一新。

“戏剧是骨架,音乐是灵魂”[2],中国戏曲板腔体“散、慢、中、快、散”的段落结构,在《味》这首音乐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乐曲采用传统曲式结构,以大鼓由慢到快的鼓点开启前奏,紧跟着的就是板鼓的加入,这时大鼓的沉稳和板鼓的清脆激昂,两种不同鼓声的高低对比,声声鼓点敲进了人们的心坎里。这时京胡的主旋律由后半拍开始,坚定的动机音乐一出现,以四小节的大二度音发展开去,音乐旋律就抓住了听者的心。随着音乐旋律的慢慢展开,演奏速度由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的转换,中板、散板再到快板,旋律线条明显,曲中B段散板,川二胡与古筝以紧打慢唱的曲调,加之弹拨古筝如流水般的刮弦,指尖上下翻飞,以及胡琴演奏的流畅圆润,演奏高亢激越,铿锵有力,乐曲旋律丰满,节奏感强,演奏家们配合得心应手,相互交融,丝丝入扣。京剧西皮和川剧西皮,本就是同宗同源,《味》中的京胡音调,是京味还是川味?京胡音调出现,京味浓,川二胡音调出现,蜀味深,将京胡与川二胡的音调融合,加之作品中川剧锣鼓套打的跟进,川剧西皮韵味就更浓。当音乐响起时,只有听者自己去慢慢品味,真是感觉味足,够味也!

胡琴与弹拨的音乐发展,独立而统一,传统川剧音乐,为“托、保、衬、垫、补”的伴奏形式,艺术家们《味》的演奏,将传统川剧音乐这一伴奏形式,创新发展成重奏形式,搬上了音乐舞台,配合默契,琴声音色合一,有着对韵味的共同理解,符合中国百姓对川剧戏曲音乐的认知与审美。四川师范大学的林阳地对此曲赞到:《味》是川剧京剧之味交融,视觉听觉之味浓烈,尤其是京胡的高亢明亮、二胡的柔美连绵与古筝的铿锵呼应唱和、一体共鸣,创造性地演绎了西皮的明朗潇洒与激越流畅,把人生五味挥洒得淋漓尽致。音乐作品《味》,使人们对川剧艺术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与了解,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出了努力。

参考文献:

[1]秦勤.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创新探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65-170.

[2]苑希.川剧音乐伴奏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变革[J].戏剧之家,2017,(02).

猜你喜欢

京胡胡琴川剧
胡琴
助力川剧振兴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的川剧变脸娃娃
学川剧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当代语境中民国胡琴之多维品鉴
最后的“京胡圣手”燕守平 他有一把百年京胡 历经几位名家
京胡走进西安音乐学院
我,京胡和电脑
许秦生与众不同的京胡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