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肖邦《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

2019-03-21杨骏逸

艺术评鉴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肖邦钢琴

杨骏逸

摘要:肖邦为19世纪波兰最著名和高产的音乐家,其终生创作的钢琴曲涉及多种题材,有奏鸣曲、波罗奈兹、练习曲、夜曲、还有叙事曲等。其叙事曲一共四首,全部都是在19世纪30-40年代创作完成的,最著名的是《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肖邦的钢琴叙事曲在蕴含的内容与精神、曲式结构、钢琴织体等表现技法方面都蕴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叙事曲的发展、钢琴叙事曲形成的因素以及肖邦钢琴叙事曲的创作特征展开深入研究,探讨了肖邦钢琴叙事曲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肖邦   钢琴   叙事曲   创作特色   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01-04

一、肖邦及肖邦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一)肖邦的生平

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波兰最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1810年在华沙出生,其在幼年时就师从捷克音乐家日夫尼学习钢琴,八岁正式登台演奏,成为华沙地区家喻户晓的“钢琴神童”。

19世纪30年代以后,青年时期肖邦的思想开始成熟,其艺术创作也趋于成熟,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峰。在音乐创作领域获得极高的成就,1846年以后其创作生涯开始走下坡路,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与深爱的乔治·桑产生感情危机,亲朋的相继去世以及自身身体状况欠佳等。还有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所遭受的挫折,使得肖邦这一位爱国志士的精神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失望和消沉的情绪重重地围绕着这位爱国心切的作曲家。这一切对于肖邦本人的伤害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上都是十分巨大的,他身在异乡的孤独感也越发强烈,同时自己的悲切心情也越来越沉重。1848年在英国短暂停留的肖邦在精神和身体上已是十分衰弱,只是在英国依靠短期教学与临时演奏维持生计,并在英国组织流亡海外的波兰侨胞为其举办了其人生中最后一次演奏会。于次年10月份病逝于巴黎,并立下遗嘱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安葬。

(二)叙事曲的产生及体裁的发展史

叙事曲起源于欧洲,以某种固定格式的诗歌为内容改编成的歌曲,具有叙事性特征。在早期,叙事曲呈现出歌曲性或者舞曲性的特质,18世纪以后发展为一种文学体裁即叙事诗形式。西欧各国的民间叙事曲中,古老叙事曲的舞曲性质逐渐消失,分节歌一直被延续下来,那个时期的诗人以及作曲家在充满幻想性的叙事曲体裁中爆发了无限的想象力,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19世纪初,大部分的叙事诗改编为音乐作品。作曲家以诗歌为内容进行音乐创作,借助于音乐变化来体现诗歌情节的发展。作曲家们将这些浪漫主义诗歌,谱写成广阔发展的敘事歌曲,声乐叙事曲从此便达到了一个发展的盛况。

肖邦的钢琴叙事曲结合叙事诗、声乐叙事曲体裁、波兰民间素材等多种因素创作而产生的,相对于之前的叙事曲钢琴曲而言,肖邦的作品规模更宏大,内涵也更丰富,使得肖邦自己所创作的叙事曲表现力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相比内容更加丰富,使其所创作的叙事曲集聚史诗性、叙事性和戏剧性内容。肖邦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曾经创办过学校,通过父亲其与当时很多知名文人有着广泛的接触,尤其热爱文学,成年后对欧洲各国历史、民间传说以及历史题材的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当时名人的叙事诗和抒情诗也为肖邦所用,肖邦用这些作品加以创作谱曲创作了十几首歌曲。这些歌曲在肖邦主要的钢琴音乐作品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到达巴黎后,肖邦与当时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密茨凯维奇、海涅等人交往频繁,并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在其叙事曲音乐创作中增添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由此开创了钢琴作品中的新体裁。

肖邦所创作的四首叙事曲它们都具有戏剧性的发展,标题鲜明、人物形象突出,这与当时著名的一些声乐作品也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据肖邦学生回忆,其尤其喜爱舒伯特的作品。肖邦的创作也受到了舒伯特作品的影响,其叙事曲蕴含着丰富的幻想与浪漫主义气质,在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结合方面也是十分独特,这和当时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三)肖邦第一叙事曲在其创作中的时间及地位

肖邦的《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于19世纪30年代创作完成,也是肖邦的青年时期,即其音乐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是其这一时期作品创作的基调,此外肖邦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也丰富多样,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肖邦在创作叙事曲的年代是1837-1842年间,这期间为波兰资本主义运动的高潮时期,波兰人民为了自由民主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反抗,肖邦也是在这一时间段中激发了自己深切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这一时期其叙事曲作品中都是以祖国和祖国人民为主题的,以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为内容进行音乐创作。第一号g小调op.23,作于1831年6月维也纳(华沙起义失败后不久),1835年献给史托克豪森男爵,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所给的印象写的。这首乐曲处处透露着华沙起义失败对这样一位拥有爱国热情的音乐家的影响是如此巨大,音乐中悲愤之情和激烈的悲剧性冲突贯穿始终。

肖邦《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肖邦更多地考虑到表达自己深沉的思想感情,通过音乐来表达自身丰富的思想感情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早期作品中明快的曲风在这首乐曲中已不复存在。这首乐曲所含有的是肖邦心灵中深沉的低吼,华沙起义的失败在肖邦心中所造成的影响,在此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不难看出肖邦的创作手法也在此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肖邦《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的艺术特征

(一)肖邦叙事曲中奏鸣曲式的特点

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由3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包含“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

第一部分:呈示部,由主部、连接段、副部、小结尾构成。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仍保持古典奏鸣曲式的传统,乐思的性质或对比并置,或对比冲突,在较早的奏鸣曲中呈示部通常要重复一遍。此部分为整部作品的核心与精神支撑。

第二部分:展开部,充满幻想。主要乐思出现时使用了不同的调性,不同的乐思也交替的出现,新的材料以及使用复调的处理方法在这段中也有一定的体现。结构上也很有特点,其特点表现在乐段的片断性和不易被发现的终止,这些写作手法使乐思展开是较为新颖的,体现尖锐的矛盾,也是下一步的过渡。

第三部分:再现部。主部仍在原调上再现,借助于连接段将副部呈现在主调上,以取得再现部的调性统一。最后为尾声。

通过对《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的分析不难发现,肖邦采取奏鸣式中的一些原则来突显叙事曲的戏剧性,但是鉴于该曲式结构独有的特质,譬如对音乐戏剧性方面采取模进分裂转调的手法、再现部的调性呈示部主部的调性需要保持一致等,这些显然不适用于叙事曲体裁。因此,对于这一叙事曲的创作中,肖邦通过对传统奏鸣曲式结构的大胆创新无疑有着鲜明的独创性。并且,在其创作期间,肖邦还保留了一定的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传统奏鸣曲式中匀称、完整和含有严格逻辑变化的乐思发展在肖邦叙事曲的创作中还是得到了良好的保存,但不同之处在于他处理得极为巧妙、自然,依托于传统奏鸣曲式,将变奏原则、回旋原则予以充分的融合,进而使得曲目中汇集了多种创作手法,创出一种全新的结构形式。针对这一结构形式,其创新点可大致包括如下几点。

1.奏鸣、回旋和变奏性原则的高度融合

奏鸣曲的总体结构为:呈示—展开—再现,在全曲中得以展现,同时肖邦也对其给予了合理布局。由于传统奏鸣曲式无法全权满足肖邦的创作构思,对该曲史诗性、戏剧性部分的内容进行有效传递,因此,肖邦将奏鸣、回旋以及变奏原则进行了有序融合。虽说同属抒情部分的呈示部主部及副部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然而与传统奏鸣曲式中的矛盾并不等同,其两者音调有着一定的关联,旋律方面所呈现的是一种派生关系。变奏、变形是主、副部音乐发展采取的两大手法,以此达到对比目的。主、副部同属抒情部分,肖邦创作的真正部分便以主题的变形、变奏手法为起点。这一手法的运用,赋予原有抒情部分更具英雄性,音乐整体性格得到了质的转变。主、副部在整个乐曲中共计出现三次,加上中间独特的连接技巧,布局的特殊性巧妙地体现了回旋曲式的特征。这些灵活巧妙的作曲构思因素使作品的整体结构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既奏鸣又变奏又回旋的关系。实际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一种由肖邦独创的奏鸣,回旋,变奏高度融合的奏鸣曲式了。

2.调性布局的特殊处理

肖邦的创作调性的运用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的。呈示部中,主部出现在g小调上,隐喻昏暗、厚重的悲剧色彩。副部调性转向bE大调,同时也是g小调关系大调的下属调性,抒情悠扬的曲风逐渐代替了之前悲愤叹息的心情。展开部中,a小调、A大调共同构成主、副部,同主音大小调形成对比。再现部中,古典奏鸣曲式的“调性统一”规则被肖邦给予打破,副部调性始终在bE大调的位置,加强了副部的渲染,音乐的刚性、张力随之加剧。从调性上更加体现出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他内心的坚定意志力①。

3.曲式结构的特殊处理

肖邦在曲目结尾部分采用倒装结构的方式在突显悲剧性同时达到收拢的效果,这种安排首尾呼应,结构布局对称,同时拥有一定的戏剧张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悲剧效果。展开部采用新材料的插部,使再现部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期待,最后,主部主题不断推进,悲剧性结局愈发突显,随后,再现部以完美告终。肖邦在曲目结束部及尾声部分采取了新的材料营造所需效果。结束部与尾声有着不同的主题意义,这一点形成了与主、副部主题的鲜明对比。恢弘、洒脱的尾结构部分将整个曲目的戏剧性推到至高点,整个乐曲可谓结束在高潮中。

(二)《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中的节奏特点

1.民族性舞曲节奏

肖邦自幼便痴迷于民间音乐,g小调波兰舞曲等早期作品便是其对这一音乐形式很好的体现。但在《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中,肖邦并非将这些节奏一成不变的逐一采纳,而是基于这些节奏的特质上进行了创新,以此衍生出诸多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语汇,创造出的舞曲是独具肖邦特色的。

2.切分节奏

改变原有节拍强弱规律是节分节奏的特点所在,音乐中,作曲家通过对弱拍节奏的强调赋予作品更具信息、坚定的气息。肖邦在去中所安排的切分节奏有较多体现,运用切分节奏这一特殊的律动性,很好的体现出他自身想表达的音乐情感。肖邦借助切分节奏达到对乐曲紧凑感、动力性以及表现力的强化,同时使乐曲更加吸引人,更好地表现了肖邦的内心世界。

3.对称节奏

四连音、五连音、七连音以及更多数量的连音与规整拍子的组合,赋予旋律自由性,使得语调特点更加突显。

4.复合节奏

“节奏领域里神奇般的发明”是对肖邦复合节奏运用的描述,即其对单一节奏的重组,例如用连线划分一组音的数量、将若干个音整合为一个节拍单位,节奏的纵向复合或者横向复合出现在旋律与伴奏间,或者每一声音间,使音乐表达更加隨性更加顺畅,同时也能更好地达到与听众的共鸣。

三、肖邦《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的内涵

《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是肖邦流亡巴黎所创的单乐章大型乐曲。作为一个身在他乡又时刻挂念自己故乡的人,肖邦本人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对于起义失败也是有着懑懑的悲愤之情,此刻却难以言表。作为一个波兰人民的音乐家,肖邦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钢琴音乐的创作中来抒发自己内心复杂的感情,来体现自己对于祖国的无限热爱。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再像初期创作的乐曲中那样充满华丽明快的曲风,高贵的音乐形象,绚烂的技巧,处处反应着波兰人民美好生活的景象。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有了更深沉的内容,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侵占祖国仇敌的愤慨成为肖邦这一时期音乐主题的主旋律。

同在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C小调练习曲》《降b小调谐谑曲》等,与以往作品相比,这些作品的思想性、爱国情怀以及气势规模等方面更加磅礴宏大。这一时期的叙事曲以悲剧、英雄气概等浓郁的爱国情怀为主,乐曲中无不弥漫着浓烈的戏剧张力,爱国情怀遍及每一个角落。《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的创作就是爱国情绪与昂扬斗志的最好体现,该作品主要源自祖国华沙起义失败惨烈事件,同时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康拉德·华伦洛德》也给予了其不少启发②。

该乐曲与《康拉德·华伦洛德》的悲愤情怀、英雄气概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作曲家由于起义失败的抑郁之情、未被打倒的昂扬斗志以及虽然对华沙起义的失败万分痛惜,但坚决斗争的思想感情均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乐曲当中。受革命长诗的影响肖邦所创作的《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也在其音乐创作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结语

肖邦的叙事曲在其钢琴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创作手法上来说,叙事曲在钢琴作品中出现是肖邦的首创,肖邦所创作的叙事曲,所融合的乐思、音乐手法、创作要素都是相较于以前叙事曲中不曾出现的。肖邦的叙事曲内容丰富,叙事性强,规模之大,也是前人不曾写出的。这首《g小调钢琴第一叙事曲》在四首钢琴叙事曲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是肖邦创作的钢琴曲中的一个高点,被诸多钢琴家作为保留曲目。这首曲子也能很好的体现肖邦这一伟大作曲家,对祖国波兰的无比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抨击,所以说该作品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且伟大的作品。

注释:

①杨秦生:《谈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结构特征》,《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7期。

②夏雨:《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浪漫主义特征》,《科技信息》,2009年第13期。

参考文献:

[1][苏]A.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

[2]朱之谦.肖邦对音乐体裁的新发展[J].人民音乐,1985,(03).

[3]章培理.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演奏[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03).

[4]赵君.肖邦叙事曲创作的基本特征[J].交響(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01).

[5]胡郁青.肖邦音乐民族特征初探[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0,(03).

[6]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肖邦钢琴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的魔法
纸钢琴
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分析
钢琴
砺志典藏 逐梦航标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小狗圆舞曲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