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融合探讨
2019-03-21芮红单敏飞赵志明��
芮红 单敏飞 赵志明��
摘要:地方经济的振兴急需高技术人才,地方高校的发展也需要以当地企业为依托,双方相互需要,相互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产业被重新定义,而之前的校企合作也是存在诸多问题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状况下,探索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融合的新模式,并提出设立双方融合的保障机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地方高校;行业企业;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8.007
1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融合的紧迫性
1.1教育部提出地方高校要与行业企业高度融合
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到2018年要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确定了方向,指明了路线。
1.2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业将要被重新定义迫使高校专业要迭代升级
马云在贵州“数博会”演讲中提到产业将被重新定义,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将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产业的重新定义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迭代升级。尤其是在大数据、云计算面前有很多专业比如计算机、金融、会计等可能都需要脱胎换骨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1.3现有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模式单一,急需有效的融合模式
现有的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企业重要的考虑自身的发展和对利润的追求,对于校企合作没有多大动力,有的企业也只是做做秀,不愿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做没有直接效益的事;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也没有摸索出真正有效的合作模式,学校没有专门的部门组织管理校企合作,大都是分解到系、系将具体任务分配到各专业,各专业通过私人关系或毕业生联系几个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太过分散,不够深入,有的就是安排一下企业参观,或者就业,而在校期间的岗位实习几乎没有。
2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融合的模式探索与创新
2.1学校与企业相互开放
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当地高校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地方高校的发展也需要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融合将大力推动地方经济快速的发展。学校要拆除“围墙”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了解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真实需求,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建立与企业融合的平台,推进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行业企业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地方高校对接,参与到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来,可以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根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素养提出意见或建议,可以安排行业专业到学校上课,并且是系统地、长期地,这样高校与企业就相互渗透到各自的领域里了,学校与企业合力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大学需要城市,城市需要大学,企业和学校都需要放下架子主动合作。”亚龙集团董事长陈继权说。
2.2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
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专业设置。高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保留、新上有活力的专业,果断停招作用不大的专业。比如,江西省最近3年有34所应用型高校主动停办或停招了208个不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就业质量差的专业。而黄淮学院将专业建设分为合格专业、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三个层次,重点发展特色转业和品牌专业。
其次是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服务定位一定是服务于当地经济。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能力与发展并重,根据岗位所学能力和知识安排课程,而非要保持专业的体系完成。
再次是课程改革。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做促学,更多地采用讨论式、交互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实践教学,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机会和平台,并要严格把控质量。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做到以赛促学。
最后是师资队伍。学生的培养第一责任人就是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自己毕业后进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社会经验,缺少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对于行业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也是只知大概,所以让教师“走出去”是锻炼教师一个很好的思路,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可以有几个月的实习。
2.3行业企业与高校的融合
2.3.1行业企业要给以高校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行业企业要发展需要大量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而地方高校又是输送高等人才的,所以行业企业与高校的无缝对接,将对行业企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行业企业可以参与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积极为高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高校培养优秀的人才,其实也是在为企业自身培养人才。
行业企业应将行业技术标准及时对接到高校相关专业。课堂教学理论偏多,而且教材更新缓慢,导致无法学生无法学到最新的技术,如果行业企业将技术标准对接到高校相关专业,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到最新的技术。
2.3.2当地龙头企业与地方高校的融合
地方龙头企业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行业标准并在行业中具有话语权,高校专业与行业企业融合,首先要选择当地龙头企业,依托大型企业,因为产教融合的标准并非要求与多少个企业合作,而在于专业、课程的标准是否代表产业最新的技术水平,办学的体制机制是否符合产教深度融合的要求。当地的大型企业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可以制定产品标准、企业标准,甚至行业标准,高校以大企业为依托进行的融合才能让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变化状态。
2.3.3创建行业学院
产教融合要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改造大学的专业集群,而专业集群的改造需要借助行业学院、创新平台的搭建,要“产学研用”一体、“政企校”协同,将应用型科研与应用型教学真正地融为一体。比如,温州大学主动与政府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把学校、研发机构建在当地的产业聚集区,在区县建立研究院,使大学成了区县的人才输送地。比如亚龙公司提供了2000平方米,让瓯江学院进入亚龙,创建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平台。
3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融合的机制保障
3.1政府的统筹协调机制
政府要发挥宏观统筹作用,从战略上规划好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确定双方融合的政策措施,协调融合中的各种问题,解决融合中的各种困难,搭建融合的平台,综合运用财税、用地、金融政策等形成激励保障协同机制。政府还要支持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协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坚实以科技带动发展的思路。总之,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政府的组织功能,公共管理优势,为地方高校和行业企业的融合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3.2刚性的法律法规约束机制
当前,我国的校企融合、产教融合都没有法律、法规的刚性规定,这导致了双方融合的不主动。企业忙于生产经营,学校教学改革也是困难重重,所以,所谓的融合只是浅层次的,基本上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通过法律的刚性约束才能让校企融合深入、落地。这种做法在国外已是广发应用,不管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有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才保证了校企融合深入、持续开展。
各级立法机关应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下,以此为契机尽快制定并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融合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助力国家的经济大发展。
3.3建立评估监督机制
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融合还需要有评估监督机制。政府牵头成立由行业或行业协会、教育部门参与的评估机构并共同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个评估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创新,本着实用的原则建立。行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要承担起责任,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的信息,参与高校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以便地方高校能及时准确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需求数量。评估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保證产教融合有序、规范、高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高オ华.浅谈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J].南方论刊,2016,(2).
[2]刘金,付海.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23).
[3]朱秀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