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艺术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2019-03-21潘晖

艺术评鉴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京剧影响

潘晖

摘要: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但是近年来西方现代艺术不断涌入中国,对国画的创新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画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想使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推陈出新,在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中汲取精华成为关键,本文以京剧为例研究其对于国画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艺术   国画创作   京剧   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3-0053-02

一、中国民间艺术

(一)中国民间艺术的界定

民间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的艺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以满足劳动人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為目的的艺术。它被鲁迅先生称为“生产者的艺术”。民间艺术将实用、朴素以及美丽等特点集于一身,体现着劳动人民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思想情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博大深厚,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是各地各民族民间风俗的载体。

(二)中国民间艺术的特征

民间艺术的特征主要有三点:大众性、地域性和传承性。首先,就其字面意思来看,“民间艺术”中的“民间”指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民间艺术创作与之息息相关,很多题材以及内容直接从人民的生活中取材,往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作品都是在人们生产以及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以民间艺术具有大众性。其次,中国自古地大物博,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他们会受不同的风俗文化的影响,最终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难免会带有地方特色,所以民间艺术又具有地域性。最后,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很多都是以前的劳动者在实践经验中创造出来然后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可以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民间艺术还具有传承性。

二、京剧与中国画——异曲同工

(一)美学精神——写意性

京剧吸引人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门写意的艺术,写意性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它既排斥幻觉主义,又排斥形式主义。在京剧范畴中,写意性就是在假定性的舞台上,对客观现实进行含蓄无穷的艺术描写,创造出艺术家理解和感受的艺术境界。京剧中的写意性主要体现在它重神似,舞台上的一切艺术形象都来自现实生活的提炼与升华。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桌二椅除了既可作为不同场合的桌椅,又可作为山、楼、床、门的代用物外,还作为桌子、椅子本身而存在。

在国画中,同样是以写意性作为其美学精神指导绘画创作,古有苏轼的“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今有齐白石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实他们的本意并不是完全否认或者排斥形似,而是反对一味追求形似的做法,应该强调画家的主观因素来感悟自然物象。京剧和国画在写意性中的相通性主要体现在它们都不是将现实生活直接反映在舞台或者画纸上,而是通过创作者的体悟进行创作。它们写意性的美学精神可以在相互融会、相互借鉴之中提高和发展。

(二)美学特点——气韵

在京剧中,演员通过对剧中角色精、气、神的准确把握来表现人物的神态,通过唱念做打的手法揭示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使得欣赏京剧表演的观众好像在看一幅幅定格的优美画面并且受到剧中氛围的强烈感染。演员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用可视可听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观众欣赏剧情的同时获得极为丰富的美感体验,这种从演技到神韵的转变,是京剧演员毕生都在追求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中,“气韵”向来被看作为是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南齐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论中的第一法,由此我们就不难看出气韵对于一幅画作的重要程度。在国画创作中,画留三分白,气韵自然生,恰到好处的留白能充分表现出作品的气韵,山水画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处处有留白。同样,追求气韵也是很多中国画家想要达到的境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画与京剧都追求以形写神,崇尚传神。

(三)美学手法——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的表演是京剧艺术的一个很大的长处,它凭借虚中的实,可以使观众理解现实中确切的生活,而不是像西方的抽象派艺术没有确切的含义,它又可以凭借剧中的虚启发观众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传统的中国绘画贵在含蓄,妙在虚无,本身就具有丰富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而国画要追求的朦胧美以及表情达意的委婉性,诗情画意的间接性,也不需要直接表达出来,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奇趣无穷。在《门对寒水江自流》中,齐白石在画的上端用大笔触画出了几座山,在山脚下用简笔画的手法勾勒了两个小房子,画的下端只画两棵柳树,在画面中间留下一片虚无表现江流,给观者一种极其壮阔的感觉。中国画的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与京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京剧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

(一)京剧对中国画创作色彩的影响

在中国各类戏曲曲种中,京剧里的生旦净丑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除去咿咿呀呀的唱腔外,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数京剧中个性鲜明的色彩搭配了,可识别度极高,无论是舞台前的戏迷亦或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这种色彩搭配在给他们带来极大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会使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体会。其实色彩本身是没有任何情感意味的,但是人们将自己复杂的情感因素与之结合使色彩充满了人情味,成为人们表达或者是宣泄情感的载体。比如中华民族的代表色红色,如果不掺杂情感,我们只会把它当做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认识身边的事物,而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红色是很受百姓崇敬和喜爱的,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在一对新人结婚时红色的内涵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京剧中,这些色彩被划分为上五色(红、绿、黑、白、黄)和下五色(蓝、紫、香色、淡青、粉),上五色多為正色,代表着尊贵,扮演达官贵人的服饰多为正色,反之下五色多为间色,代表着卑贱,下人丫鬟的服饰多为间色,通过上五色与下五色的划分才能表现剧中人物富贵的或者是悲苦的处境。在京剧中,色彩搭配通常会用色彩之间的强烈对比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烘托了故事氛围。黑色代表着正义凛然的形象,红色象征着忠勇正直的形象,比如包公身上黑色的大袍子,皇上身上明黄色的衣物。在中国画创作中,画家恰恰需要这种原始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就是说通过画中的色彩向人们传达自己的情感。如果画家能在自己的国画创作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种色彩的象征性,他们可以更直观地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京剧对中国画创作造型的影响

京剧通常采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我们所了解的夸张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用来达到强调效果的修辞手段。在艺术范畴中,夸张是创作者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抓住自己要描绘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后,对其艺术形象特点进行夸大,最终使它在观众心里留下的印象更加生动,从而达到和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效果。京剧舞台艺术是一个综合性极高的艺术,它包括表演、音乐、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很多时候,无夸张就不成戏,脸谱可以说是京剧极具代表性的标签,它是一种独特的化妆手段,主要是向观众直白准确的传递剧中人物的年龄以及性格特征等。这种夸张需要有个度,将它掌控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夸张,一是简化,二是强化。

简化意味着将客观对象中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加以省略,只用寥寥几笔就将其特征勾勒出来,在《蟠桃会》剧中有一个水怪的形象,他的整张脸谱都以粗细相间的蓝色和银白色波浪形条纹为主,这些波浪形的条纹已经很清楚的表现了他的身份。强化则意味着将客观对象中比较突出的特征加以放大以显示出最个性最张扬的形象,在《水帘洞》中牛魔王的脸谱就比较形象,以大片的金色为主色调,这样就向观众表明了他神怪的身份,然后用白色、红色、黑色勾勒出他凶神恶煞的感觉。在中国画创作中,很多画家因为从小就受到西方素描的影响,造型过分追求写实而丢失了国画原有的韵味,其实古人是没有接触过素描的,所以我们更需要觉醒,在京剧中的夸张化造型中学习通过抓住本质传递情感的方式。

四、结语

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中国最为宝贵的财富,它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在这个日益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发扬本土的传统艺术文化,还要立足于传统艺术文化进行挖掘创新来促进中国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多.戏曲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孙林.翰墨戏韵——浅谈中国画与京剧的意与韵[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京剧影响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民间艺术篇
《京剧人设》
传承·民间艺术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民间艺术
京剧的起源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