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唯物辩证法思想探析
2019-03-21李玉
李玉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标志性成果,是第一个科学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文章逻辑清晰,用词准确,彰显着辩证思维方法的光辉。《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问世以来,见证了种种思潮的激荡,经历了无尽的风云变幻,正是由于辩证的思维方法贯穿始终,才能与时俱进,永葆科学性和活力,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立足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研读,深入探究并梳理《共产党宣言》中体现的主要辩证法思想,对科学理解《共产党宣言》的逻辑和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法规律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0022-02
一、辩证的思维方法贯穿《共产党宣言》始终
(一)辩证的思维方法指导理论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自1848年问世以来,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先后有七个版本的序言出版。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提出“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体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个别地方可以作某些修改。”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才能体现理论的科学性。不将理论静止化和绝对化,要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针对现实问题作出研究发展,即理论的辩证发展。
對于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同样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分子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新,大工业发展迅速。大工业的迅猛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寻求更广阔的消费市场,进而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反过来,世界市场的发展反促进大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为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壮大,逐渐在经济上占据主导地位。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促进政治权力的获得,而政治权力的获得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这样的作用与反作用使得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世界的统领。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就是在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经济和政治的促进与反促进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二)对资产阶级的辩证认识
在评价资产阶级时,马克思与恩格斯采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局限眭。资产阶级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作用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第一,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民推翻封建制度,并利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所以,马克思与恩格斯评价资产阶级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第二,资产阶级建立起世界市场,开辟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大市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成为世界历史。
第三,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农村屈服于城市,使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由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村民在城市从事工业生产,从而使城市得到发展,农村人口减少。在城市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交往范围扩大,人的素质也得到提高,为大工业社会化生产提供人力资源。
在《宣言》中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随着实践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革命性逐渐丧失,资产阶级每一历史作用背后所隐藏的历史局限性和内在矛盾。这些局限性表现为:
第一,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又使得这种生产关系发展到后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不能容纳更高的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周期性的破坏,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无力解放在自己身体中孕育起来的生产力,而必须用更高的社会制度来继承已经孕育并不断成熟起来的生产力。
第二,在沟通世界文化交流的同时,建立了殖民统治,从而加深了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资产阶级创造了世界历史,在带来世界文明的同时,建立了殖民统治。资产阶级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不断地对外进行侵略,掠夺落后国家的资源,摧毁民族工业,建立殖民统治,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从而加深了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从而加强了无产阶级与一切被压迫者联合。
二、辩证法中的规律和范畴在《宣言》中的深刻体现
(一)对立统一规律
在讨论资产阶级产生并确立统治地位时,马克思与恩格斯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进行论述。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在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这段话就深刻表明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桎梏时,两者形成矛盾就必须破除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社会形态发生更替,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长于封建社会内部的资产阶级带有旧社会不具有的优势,矛盾双方的激烈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也是资产阶级得以推翻封建阶级,确立新的统治地位的根本原因。
在论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策略和原则时,也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与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时,要处理好灵活性与坚定性的辩证关系,采用既联合又斗争的方式。无产阶级要时刻保持阶级意识,明确革命的最终目标和利益,他们的目标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最后,马克思与恩格斯借助主要矛盾原理指出“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因此辩证法强调抓重点,抓主流,抓关键,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所有制问题是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马克思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但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是生产力枷锁,因此社会主义运动的关键和重点是废除私有制。同时,马克思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重心虽然放在经济上,但也要考虑全面如经济和政治,經济和文化。
(二)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首先是联系的环节。“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社会中产生,在封建社会中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因为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本体中,即来自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但又不同于封建社会,包含更多合理的因素,内涵更高级,因此新事物有旧事物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但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除阶级对立,只是用一种新的阶级对立代替旧的,要想消除阶级对立,必须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发展是一个过程。辩证法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永恒发展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宣言》中批判资产阶级时指出“你们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偏私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因此,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不断地发展前进才能保持活力和科学性。
(三)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这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宣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质量互变规律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在“资产者和无产者”中,马克思强调“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不断的斗争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的改造,这是一种量变,逐渐积累使得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产生了质变,新的阶级产生,作为统治阶级的原有阶级被推翻。
马克思主义并不否认各国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有先后顺序。各个国家要首先推翻本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借助资产阶级遗留下的生产工具和积极的因素,迅速发展生产力,积累社会财富,自身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变。但从全世界范围看,各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又是一种量变,各国胜利这一量变逐渐积累蔓延到全世界,最终产生质变即实现共产主义。
回望《共产党宣言》诞生的170多年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读本,《宣言》中辩证法贯穿始终,不断与时俱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始终保有科学性,在当代对我们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