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2019-03-21黄宪
黄 宪
都安县澄江镇六里小学 广西河池 53070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进程务工,而由于多种原因他们不能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留给亲人或者其他相信的人照顾,而这些孩子就被称为“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近年来在我国十分常见,尤其是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目前正在逐年增加,这样就带来一个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特点及主要问题
按照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如下几类:(1)隔代监护型。这种类型就是将孩子交给祖辈代替父母来照顾孩子。隔代人对孩子通常是比较娇惯和溺爱的,导致孩子养成很多不良习惯,唯我独尊,自理能力差。另外,祖辈大多文盲或半文盲,在孩子功课方面没有能力去辅导,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2)寄养监护型。这种类型指的是父母将孩子托付给信任的亲戚或邻居、朋友照看。其特点有: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与物质方面;由于监护人跟孩子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孩子常常有戒备心理,另外与监护人对亲生子女比较,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3)无人监护型。这种类型指的是留守儿童完全脱离父母长辈而独立生活,其中包括未成年人“以大带小”的情况,这种类型比较特殊,也比较不正常,值得社会各界加以关注。这类儿童容易表现两个极端:自控能力强的孩子,表现为极其乖巧独立,比同龄孩子更加自信。而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就很容易走入歧途[2]。
在“留守儿童”中很容易出现多方面的问题,我们总结了一下:(1)生活问题。因为长期没有父母的照顾,饮食方面相对欠缺,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营养缺乏,甚至已经损害到身体健康了。(2)教育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影响了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3)心理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呵护,这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与情感,导致性格缺陷。(4)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道德缺失的情况。(5)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常常去危险的地方。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时期正是儿童智力、情感、个性等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儿童的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主要表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不适应性等矛盾表现,而这种情况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表现更为突显。
有祖辈代为照管的孩子生活在溺爱中,与父母缺少交流,由此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胆小、自卑、固执等心理,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他们是非常希望能够得到父母关爱的。
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定要十分关心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融为一体,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感到生活是很美好的,看到希望。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是潜移默化的,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而“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委托人在理论上来说是不能起到父母教育作用的,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责任感,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生长环境,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去了解与尊重孩子,以恰当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能以不在孩子身边为借口不管孩子,可以经常给孩子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以不断完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就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改善制度环境,使“留守儿童”可以跟随父母外出接受教育。(2)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广大留守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
第一,要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由此而建立辅导档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正确的方法,老师要及时找到孩子父母,及时将孩子的问题向他们反映,家校联合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建立“留守儿童”结队帮扶制度,实行“代理家长制”。实行教师分别担任“代理家长”,班主任为“留守儿童”的代理责任人。家校一定要勤沟通,掌握孩子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第三,建立“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度,教给孩子正确发泄的方法。在广大“留守儿童”中,“问题儿童”是其中的特殊群体。因此,学校要将重点放在留守儿童中,特别要关注问题学生,注重研究其品德、行为、学习等特殊心理现象,对其展开具体的教育,促进其良好的学习,健康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目前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多方重视,应用恰当的方式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不断取得进步,让他们向普通的孩子一样好好学习、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