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2019-03-21吴桂妹
吴桂妹
广州市南沙区东涌第一小学 广东广州 51145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语道出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作为小学数学来说,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真正的活学活用,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多数小学生都未形成问题意识,使小学数学教学变为了单向的知识灌输,这对于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急需得到重视和有针对性的完善。
一、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表现
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数学知识,并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课程,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特征。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一直都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即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进行讲解,而学生被动的接受。即便是学生产生了疑问,也会被教师重新拉回到已经搭建好的框架内。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并逐渐让学生放弃了思考和探究。作为小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最为强烈的时期,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符合数学本质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但是多数学生却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很多时候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向教师提出,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营造良好氛围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普遍的特点,所以为了保证课堂秩序,多数教师都对课堂教育要求甚严。但是也由此导致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使教学成为了教师的一言堂。所以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营造出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教师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开展一次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活动,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引导学生表达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感受,包含取得了哪些进步,遇到了何种困难等,并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置身于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就会畅所欲言,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完善提供重要的参照。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与学生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好伙伴。唯有此,才能充分发挥出对话的价值和意义。
(二)养成提问习惯
学生是否具有了问题意识,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是不是会问”。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考虑到小学生心智发育水平有限,找不到问题,不会提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展示问题的出处,为学生指明方向。以新旧知识的对比为例。在学习“厘米”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将“厘米”与“米”进行比较。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是否可以进行换算?怎样换算等。经过这种引导,学生在今后其它长度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时,就会自然产生联想,继而举一反三。又如教学中的很多公式和例题,教师可以向学生反问,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是否有其它的算法和表达方式等,以充分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一方面,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与生活割裂的数学教学,是与数学本质规律相违背的;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可以培养他们“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习惯。所以教师应结合生活,创设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情景。比如在对“年、月、日”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以故事形式进行导入:一天,大头儿子哭着对小头爸爸说,“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每年都能过生日,可是我四年过一次。”小头爸爸说:“我也想每年都给你过生日,但是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的,这可不能怪我。”这个故事一抛出,学生的疑问也随之生成。大头儿子为什么四年才能过一次生日呢?答案就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中。
(四)实施合理评价
教师合理而及时的评价,是小学时继续前进的动力所在。所以每当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之后,都应该得到教师有针对性指导。首先,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该先明确是否正确,然后采用重复、强调、反问等方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评价,并在这个过程中让问题更加明晰。其次,无论是学生提出了何种类型的问题,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鼓励,先肯定精神和态度,然后在对问题本身进行评价。学生也自然会根据教师的评价,提出更加深刻和有意义的问题。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最近一次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新目标,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究,则正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对此也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善于生成和呈现问题,由问题引出兴趣,由兴趣形成动力,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